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著利用復利的價值】
復利就是人們常說的“利生利”,也就是把原有的投資掙回來的盈利轉換為投資本金,再通過這些本金繼續為自己盈利。復利的威力是驚人的,成功的投資者一定是懂得充分利用復利的效應來賺錢的。
復利這個詞,把時間與金錢畫上了等號。假設每年投資1000元,年收益率是5%,10年后連本帶息就是13206.79元。假如每年投資500元,堅持20年,年收益率仍是5%,20年后連本帶息可獲17359.63元。本金同樣都是10000元,不同年限也會有差別,這就是時間的威力。
曼哈頓是位于美國紐約市中心的一個小島,更是紐約金融、商業中心地。華爾街、百老匯、帝國大廈、聯合國總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歌劇院等名勝都集中在此。曼哈頓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島嶼”。2000年1月1日,曼哈頓島的總價值已經超過了2.5萬億美元。
然而,在1626年,荷蘭人亨利·哈德遜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下這座小島時,只花了大約24美元。
不少人感嘆:“僅僅用24美元就買下了曼哈頓,這真是一個奇跡!”但是如果按復利的計算方式來算這筆賬,我們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虧本的買賣。假設當時的印第安人拿著這24美元去做投資,按照美國近70年股市的平均投資收益率11%來計算,歷經300多年,這24美元就可以變成將近24萬億美元,幾乎是其現在價值的10萬倍。
愛因斯坦說過“宇宙間最大的能量是復利,世界的第八大奇跡是復利”。即使是一個很小的基數,只要有所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一樣可以積累可觀的財富。而這種財富的積累卻無需投資者做出任何辛苦的努力。投資的時間價值給你的資本帶來增值的過程,是財富自動創造財富的過程。
很多投資者不是不明白利用復利可以賺錢的道理,只是他們總是禁不住一些外界干擾因素的誘惑,不能夠堅守長期投資,在投資市場上頻進頻出。這樣,不僅沒有獲得本該有的收益,甚至可能會損失慘重。
“成功在于堅持,理財在于習慣。”只要投資者堅定信心、堅持長期持有就能分享到復利效應,實現資產的倍增。復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把每一分贏利都轉換為投資本金。如果一有盈利就用來消費,那么在虧損的時候就不得不縮減本金,這樣是永遠也無法積累財富的。
復利可以幫我們賺更多的錢,但是復利有時也會暗藏“殺機”。如果每年都有一定的正收益,“雪球”自然會越滾越大。然而在現實中,長期投資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預測的意外,即使像是存銀行、買國債這種看似不會有風險的投資,如果出現通貨膨脹,也有可能會成為負收益,更不用說像基金、股票之類風險較大的投資了。
假設有本金1萬元的投資,每年穩定獲取10%的收益,10年后連本帶利就可得到25937.42元。同樣是1萬元投資10年,如果前9年每年的收益率是15%,但最后1年因失誤損失30%,那這10年間連本帶利共獲得的是24625.13元。
可見投資損失對于復利的影響是巨大的。就像那句標語寫的:“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因為稍不慎就有可能落得“辛辛苦苦數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的境地。
暴利并不是富裕的必要條件,一切超凡的報酬率都不可能持續。古人所講的“利害論”,就是告誡我們:利有多大,害就有多深。在你輕松獲得50%的贏利時也有可能莫名其妙虧損掉50%,穩重、保守、持續、適當的長年報酬率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切記不要急功近利。
要想更好地利用復利的價值,就要有良好的風險把控。“恒定”兩個字絕對不屬于投資市場,投資市場可以說是瞬息萬變的。所以,當你期待獲得如同過山車上升般的收益時,要先做好承受驟降所帶來的巨大損失的準備。
【投資機會無處不在】
近期投資市場并不景氣,不少人感嘆:“錢越來越難賺了!”把錢存到銀行,遇到通貨膨脹,即使利息上調也挺虧的。股票市場又形勢不明,不少投資者開始茫然了。除了股票、基金,還有什么可以投資的呢?
