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命禁地——陰影環繞的恐怖地帶(2)
- 你一定愛讀的地球未解之謎
- 美狄亞
- 4626字
- 2018-03-29 11:08:33
3.昆侖山真的是“地獄之門”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們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侖山生活的牧羊人卻寧愿牛羊沒有肥草吃而餓死在戈壁灘上,也不敢進入昆侖山那個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
這個谷地即是死亡谷,號稱昆侖山的“地獄之門”。谷里四處布滿了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獵人的鋼槍及荒丘孤墳,向世人渲染著一種陰森嚇人的死亡氣息。下面是一個真實的、由新疆地礦局某地質隊親眼所見的故事:
1983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爾牧場的馬因貪吃谷中的肥草而誤入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險進入谷地尋馬。幾天過去后,馬群出現了,而尋馬的牧民卻沒有出現。后來他的尸體在一座小山上被發現。衣服破碎,赤著雙腳,怒目圓睜,嘴巴大張,獵槍還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樣子。讓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沒有發現任何被襲擊的痕跡。
這起慘禍發生后不久,在附近工作的地質隊也遭到了死亡谷的襲擊。那是1983年的7月,正是酷熱難當的時候,死亡谷附近卻突然下起了暴風雪。一聲雷鳴伴隨著暴風雪突然而至,炊事員當場暈倒過去。根據炊事員回憶,他當時一聽到雷響,頓時感到全身麻木,兩眼發黑,接著就失去了意識。第二天隊員們出外工作時,驚詫地發現原來的黃土已變成黑土,如同灰燼,動植物已全部被“擊斃”。
地質隊迅速組織起來考察谷地。考察后發現該地區的磁異常極為明顯,而且分布范圍很廣,越深入谷地,磁異常值越高。在電磁效應作用下,云層中的電荷和谷地的磁場作用,導致電荷放電,使這里成為多雷區,而雷往往以奔跑的動物作為襲擊對象。這種推測是對連續發生的幾起事件的最好解釋。
4.印尼爪哇谷洞為何會“吃”人?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有一個奇異的“吃人山谷”,在谷中一共分布有六個龐大的山洞,這些山洞也被稱做“死亡洞”,洞呈喇叭狀,都是大陷阱。不用說“誤入”谷洞者性命不保,就是與洞保持距離者也難幸免。當人或者動物從洞口經過時,會被一種強大的吸引力“拖入”谷洞而吃掉。就是離洞口還有6至7米距離,也會被魔口“吸”進去,一口吞下。據偵察,谷洞里已是白骨累累,難以分清哪些是人骨,哪些是獸骨。
前去探險的一些科學工作者在戰勝了巨大的吸力之后終于逃離了洞口,在那里他們看到了大批死鹿、死虎的骸骨,有時還可以看到死去的人。面對著這一個個吞噬著無數生命的“死亡洞”,人們雖然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沒有解開這里的死亡之謎。一位研究者在日記中曾寫道:“在地球的這個彈丸之地,自然界似乎發出一聲聲詛咒,凡來這里的人,無不感到驚懼與恐怖,因為這里的一切都死氣沉沉,瀕臨毀滅。”
山洞怎么會具有吸附生靈的能力和絕招呢?被“吸引”的動物或人,是活活饑餓而死亡,還是慢慢中毒喪命,人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些“死亡谷”中,存在著某些特別的因素,它們是導致死亡的原因。這種因素或只對動物產生作用,或只對人類產生作用,但為什么會這樣?它們的差異在哪里?這些都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5.馬尾藻真的是吞噬生命的“海上墳地”嗎?
