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尋找遺失的自己——她是另一個你(5)
書名: 狠狠愛自己作者名: 韋甜甜本章字數: 3638字更新時間: 2018-03-29 11:29:12
父親聽了后語重心長地對她說:“你曾經是很優秀,但這些年來你一直在‘吃老本’啊!你總是在用以前學到的東西應對工作,而不注意學習新東西,當然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曾經的優秀并不代表一輩子的優秀,你現在可不是以前的你了啊!”
父親簡單的一番話給孫晶當頭棒喝,她一下子明白了,原來自己只記得曾經的優秀,而忘記了反省現在的自己。
從那天起,孫晶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工作中有意識地去創新。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她的工作成績果真有了很大的進步,又成為了公司的優秀員工。
每個人都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迷失自我,以為自己仍然是原來的樣子,而事實上,人是在不斷變化的,可能變得更好,也可能變得更壞,即使原地不動,也是相對的退步。如果你感到很長一段時間都停滯不前,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喜歡生活在童話世界里的女人們,快醒一醒吧!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表現,如果你恰好正為這些感到茫然,趕快重新審視自己,刷新自己!
像認識新朋友一樣認識自己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想做一件事卻總是力不從心;
比別人付出的都多,但仍然無法得心應手;
彷徨猶豫,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如果你正經歷著這樣的感受,說明在你心底很可能有一個你所不知道的新朋友——未知的自己。
這個未知的自己可能有你意識不到的潛力,有你所不了解的特長,你應該像認識新朋友一樣認識她。
如果你不能了解這個新朋友,就不能準確地給自己定位,更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能量。
蘇怡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秀。學中文的她希望將來能當一個作家或是從事與文字相關的工作。
畢業后蘇怡給各大報社和雜志社發去了簡歷,還給出版社投了一部在大學期間寫的小說。
然而事情并不像蘇怡想象的那樣順利,在去了很多家報社和雜志社面試后,都遭到了拒絕,有的說她的文筆很好但并不適合做這份工作,有的則是想招業務編輯,也就是攬廣告業務的人員。與此同時,蘇怡投給出版社的小說也遭到了退稿,理由是這類小說過時了。
有些人遇到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放棄尋找此類的工作了,但蘇怡卻非常固執,她認為自己的文筆非常好,只是那些公司不是伯樂而已。
于是蘇怡抱著堅定的信念繼續尋找此類工作。終于有一家公司請她去當編輯了,她高興極了,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工作。
然而蘇怡在工作后交上的幾篇稿子全被打了回來,而且她改來改去,仍然達不到要求的標準。
所幸主編是個很有耐心的領導,他把蘇怡叫到旁邊,指著她的稿子,一點點地告訴她應該怎么改。
經過主編的指點,蘇怡又把稿子改了一遍,這回勉強算是通過了。可是就在下一次再交稿子的時候,仍然不合格。
看到工作沒有進步,蘇怡也很著急,她很刻苦地改稿子,有的稿子一改就是七八遍甚至十幾遍,而且每次都主動拿給主編看,請他提意見。
主編雖然對蘇怡的工作成果很不滿,但看見她又勤奮又虛心,只得耐著性子一遍又一遍地教她。
可是經過了一年的磨煉后,蘇怡的寫作水平仍然沒有進步,寫稿子還是要一次次地修改。
終于有一天,主編忍不住了,找到蘇怡談話:“你無疑是公司里最努力、最勤奮的一個員工,但是你真的不適合寫作。你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還有沒有其他的打算?”
一聽主編說這樣的話,蘇怡有些著急,這明顯是在請她自動離職,她誠懇地說:“我知道自己經驗不足,可我從上中學時就立志要以文為生,這是我的理想,我不會放棄的。如果您覺得我哪里寫得不好,我可以改,哪怕改一百遍一千遍也行。”主編無奈地說:“我并不是說你的文筆不好,相反,你的文筆很優美,也沒有病句、錯字之類的毛病,但是最要命的是,你的文章缺乏一種內在的邏輯,對于寫作的人來說這是致命的硬傷,并且是很難訓練的。也許這就是天賦吧,與后天的努力無關。你真的不適合做這一行,如果你換種工作,也許會有更大的成就。你回家好好想想吧。”
蘇怡聽了主編這樣說,難過得低頭不語。不過經過一晚上的思考,蘇怡仍舊固執地認為自己很適合從事寫作方面的工作。
不久后,蘇怡再一次接到主編的暗示,要她自動辭職,理由是不能讓公司的工作再受影響了。無奈之下,她只好辭去了這份工作。
以后,蘇怡又陸續找了幾份編輯的工作,但都沒有做足半年就被辭退了,理由都是稿子寫得不行。她還利用業余時間給出版社投稿,都如石沉大海一樣杳無音信。
蘇怡很失望,但仍然固執地要以文為生。現在的她已經快30歲了,還在不停地換著工作。
有些女人對自己有一種固有的認識。這種認識比較主觀,和真正的自己有些差距。就如同蘇怡一樣,認為自己非常適合寫作,執意要以筆謀生,但事實上很多人都客觀地評價過她的文章,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但她并不相信,不肯重新審視自己。蘇怡的經歷不由得讓我聯想起另外一個相關的故事。
有一個同樣喜歡寫作的姑娘,有一天她敲開一家出版社的大門,問一個編輯:“您好,我是前些天投稿的那個人,請問我的稿子能被選中嗎?”