卓越的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彼得·林奇曾說:“從室內到戶外,從學校到購物中心,到處可見上市公司。無論衣、食、住、行,還是居家、公務用的產品,幾乎都有上市公司生產;而從出品香水到制造小刀,抑或生產澡盆或熱狗的上市公司,你都可以自由擁有其股權。”投資機會時時處處存在。只要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一點、開闊一點,身邊還是充滿投資機會的。
在香港頗有知名度的理財顧問公司——東驥基金管理公司,創立于1990年。其創始人龐寶林也是香港投資界的名人。“投資眼光別具一格,往往有驚人之舉。”這是業內人士對他的評價。
1989年6月,香港股市暴跌,不少人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是龐寶林管理的基金卻在5月份就已經“清倉離場”了,這使他不僅避開了這場“巨大浩劫”,還撿到很多便宜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前夕,他的基金提前調整又讓他大賺一筆。
2003年年初,非典席卷香港,使得香港的股市、樓市大跌,不少投資者都是信心低迷。龐寶林卻告訴朋友可以大量買進股票,不用猶豫。果不其然,在那之后,恒生指數漲幅超過60%。
龐寶林認為,處處都有投資機會,只看人們如何把握。對于買房,他偏愛黃金地段房產,用越南盾回避高利率;作為企業領導人,他還投了專為管理人員設計的保險;現在,他正看好升值背景下的內地股市。龐寶林還是個會生活的人,娛樂的時候,他仍然沒忘小賺一筆。各種形式的高爾夫俱樂部、游艇會的會籍在他的手中都有,他把這些會籍以市價轉讓,從差價中就小賺一筆。
投資機會無處不在,只在于投資者能不能發現。當我們發現在超市中買一袋面比以前貴了兩塊錢時,應該關注一下農產品的價格走勢;如果我們得知我們所在的城市又開通了幾條新的地鐵線路時,就應該抽點兒時間關注一下附近樓盤的售價情況;當我們在整理房間的過程中發現塵封已久的郵票或紀念幣時,就應該找機會咨詢一下它們現在的價位。能夠作到這些事情的人現在不一定富裕,但未來一定是富豪,因為這樣的投資者是一個積極的投資者,是一個善于發現投資機會的人。
他原本只是個賣花的小販,每天守在花攤旁,為花澆澆水、施施肥,跟客人討價還價,忙得不亦樂乎。每個月能賺到2000多元,勉強維持生活。
一天早上,一位顧客一下子就向他購買了上百盆花。對他來說,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生意,他非常不解地問買花的人:“您一下子買這么多花,有什么特別的用處嗎?”顧客告訴他:“我買這些花是想要種到我家樓頂上,這樣可以起到隔熱的作用,還可以讓周圍的空氣變得清新。”
顧客走后,他不禁陷入沉思。現在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到處高樓林立,綠化卻沒有跟上。他所在的城市光照時間長,一到夏天陽光就很強烈,住在頂樓的人一到晴天就如身在蒸籠中一般。在樓頂種花,的確是個好主意。
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他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把握好這個機會。他把花攤交給親戚看管,開始準備起樓頂種花的業務。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碰壁,兩個星期過去了,依然一無所獲。但他沒有放棄,他堅信這一定會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棟沒有隔熱層的大樓里,一位老大爺說可以考慮他的建議,讓他在自己家的樓頂種花。他選了一些價格比較低廉、喜陽的花草,經過兩天的忙碌,終于把這些花草種到了樓頂上。
當太陽火辣辣地烤著大樓時,老先生的家里的確比以前涼爽多了。老先生很高興地說:“這些花草比隔熱層還管用呢!”就這樣他為自己的創意賺到了第一筆錢,對自己也更有信心了。在那之后的一個月里,他就賺了7000多元,比原來只賣花時的收入翻了幾番。
之后,他的生意越來越好。更多的人知道了“樓頂花園”這項服務,他賺的錢也越來越多了。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商機,只是由于我們太過粗心沒有發現而已。只要投資者善于觀察生活,到處都是商機!
美國人弗雷德·史密斯憑著“隔夜傳遞”這一想法,被投資家看中,創辦了“聯邦快遞”。法國人貝利創立了一家“歷史報紙檔案公司”,把舊報紙當成禮品,賣給出生日期與報紙出版日期相同的人,這一獨特的想法改變了舊報紙的命運。如今,貝利每年可賣出25萬份舊報紙。馬利特推出可回收的消毒奶瓶,產品一上市便大受歡迎,僅英國和美國兩地,年銷售量就超過400萬個。
要做一個善于發現投資機會的人,就要不斷學習投資知識、吸取投資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斷力。隨著資本貨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投資渠道越來越多,投資者要善于發現投資機會,更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投資。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投資,才能擁有更高的“財商”,在社會中也會有更持久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