馬尾藻是一種普通的海藻,可是生長在大西洋的馬尾藻卻與眾不同,它們連綿不斷地漂滿約450萬平方千米的海區,以至于這個海區被稱做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位于北大西洋環流中心的美國東部海區,約有3700千米長、1900千米寬。海上大量漂浮的植物主要是由馬尾藻組成,這種植物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海洋中,直接從海水中攝取養分,并通過分裂成片、再繼續以獨立生長的方式蔓延開來。厚厚的一層海藻鋪在茫茫大海上,一派草原風光。
馬尾藻海一年四季風平浪靜,海流微弱,各個水層之間的海水幾乎不發生混合,所以這里的淺水層的營養物質更新速度極慢,因而靠此為生的浮游生物也是少之又少,只有其他海區的1/3。這樣一來,那些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大型魚類和海獸幾乎絕跡,即使有,也同其他海區的外形、顏色不同。
1492年9月16日,當哥倫布的探險船隊正行駛在一望無際的大西洋上時,忽然,船上的人們看到前方有一片綿延數千米的綠色“草原”。哥倫布欣喜若狂,以為印度就在眼前。于是,他們開足馬力駛向那片“草原”。但當哥倫布一行人駛近“草原”時,不禁大失所望,原來那片“草原”是一望無際的海藻組成的。那片海域即今天的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有“海上墳地”和“魔海”之稱。這是因為許多經過這里的船只,一旦被海藻纏繞,就很難脫身,最后船上的船員會因沒有食物和淡水,又得不到救助,最后饑餓而死。最先進入這片海域的哥倫布一行就在這里被圍困了一個多月,最后在全體船員們的奮力拼搏下才得以死里逃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奧茲明少校曾親自去了馬尾藻海,海上無風,“綠野”發出令人作嘔的奇臭,到處是毀壞了的船骸。到了晚上,海藻像蛇一樣爬上船的甲板,將船裹住不放,為了航行,他只好把海藻掃掉,可是海藻反而越來越多,像潮水一樣涌上甲板。經過一番搏斗,精疲力竭的他才僥幸得以逃生。
馬尾藻海位于大西洋中部,強大的北大西洋環流像一堵旋轉的堅固圍墻,把馬尾藻海從浩瀚的大西洋中隔離出來。因此,由于受海流和風的作用,較輕的海水向海區中部堆積,馬尾藻海中部的海平面要比美國大西洋沿岸的海平面平均高出1米。
那么,馬尾藻海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如果把大西洋比作一個碩大無比的盆子,北大西洋環流就在這個盆中做圓周運動。而馬尾藻海則非常平靜,所以許多分散的懸浮物都聚集在這里,海上草原就是這樣形成的。但是,馬尾藻海里的馬尾藻究竟是怎么來的,人們還沒有找到一個肯定的答案。有的海洋學家認為,這些馬尾藻類是從其他海域漂浮過來的。有的則認為,這些馬尾藻類原來生長在這一海域的海底,后來在海浪作用下,漂浮出海面。
最令人稱奇的是,這里的馬尾藻并不是原地不動,而是像長了腿似的時隱時現,漂泊不定。一些經常來往于這一海區的科學家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怪事:他們有時會見到一大片綠色的馬尾藻,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卻不見它們的蹤影了。在這片既無風浪又無海流的海區,究竟是何種原因使得這片海上大草原漂泊不定呢?至今仍是個謎。
6.日本龍三角:恐怖詭異的惡魔之地
如果從百慕大三角區的中心,用一個假想的直線洞穿地球,直線在地球另一面的出口則是另一個危險的航區,即日本的“魔鬼海”,俗稱為“魔海龍三角區”。
“魔鬼海”位于日本和馬里亞納群島之間,是個火山活動區。和這個半球上的其他“死亡三角區”一樣,它也處在北緯30度線上,海底有著很深的海溝。
自古以來這個地區就經常發生神秘的失蹤事件。任何一位漁民都會這樣說:“在這一帶捕魚總會有很大的收獲,但這里也很危險,海底的妖魔會不知不覺地把不幸的船只和漁民吞掉。”
幾個世紀以來,在這里也有無數船只、飛機神秘失蹤,而且未留下任何痕跡。這個三角區域里的海域就是被人們叫做“魔海龍三角”的死亡之海。
