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人生的意義(1)

人們生活在意義的國度中。我們所經歷的并非單純的環(huán)境,而是環(huán)境之于人的意義。即使身處最單純的環(huán)境中,其意義也要以人類的目的加以衡量。“木頭”指的是“與人類有關的木頭”,“石頭”則是“能成為人類生活一部分的石頭”。若有人想要逃離意義的領域,而只想單純生活在環(huán)境中,那么他將過得非常不幸福:這樣無異于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來,他的一切行動也不會對別人有任何作用。總而言之,這些行為都沒有任何意義。然而,意義無處不在。我們所體會到的現(xiàn)實往往都是我們賦予該種現(xiàn)實的意義,是經過解讀的,而非事實本身。因此,若假設這種事實總有偏頗,亦不完整,甚至永遠都存在缺陷,也無可厚非。畢竟,意義的國度亦是錯誤的安身之所。

若問一個人,人生的意義幾何?他可能無法給出篤定的回答。大多數(shù)人面對這個問題,要么避而不答,以免徒增煩惱,要么老生常談,敷衍了事。的確,這個問題自人類有史以來便已存在。當今時代,無論年長還是年少,總有人高問蒼天:“人為什么而活?人生意義何在?”可相對而言,人們只有在遭遇挫折時才會有此一問。若萬事一帆風順,并無一波三折之坎坷,自然不會有人自尋煩惱。其實,每個人的行為舉止無不透露著他對人生意義的解讀。拋開一個人的言語,只觀察他的行為,包括其姿勢、態(tài)度、行為、表情、喜好、抱負、習慣和性格特質等,我們就能捕捉到他個人的“人生意義”。一個人的舉止全然反映了他對生活的看法,其行為背后是其對世界、對自己的見解。“我是這樣的,世界是那樣的”便是他的結論,是他賦予自己及生命的意義。

一千個人心中對生命的意義有一千種認識。然而,正如我們之前提過的,每種認識中都能看到錯誤的影子。實際上,沒有誰能完全把握生命的意義,但所有對生活意義的解讀也不會絕對錯誤。對于生活意義的解讀均屬“絕對正確”與“絕對錯誤”兩個極端之間。然而,所有見解之中,我們總能看到區(qū)別,有些高妙,有些拙劣,有些只是小錯誤,有些則有大疏漏。繼而,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相對較好的見解中隱含的共同點,也能知道相對不如意的見解中缺少哪些內容。如此推演,我們便可得知“生命意義”的標尺,即真正意義的普遍標準,有助于人類認識與自身相關的現(xiàn)實。因此,我們必須牢記:“真實”意味著對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及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再無真實可言。若再有其他真理存在,我們也不必掛心,不必探究,因為它必然毫無意義。

每個人身上都維系著三條紐帶。這三條紐帶交織成人們面對的現(xiàn)實,因此必要將其銘記于心。一個人遇到的所有問題均由這三條紐帶衍生而來,他也總要解決這些困擾著自己的問題。因此,恰恰是一個人給出的答案,帶我們認識了他對生命意義的簡介。第一條紐帶告訴我們,人類居住在地球這個貧瘠的星球之上,除此之外,再無他處可居。我們必須在這一限制框架下生存,依靠地球賜予我們的資源生活。我們必須強健身體,豐盈心靈,以求今世延年,并確保人類種族的延續(xù)。每個人都會遇到這一問題,不可避免。無論做什么,我們的行為都是對人生境況的回答:它們揭示了在我們心中,哪些事情有必要,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可能發(fā)生以及哪些事值得擁有。此外,每一種回答都受到兩個條件的限制:我們都是人類的一員;人類是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

慮及人類身體的脆弱性以及我們所處環(huán)境的不安全性時,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為了自身生存以及人類的福祉,我們要界定自己的答案,百折不回,使之既有遠見卓識,又相互呼應。正如我們面對數(shù)學問題,必須要孜孜不倦,以求解答。求解的過程既不能全靠運氣,也不能心存僥幸,需得持之以恒,竭盡全力。雖然我們無法找到萬全之策或希冀自己的答案有亙古適用之效,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力圖無限接近答案:畢竟堅持不懈,尋求更完美的解答才是正途。此外,這一答案必須直接針對以下事實:我們僅能生活在地球這一貧瘠的星球上,時時處處被周圍環(huán)境的利弊限制。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第二條紐帶:世界上除了我們自己之外還有很多人,即我們周圍有其他人,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lián)系之中。由于人類個體的脆弱性及種種限制,單獨一個人無法在孤立的狀態(tài)中,單打獨斗完成自己的目標。如果一個人獨自生活,想要單槍匹馬解決問題,那他可以說是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因為他既無法維持自身生存,也無法延續(xù)人類種族。從這一角度看,一個人由于自身的脆弱性、約束性及局限性,必須要與他人產生聯(lián)系,這也是為實現(xiàn)其自身及人類福祉最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對生活問題的每一種回答都必須將這種聯(lián)系考慮在內:答案中必須要考慮“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lián)系之中,若我們離群索居,不過是飛蛾赴火”這一事實。如果想要生存下去,我們的情緒就要與最關鍵的問題、主旨、目標相匹配——我們?yōu)榱藗€人生命以及人類命脈的延續(xù),就要和其他人在賴以棲身的地球上通力合作。

