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巴菲特曾經到父親的公司工作,負責向客戶們推薦增值的股票,然后從股票的盈利中抽取傭金。在熟悉了具體的業務之后,巴菲特就認真地研究和分析,選中了一支名為GELGO的股票,這是政府公務員保險公司的一只股票,他親自跑到這公司去打探消息,了解了它的實際情況,做到了心中有數。
可是當他向公司提出購買意見時,公司內部完全不同意,認為他高估了這只股票的價值。巴菲特再次嚴密地分析了這只股票,計算出股票的毛利率可以達到5倍之多,從中獲利是無疑的。于是他不再猶豫,在沒有人相信的情況下,自己拿出10000美元購買了這只股票。
巴菲特的判斷沒有錯,不到兩年時間,這只股票就攀升了2倍之多,他也凈賺5000多美元。所有人都非常驚訝,巴菲特卻表示這是意料之中:“作為一名職業的投資管理人,我沒有必要讓任何人來左右我的思維。我要永遠相信自己的判斷,堅持自己的理論。我能看到的,別人看不到,所以我是投資的超前者,是真正高明的資金管理人。”
如果大多數人的想法都是對的,那么投資市場早就不復存在了。作為一個成熟的投資者,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判斷充滿自信,相信堅持獨立思考、理性投資,就一定可以在市場中獲得不俗的成績。
【不要相信任何所謂“內部消息”】
2009年,電影《竊聽風云》票房大獲成功,電影的主題就是投資市場中的“內部消息”:香港商業罪案調查科的三位調查人員,在調查某公司大股東的幾宗內部交易以及造市案的過程中,被自己竊聽來的消息所迷惑,選擇了聽從消息、利用消息,利用內部消息牟取暴利,最后一一走上家破人亡的境地。
電影不同于生活,但畢竟來源于生活,想要取巧的投資者獲取的消息未必是真的,而真的消息,也未必能帶來收益。
炒股的李先生特別喜歡打聽內部消息,從不缺席身邊消息靈通人士的聚會和飯局,甚至有時候不請自來。他總說:“一個好的內部消息能夠頂得上忙活幾年的。”
功夫不負苦心人,終于有一天,一個朋友告訴李先生,最近醫藥板的某某公司股票會有情況,有大的操盤手將全力拉漲停,讓他留心。李先生大喜過望,把全部的積蓄都拿出來投資了這只股票,并且還發動親朋好友一起入手。
買過之后,李先生一心等股票大漲,等了半年,一點異動都沒有。李先生有點著急了,他再次請教那個朋友,朋友回答:“耐心點,就快了。”果然,到了下一個星期二,這只股票一路攀升,到上午收盤時就接近出現了漲停,李先生開始為了自己得到的“內部消息”沾沾自喜,誰料只一頓午飯的時間,股票就開始走低,一路跌下來,到下午收市時非但沒漲,總體上還跌了5個百分點,并且一路慘綠——李先生就此被套牢,天天看著手里的垃圾股發愁,耳邊都是親戚朋友的抱怨,只覺得追悔莫及。
投資市場中總是有許多“內部消息”令投資者困擾不堪,信呢,唯恐受騙;不信呢,又怕機會白白溜走。放眼我們身邊的投資者,有多少為“某某股票即將連拉多少個漲停板”這樣的內部消息而瘋狂?但他們真的獲利了嗎?沒有,正相反,他們成了莊家操縱股票的犧牲品。
巴菲特曾經說:“就算有足夠的內部消息和100萬美元,你也可能在一年內破產。”
到處收集“內部消息”是剛剛開始做投資的菜鳥的通病,這也是他們大多數人賺不到錢的原因。判斷投資者是不是成熟的標準線,就是能否清楚地意識到內部消息的不可靠。
內部消息是不可靠,甚至是危險的,因為它有時候可能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2012年年初,南京玄武警方偵破了一個巨額非法集資詐騙案。某證券公司理財經理何麗從2009年開始,通過銷售一份虛構的“內部理財產品”,從40多名客戶處騙取了3600多萬資金,在短時間內為自己添置了一套別墅、兩套商品房和一輛寶馬轎車。
何麗今年40歲,原是南京某國企職工。因單位效益差,她離開原職進入南京某證券公司當理財經理。她為人聰明上進,順利發展了不少熟人做客戶。何麗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07年。由于股市十分火爆,何麗也希望能分到一杯羹,她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股市,沒想到2008年股市就發生了大動蕩,讓她血本無歸。為了翻盤,何麗又借債400萬再次入市,第二次賠個精光。債主很快逼上門來,何麗為了償還,就動起了歪腦筋。
