5.在風險中尋求機遇
馬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危機來的時候,我就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我的機會來了。”提到機遇,人們總會想到美好的未來,充滿了向往,可提到危機,人們總是心存恐懼,恨不能離得越遠越好。然而,世事多變,沒有絕對的機遇,也就沒有絕對的危機。事實證明: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從來少不了危機的身影。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說過:“漢字用兩個字符來書寫‘Crisis’這個單詞。‘危’字代表著危險的意思,‘機’字則代表著機會的意思。身處危機中,意識到危險的同時,不要忽略機會的存在。”在某些情況下,“危機”可能就是你的“轉機”,正如那句名言所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要沒到最后一刻,就不要輕易給“危機”下結論,把精力用在思考補救的辦法上,它就一定會被你的信心和勇氣化解。
2007年,就在人們開始熱議如何應對下一輪經濟危機的時候,阿里巴巴卻宣布了一項3000萬美元的大規模海外推廣計劃。據當時阿里巴巴B2B公司CEO衛哲透露,此次全球推廣計劃規模空前,覆蓋廣泛,3000萬美元的總投入是往年的三到五倍,所選渠道包括全球知名的十余個商業網站及二十多個國家的本土知名網站,以及二十余個國家當地關注度最高的電視媒體、平面媒體等。
正如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蒙代爾教授說的:“如果美國經濟衰退,恰恰可能使美國人轉而加大對中國基礎品的消費。”
馬云也認為,無論發達國家經濟如何衰退,居民基本的生活消費需求不會減少,減少的更多的是奢侈品的消費;同時對于基本的生活消費,居民將更加傾向于尋求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基礎生活必需品;而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的途徑,將大大降低進出口雙方的交易成本,以實現在經濟危機時期居民對于物美價廉的產品的消費需求。
因此,阿里巴巴進行大規模的海外宣傳推廣,正是恰逢其時,讓更多美歐國家等海外進口商知道,通過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臺,可以以更低的交易成本高效地與“中國制造”企業達成交易,為美歐等國家居民和企業提供大量物廉價美的產品和設備。而中國的出口企業也將在阿里巴巴大規模的海外推廣中獲益,降低出口成本,渡過目前的全球經濟危機。
一位心理學家曾分析說:“‘危險’的可怕不在于危險本身,而在于人們對危險的認知。”就拿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系列跳水節目來說,同樣是站在10米跳臺上,訓練有素的跳水運動員可以輕松地作出復雜動作后入水,而對于普通人來說,光是走上10米跳臺的過程都讓他兩腿發軟。所以,面對危險,首先要提醒自己:危險,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可怕。
而如果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這世上的事情十之八九都是危險與機遇并存,災禍和幸運相依,有利有弊,有得有失。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最安全,最安全的地方也許最危險。沒有過不了的火焰山,也沒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兇險的重重迷霧之后往往是柳暗花明的奇山秀水,而甜美的機遇之中又往往是糖衣裹著的炮彈。
斯蒂芬·霍金的一生可謂是磨難重重,他擁有超凡的智慧和驚人的天賦,但是他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兩根手指可以活動。但是厄運并未就此止息,1985年,他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后來,他曾在一本書中寫道,當他得知自己患病時,情緒十分沮喪。但當他認真進行深思之后,卻變得很高興,因為這正好使他專心于自己最具才能的事業。霍金說:“我不會有比這更好的命運機遇了,對此我心存感激。”
霍金把厄運看作是一種機遇,從危險中抓住了轉瞬即逝的機會,從而成為了“宇宙之王”,讓自己的智慧充斥著整個宇宙。由此可見,即便是再壞、再可怕的危險其本身就有值得我們細細推敲的“另一面”,找出這潛在的“另一面”就是發現機會的轉折點。
李嘉誠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級富豪,其財富秘訣有多條,但是,善于把握危險中的機會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1967年,經濟危機席卷香港,導致股市暴跌,此時投資者普遍失去信心,香港的房價也隨之暴跌,但李嘉誠卻憑借過人眼光和開拓魄力,趁機大肆收購其他地產商剛開始打樁而又放棄的地盤。這樣,在70年代香港樓宇需求大大增加時,他賺得缽滿盆滿。
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在資本投資界無往不利,靠的也是善于在危機中尋找機會的逆向思維方式。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別人貪婪時我恐懼,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2007年,巴菲特數次減持手中的中石油股票,要知道,那時候的中石油股可是全亞洲風頭最勁的幾只股票之一。當時所有人都感到不解,可就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后,“中國石油”的股價就大跌了。
到了2008年,由于經濟危機的關系,全球股市一片低迷,作為金融中心的華爾街更是深陷泥潭、狼藉一片。這時候,巴菲特又逆勢大手筆購買了如高盛、通用電氣、比亞迪等公司的股票。他說:“我喜歡熊市,熊市的東西很便宜,就像一個色鬼來到了女兒國,每次危機都是買入的絕好機會。”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在危機中把握機遇的能力使得李嘉誠和巴菲特能夠成為偉大的企業家和投資者。
美國大陸航空公司總裁格雷格·布倫尼曼說過:“危機不僅帶來麻煩,也蘊藏著無限商機。”然而,有些人在面對危機的時候,總是還沒行動就已經被危機嚇得手足失措,甚至抱著一種鴕鳥心態,把頭一埋,外面愛發生什么事,自己只管逃避。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大家可想而知。
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要想讓企業得以長期存在并發展,必須放棄一味憂怨畏懼、瑟瑟發抖的弱者姿態。勇敢地面對現實,強健機體、激揚活力,化危機為轉機,以爭取到更大、更好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