1957年3月22日凌晨4點48分,一架載有67名軍人的美國貨機從威克島升空,準備前往東京國際機場。此次飛行時間預定為9個半小時,飛機上準備的燃料足夠13個半小時的航程。飛行的前8個小時,飛機狀況一切正常。下午2點,駕駛員發出信號,預計到達時間為下午5點,這時飛機所有的設備還處于正常狀態,飛機所處區域天氣晴朗,是絕好的飛行天氣。1小時15分鐘以后,駕駛員在距東京300千米的地方再次發出信號,空中交通控制中心回復說希望它能夠在2個小時以內到達。然而,從這時起,毫無異常狀況的美國貨機,在沒有發出任何求救信號的情況下,永遠地消失了,一直沒能降落到東京機場。搜救隊運用各種搜索設備,在方圓數千米的海面上來回搜索,最終無功而返,直到今天依然無人知曉它消失的原因。
1980年9月8日,相當于泰坦尼克號兩倍大小的巨輪德拜夏爾號裝載著15萬噸鐵礦石,來到了距離日本沖繩海岸200海里的地方。這艘巨輪的設計堪稱完美,已在海上航行了4年,正是機械狀況最為理想的時期。但是,船遇上了颶風,不過船長對此并不擔心,在他眼里像德拜夏爾號這樣巨大并且設計精良的貨輪,對付這種天氣應該毫無問題。所以他自信地發出信息,告訴人們船將晚些時候到達港口,最多不過幾天而已。可是,岸上的人們在接到了船長發出的最后一條消息(我們正在與每小時100千米的狂風和9米高的巨浪搏斗)后,德拜夏爾號及全體船員便失蹤了,消失得無影無蹤。
連續不斷的神秘失蹤事件引發了人們的好奇,各種猜測也不斷流傳開來。流傳最廣的是海洋怪獸興風作浪的傳說,當然這毫無科學依據。還有磁偏角說。磁偏角是由于地球上的南北磁極與地理上的南北極不重合而造成的自然現象,這種偏差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都存在,并不是日本龍三角所特有,因此也難以成立。還有颶風說。日本龍三角的海域中確實經常醞釀強大的颶風,每年可以制造30起致命的風暴。但是,當今大型的現代化船舶的制造標準足以抵御最壞的情況,一場颶風不足以擊沉它們。
科學家們開始用各種方法來研究日本龍三角,企圖揭開這片魔鬼海域的秘密。著名的失事船只搜尋專家大衛·莫恩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確定沉船地點方面業績輝煌,因此他想從純科學技術的角度進行研究,給出答案。1994年7月,大衛·莫恩率領海洋科技探險隊向魔鬼海域進發。當時他們的線索是德拜夏爾號失蹤的時候,搜救飛機報告在它最后出現的不遠處發現了油漬,但誰也不能確定整個區域有多大。油漬是在沉船的正上方,還是已經發生了漂移?考察隊利用了平面掃描聲吶、潛水機器人等先進設備,經過長時間的搜尋,最終在水下約4000米的海床上找到了一堆變了形的金屬,接著考察隊又在附近找到了發光的鐵礦石。因為當年德拜夏爾號運載的就是鐵礦石,人們推斷變形的金屬就是德拜夏爾號的殘骸。
通過對探測器傳輸回來的圖片資料的研究,人們發現當年德拜夏爾號行駛到這片海域時遇到了颶風,但像德拜夏爾號這樣的巨輪應該可以抵御最大的颶風。但這時又突然發生了海嘯,海嘯形成的兩個巨浪將鋼鐵之軀德拜夏爾號架了起來,于是懸空的德拜夏爾號被自己的重力壓成了三段。巨浪進艙,致使整艘巨輪快速下沉,下沉的速度太快,船員們沒有任何逃生的機會。而且巨輪在下沉過程中隨著海水壓力的增大,被擠壓變形,最后變為一堆扭曲的廢鐵。
人們科學地解釋了這次日本龍三角的神秘現象,但依然無法知道在浩瀚的大洋之下,到底還隱藏著多少詭異的秘密。
7.威德爾海:怪事頻發的魔鬼海域
相信一提起魔海,人們馬上會想到大西洋上的百慕大。其實,南極也有一個魔海,它的“魔力”足以令許多探險家膽怯,這就是威德爾海。威德爾海是南極的邊緣海,南大西洋的一部分,最南端達南緯83度,北達南緯70度左右,寬度超過了550千米。1823年英國探險家威德爾首先到達這里并以自己的名字給它命了名。
威德爾海到處是聳立的冰墻,大面積的流冰連成一片,有時中間還漂浮著幾座冰山。流冰和冰山不斷地相互撞擊、擠壓,發出轟隆隆的聲響,船只唯有在冰山的縫隙間穿行,變幻莫測的極光和耀眼的冰雪令人分不清真實與幻象之間的交界。其實這是很美麗的景象。那么,魔海威德爾海的魔力體現在哪里呢?
首先在于流冰的巨大威力。每到夏天,威德爾海北部經常有大片大片的流冰群。這些流冰群就像白色的原野,鋪天蓋地,有時中間還漂浮著幾座冰山。這樣龐大的流冰群能覆蓋方圓220平方千米。流冰和冰山相互撞擊、擠壓,發出一陣陣驚天動地的隆隆響聲,使人膽戰心驚。船只在流冰群的縫隙中航行異常危險,說不定還會被流冰撞擊損壞,致使輪船沉沒,或者因行駛進死胡同而擱淺,永遠地留在南極冰海里。1914年,英國的探險船“英迪蘭斯”號就被威德爾海的流冰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