何麗發現,很多人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渠道,是因為存款利率太低、股市風險太大、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固定、民間借貸容易資金鏈斷裂。人人都很渴望一個安全有保障、收益率高的理財產品。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何麗虛構出了一份“內部理財產品”,從2009年5月開始,用年收益率高達15%做噱頭來吸引熟人。
當然,也有不少人曾質疑過這個產品的安全性,何麗解釋說,這是一只“內部產品”,非常安全,公司最近接了一個央企的融資項目,收益率絕對有保障。而且,這種產品是專門供給內部員工做福利的,去公司打聽不到。她叮囑受害人三緘其口,稱自己把收益這么高的“內部產品”拿出來賣風險十分大,如果被別人發現了,大家都沒好處。于是,受害者們就這樣滿懷期望地“悶聲發大財”了。而由于何麗的資金量很大,所以她可以輕松地拆東墻補西墻,兌付高額回報。
一直到2011年8月份,何麗的惡行才被人發現。她的一位同事無意中在她的電腦上看到了何麗制作的理財合同,并對超高的收益率產生了懷疑。一直到何麗被拘,她通過販賣“內部消息”獲得的非法利益已達數千萬。被何麗騙到的人,大多數是老人和下崗員工。
投資者們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謹慎,現在很多打著“內部”旗號的理財產品、投資項目等都是虛假的。目前投資市場的理財產品,年收益率最高值為6%,超過這一收益率的理財產品風險過高,而且很有可能完全是騙局。
不要聽信任何“內部消息”,在投資時選擇正規的金融機構,在正規的柜臺上操作,不要相信所謂的熟人,這不僅是一種投資觀念,更是投資者必須具備的一種安全常識。
【警惕權威,別跟著“專家”走錯路】
網絡上把專家叫做“磚家”,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表現得越來越業余。可投資者進入市場進行投資,總是免不了要跟專家打交道。廣播、電視、網絡媒體中的理財投資節目越來越多,很多急于賺錢又完全不懂得投資的菜鳥們,都選擇緊抱專家的大腿,把他們的話當成是航行中的明燈,結果往往是“陰溝翻船”。在這一方面受到過損失之后,有的投資者會記住教訓,不再依賴權威,可有些人卻認為是自己的操作有問題,繼續跟著專家意見四處撒錢。
投資市場十分復雜,投資者要處于不敗之道,就需要獲取大量的知識和資料,所以權威意見是有其價值的。投資者要做的,就是分辨這些意見正確與否,并且采取行動。切忌被專家意見所左右,失去了自己的判斷。
股票市場偉大的股盤操作手伯納德·巴魯克,一生中最慘痛的教訓之一就是聽信了權威。
1906年,巴魯克聽信了一位權威對咖啡即將大量減產的預測,雖然他對農產品方面一竅不通,他還是在商務期貨市場買進了咖啡。可事實情況恰恰相反,當年的咖啡產量超過了之前的年份,價格一路下跌。在這時,巴魯克已經產生了動搖,但是他被告知要堅持,于是便一直按兵不動,眼睜睜地看咖啡繼續跌下去。不僅如此,他當時還犯了另外一個錯誤,就是在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股票不斷賺錢的時候,出掉了這只股票,以籌錢去繼續購買咖啡期貨。
到巴魯克最后終于賣出這些失敗的期貨時,他一共損失了七八十萬美元,在這次交易以后,巴魯克的身體就一直不舒服,并且把這次錯誤銘記終生。他承認,這次失敗源于對那位權威的盲目信任,而沒有對變化的市場加以分析。“那時候我就決定,再也不操作自己不了解的東西,而且一定要注意及時止損,盈利的不要急于了結。”巴魯克自己總結道。
投資者應該學習投資中的那些智者,因為他們從不盲目聽信所謂投資專家的建議,而是用自己的思維、經驗去分析,結合專家的意見,認準之后再廣泛撒網,最后達成自己的目的。對于權威,巴菲特的態度一向非常堅決:“絕不人云亦云,絕不盲目跟風,絕不喪失自己堅持的理念。”
在“權威意見”上跌跟頭的大鱷非常多,包括索羅斯。他告誡投資者們,專注于自己的投資系統,小心跟著專家走錯路,這是他本人的經驗之談。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亞洲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并沒有受到什么實質性傷害。索羅斯認為,只要他乘勝追擊,那么香港的金融市場一定會大亂,讓他賺得盆滿缽滿。彼時香港剛剛回歸,索羅斯擔心中國政府會在他開始攻擊后介入到這場資本戰爭中來,所以,在攻擊香港證券之前,索羅斯聽取了國際金融分析家們的意見。