那個編輯毫不客氣地說:“沒有!我知道你投過很多部稿子了,但請你以后不要再投了,老實說,你一點天賦也沒有,完全不適合寫作這一行!”
這番話實在是令人很難堪,可是投稿的姑娘卻一點也沒有生氣,反而鞠了一躬說:“謝謝您!”
編輯一愣,問道:“你為什么要謝我?”
“在此之前,我去過很多出版社或雜志社,那些編輯雖然也拒收了我的稿子,但他們無一例外地對我說‘繼續努力,有一天你會成功的’,我也曾懷疑過自己不適合當作家,但每次聽他們這樣說,我就又升起了一絲希望,而只有您,您沒有敷衍我,讓我真正醒悟了,我該回去想想其他的出路了。”
回去以后,投稿的姑娘重新把自己當做新朋友來了解,終于發現了自己在策劃方面的長處。改行以后,她果真做得得心應手。
這個姑娘和蘇怡都同樣執著于寫作,也都同樣沒有這方面的天賦;不同的是:后者及時被警醒,找到了自己的優勢,而前者仍舊執著于舊有的認識,不能接受新的自己。
如果你也像蘇怡一樣總是做不好某件事情,但又不想浪費寶貴的時光,那就一定要及時審視自己,客觀地分析一下,看看你對自己的判斷是否有誤。
假使僅是做事的方法令你處理不好某件事,那么只要改進方法就行了;若是自己真的不適合做某件事,就要拋開固有的認知,像認識新朋友一樣去接受那個未知的自己。千萬不要害怕,更不要拒絕,那個“新朋友”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精彩世界!
7.保持本色,活得才精彩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就是你,無須按照別人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判甚至約束自己。你無須總是效仿別人,把自己弄得神不守舍。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秉持本色,這是一個人獲取快樂和成功的要訣。
愛迪斯·阿爾雷德是一個極其敏感羞怯、胖乎乎的女孩,她的母親非常古板,認為她把衣服穿得太漂亮是愚蠢的,而且衣服如果太合身容易撐破,不如做得寬大一點。因此,阿爾雷德幾乎從不參加任何聚會,也沒有什么開心的事。上學之后,她也不參加同學們的任何活動,甚至連運動項目也不參加。原因是,她總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大一樣”。
長大后,她嫁給了一位比她大幾歲的男人,與之前相比她依然沒有任何改變。她丈夫出身于一個穩重而自信的家庭,她非常想要像他們那樣,但就是做不到。他丈夫也曾幾次嘗試幫她突破自己,卻總是適得其反。結果,她越來越緊張易怒,害怕見到任何朋友,甚至聽到門鈴聲都會驚慌!她徹底地絕望了。她害怕丈夫有一天會發現真相,所以她每次在公共場合,都盡量顯得開心,甚至裝得過了頭。
一天,她的婆婆和她談到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時,她說:“不論遇到什么事,我都堅持讓他們保持本色……”“保持本色!”這幾個字忽然像一道靈光閃過阿爾雷德的腦際,她發現了所有讓她不幸的根源了——她把自己套入了一個不屬于自己的模式中。
一夜之間她變了!她開始還原自我本色。首先,她研究自己的個性,認清自己,并找出自身的優點。她開始學著怎樣選擇衣服款式,以穿出自己的品位。她也開始主動交結朋友,并加入團體活動。現在,她感到找回了自信,比過去快樂多了。
“保持自我本色”這個問題與人類歷史一樣久遠了。詹姆士·戈登·基爾凱醫生指出:“這是全人類的問題,包括精神、神經及心理方面,其隱藏的病因往往就是他們不能保持自我,一個人最糟的是不能成為自己,并在身體與心靈中保持自我。”
查理·卓別林剛開始當演員時,導演要他模仿當時的著名影星,結果他一事無成。一直到他開始走自己獨特的喜劇路線,才漸漸成為大明星。
瑪麗·馬克布萊德第一次上電臺播音時,她試著模仿一位愛爾蘭知名播音主持人,結果聽眾非常反感。直到她還原了自己本來面目——一位來自密蘇里州來的鄉村姑娘,她才成為紐約市最紅的廣播明星。
吉瑞·奧特利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德州口音,打扮得像個城市人,他還對外宣稱自己是紐約人,結果只是招致別人背后的恥笑;后來他開始重拾三弦琴,演唱鄉村歌曲,做回自己,才奠定了他在影片及廣播界“最受歡迎的牛仔”的地位。
所有的不同都是一種自我的體現。你只能唱你自己、畫你自己、做你自己。你的經驗、環境和遺傳基因造就了你:不管好壞,你只有好好經營自己的小花園,才能迎來自己人生的萬紫千紅;也不論好壞,你只有在生命的管弦樂中演奏好自己的樂章,才會奏響出你命運中最偉大的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