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實際害己
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實際是在害自己。敬人者,人敬之;愛人者,人愛之;損人者,人損之;欺人者,人欺之。所以,我們應該做到自利利他,不可損人利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兩只手和兩只腳,這本來就是為勞動而準備的,倘若我們不將它們用來勞動,不但讓雙手雙腳發揮不了作用,而且對身體也沒有任何好處。換句話說,倘若常常勞動,身體必定健康。這樣對雙手雙腳有利的同時也對身體有利,可謂一舉兩得。而在王陽明看來,義與利之間的差別很小,也就是說,如果能做一些“義”事,對他人有益,自己也一定能獲得利益。
為了檢驗人類之間是否具備團結協作、互助互幫的意識,上帝做了一個試驗:
他把人類分為兩批,在每批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大堆可口美味的食物,但是,卻給每個人發了一雙細長的筷子,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把桌上的食物全部吃完,并不許有任何的浪費。
比賽開始了。
第一批人各自為政,只顧拼命的用筷子夾取食物往自己的嘴里送,但因筷子太長,總是無法夠到自己的嘴,而且因為你爭我搶,造成了食物極大的浪費。
上帝看到此,搖了搖頭,為此感到失望。
輪到第二批人類開始了。
他們一上來并沒有急著要用筷子往自己的嘴里送食物,而是大家一起圍坐成了一個圓圈,先用自己的筷子夾取食物送到坐在自己對面人的嘴里,然后,由坐在自己對面的人用筷子夾取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就這樣,每個人都在規定時間內吃到了整桌的食物,并絲毫沒有造成浪費。
第二批人不僅僅享受了美味,從此,還獲得了更多彼此的信任和好感。
上帝看了,點了點頭,為此感到希望。
但世界總是不完美的,于是,上帝為第一批人類的背后貼上五個字,叫利己不利人;而在第二批人的背后貼上另外五個字,叫利人又利己!
利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它歸根結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單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幫助更有利,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于是產生了群體中利他的行為準則。
雍正年間,京城里有一家規模很大的藥店。這家藥店制藥選藥特別地道,連雍正皇帝也很相信他們的藥讓他們承攬為“御膳房”供應藥品的全部生意。
有一年,恰逢科舉考試,會試正是三月,成為“春闈”。前一年冬天沒下多少雪,一開春氣候反常,疫病流行,趕考舉子病倒很多。即使還能夠支撐的,也多是胃口不開,精神萎靡。當時,科場號舍極其狹小,坐下去伸不直雙腿,而且,一連三場考試不能離開,體格稍差的就支持不住,何況精神不爽的人?
這家藥店抓緊配制一種專用藥,托內務府大臣奏報雍正皇帝,愿意將此藥奉送每一個入闈舉子,讓他們帶入闈中,以備不時之需。
雍正皇帝聽說此事,大為嘉許。這家藥店派專人守在貢院門口,趕考舉子入闈之時,不等他們開口,就在他們考籃里放上一包藥。這些藥的包裝紙印的十分講究,上有“奉旨”字樣,而且隨藥包另附一張紙,把自己有名的丸散膏丹都寫在上面。
結果這一年入闈舉子中,因病退場的人大大減少。
這一來,舉子們不管中與不中,從此都上這家藥店買藥。更重要的是,來自各省的舉子們把這家藥店的名聲傳揚各地,遠至云南、貴州都知道京城這家店。這家藥店的生意很快興隆起來。
只是用了很少的本錢,卻換來了大生意。這家藥店能夠贏得這么大的成功,就是因為懂得利他方能自利的原則。
一個人活在世上,雖然不能做到利人不利己,最好要從利己想到利人,所謂“自利利他”。利己與利他并不總是處于對立的位置,很多時候,二者完全可以統一起來,人都有利己的一面,這是由于每一個生命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各種各樣的需求,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人的行為動機為利己。在利己的意識驅動下,人做出了種種行為,而這種行為的客觀結果產生了利他。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利他,那么我們每個人也會得到自利,這便是所謂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因為我們在別人眼中也是“他”,對別人來說是利他,對自己來說就是利己。如果人人都不管“他人”,而只顧自己,那么我們自己就成了人人都不管的“他人”,而只有自己去關心自己。然而,在這個群體共生互助依存的社會上,只靠自己關心自己的是遠遠不夠的,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因此,對于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利他方能利己,所以,用一顆利他的心去對待他人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