而專家們一致認為,中國政府不會介入到這次商戰中,因為香港是世界重要商貿自由港,中國不會讓這個“自由港”的名號受到損傷。就此,索羅斯下定決心在香港市場上掀起一番風浪。
1997年7月中旬,港幣突然遭受到大量投機性拋售,匯率急劇下滑,香港金融市場混亂一片,很多投資者都慌亂地撤消了對銀行的投資,香港金融管理局果斷入市,對市場進行了強行干預,暫時穩住了匯率。可隨著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金融炒家不斷對香港證券市場加強攻擊,港幣匯率再次失守下跌。香港金融管理局再次啟用外匯儲備,又一次把匯率穩定在了投資者們的心理關口上。
索羅斯沒有就此罷休,不久之后,就開始對港幣進行大量的遠期買盤,分析家們對中國政府不會介入的預測是這個投機者的心理支持,他堅信自己一定可以像戰勝英鎊一樣戰勝港幣。面對再度混亂的市場,香港金融管理局啟動應急預案,盡全力穩住了港幣兌美元的匯率,但還是被索羅斯的一系列攻擊壓得透不過氣來。
就在這香港金融市場遭遇巨大考驗的時刻,中央政府伸出了援手,當時香港和內地的外匯儲量總值達2000多億,這個數目,不是英國和東南亞諸國可以比擬的。索羅斯無力對抗中國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聯手的一連串反擊,最終落敗,損失慘重。
世界上最精明的投機者為什么會把精力和金錢投入到一場不可能獲得勝利的戰爭中來?因為他聽信了權威們的意見。金融大鱷尚且如此,又何況是一般投資者呢?
我們應該記住,思考是十分重要的,在投資過程中,不可以不加思考地專家怎么說就怎么做,進行跟風投資。
當然,專家們的話也會有一些獨到之處,可能是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和詳細分析后得出的專業結論,所以,我們也應該學會從其中提取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借鑒的方式來拓寬自己的視野。記住,遇到危機時,如果你一定要求助于某個人的話,那就應該去照鏡子……專家不是萬能,因為專家跟一般投資者一樣,都不是預言家。
【買入的最好時機是別人不感興趣的時候】
買入時機對于投資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有時甚至比買什么更加重要。在很多投資者眼中,根據追漲殺跌法,股票升值的時候就應該買入,股票要跌的時候就要立刻賣出。
投資市場中的贏家可不這樣認為,股神巴菲特曾經說:“要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在他看來,買入一只股票的最佳時機,是別人不感興趣的時候。
當然了,他這種逆市場投資的方法不止一次遭受過否定和抨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業績總會證明,巴菲特的選擇才是真正明智的。
20世紀90年代,巴菲特曾經收購過富國銀行的股票,這只股票以每股86美元的價格上市,但當時美國經濟不景氣,西海岸地區(富國銀行所在地)的房地產和銀行業業績慘淡。很多投資者對于富國銀行的上市持謹慎態度,因為富國銀行是加利福尼亞地區銀行業中,擁有最多商業不動產的一家,人們紛紛拋售富國銀行的股票,甚至有人呼吁大家清空該股。
在這種股民急速撤離的情勢下,巴菲特卻開始陸續購進該股,用幾個月的時間,逐漸掌握該銀行流通在外的10%的股份,成為了該銀行的第一大股東。
巴菲特的強勢介入,引發了一場關于富國銀行股票是否值得持有的爭論。支持巴菲特的人,認為巴菲特一定是認為富國銀行擁有很美好的前景才選擇買入,當前的投入,是為了日后更大的收益。可除了巴菲特及其支持者之外,其他所有的人都不看好該股,加州的費西哈巴兄弟達拉斯財務主管曾表示:“富國銀行死定了,而巴菲特就是和它一起鉆進地獄的人。”該投資人還說:“雖說現在料定富國銀行會破產還為時過早,但是我認為它離破產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