除了上述兩條紐帶,我們還被另外一條紐帶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集體生活都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愛情與婚姻的問題就屬于第三條紐帶的范疇。男人和女人都無法逃避這一問題。一個人面對這一問題時的所作所為,就是他給出的答案。人們嘗試解決這一問題時會應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他們的舉止即為其觀念中自己解決該問題的唯一方式。因此,這三條紐帶連結在一起構成了三大問題:在地球自然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某得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如何在同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與他人合作并與他人分享合作成果;面對“人類有兩種性別”以及“人類的延續(xù)及擴展倚仗我們的愛情生活”這兩個事實,一個人應如何進行自我調整。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認為,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歸于三大主要問題的范疇內——職業(yè)問題、社交問題及兩性問題。一個人在面對這三個問題時的反應都表達出了他對生活之意義最深層次的感受,這一點一目了然。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的愛情生活不如人意,他對待工作敷衍了事,生活中沒有朋友,還認為與他人接觸非常痛苦,那么,從他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限制及約束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會覺得活下去是痛苦而危險的事,生命里的機遇太少而挫折太多。他狹窄的活動范圍讓他得出了以下結論:“生活意味著——保護自己免受傷害,要把自己保護起來,才能全身而退,毫發(fā)無損。”反之,如果一個人的愛情生活琴瑟和諧,幸福美滿,工作方面宏圖大展,事業(yè)有成,且勝友盈門,風云際會,那么,我們可以斷定,他眼中的生活必然充滿了創(chuàng)造力和啟發(fā)性,只有無限的機遇,沒有不可戰(zhàn)勝的困難。克服生命中各種困難的勇氣構成了他對生活的認識:“生活意味著——關注他人,融入團隊,為全人類的福祉貢獻自己的力量。”

由此可見,對“生活之意義”正確或錯誤的解讀,都有其各自的共性。神經病病患、精神病患、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所有的失敗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對社會沒有興趣,缺少歸屬感。因此,遇到與職業(yè)、友誼及性別相關的問題時,他們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只停留在個人的層面:別人無法分享他們完成目標后的收獲,而且他們也只關注自己。他們對成功的定義不過是一種掩耳盜鈴式的優(yōu)越感,勝利只對他們自身有意義。謀殺者曾供認,他們握住的不是毒藥,而是權力,然而,他們的優(yōu)越感只適用于其自身,握住毒藥并不能讓其他人高看他們一眼。實際上,停留在個人層面的意義并非真正的意義。只有在與他人的溝通協(xié)作中,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意義:一個字若只對一個人有價值,那就是沒有意義。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我們的目標及行動——意義的存在建立在對他人有價值這一基礎上。每個人都想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如果忘記了一個人的重要性取決于自己對他人的貢獻這一點,那他必定會誤入歧途。

我曾聽聞一則有關一個小宗教教派領袖的軼事。一天,她召集了所有信徒,告訴他們:下周三便是世界末日。聞言,所有信徒大驚失色,紛紛變賣家財,拋卻世俗雜念,焦急等待著領袖口中天翻地覆的巨變。然而,周三平靜如常地過去了。周四,信徒們聚到一起,找到領袖興師問罪。“我們被你害得一無所有,”他們憤憤不平,“我們放棄了所有財產,還告訴遇到的每個人周三就是世界末日。我們忍受了各種嘲諷,還信誓旦旦地說消息的來源絕對可靠。可現(xiàn)在周三過去了,什么都沒發(fā)生。”面對眾人的責問,先知答道:“可我的周三并不是你們的周三啊。”如此,先知就用個人層面上的意義保全了自己。這一軼事說明:個人層面的意義經受不住考驗。

真正的“生活意義”中都有共性可循,這種意義可以與他人共享,會讓別人也覺得有價值——這便是其標志。解決生活中各種難題的良方是能夠為他人提供解決同樣問題的方法,這樣我們才會看到,大家共同的難題最終得以成功解決。天才之所以為天才,不過是因為他比別人能發(fā)揮了更大作用:只有其他人認為某個人的生命為自己做出了巨大貢獻,才會用“天才”稱呼他。這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是為集體做貢獻。”我們談論的不是職業(yè)動機,我們關注的也不是職業(yè),而是成就。能夠成功應對生活中各種問題的人似乎完全明白,生命的意義在于關注他人,通力合作——這完全是其自發(fā)自愿的行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給他人謀福利。每每遇到困難,他也總會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決。

我們說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關注他人,在于與他人互助合作,但對一些人而言,這或許是全新的角度,所以他們就會心生疑慮:“果真如此,那么個人怎么辦?若總是考慮他人,為他人謀福利,一個人自己不會很痛苦嗎?難道為了自身發(fā)展,不應該為自己考慮嗎?至少對某些人來說是這樣吧?難道對我們之中有些人來說,首要任務不是保護自身利益或提高個人能力嗎?”我認為這一觀點荒謬絕倫,由此引申出來的問題也并不成立。如果一個人在構建生命的意義時,希望對別人有所貢獻,如果他的情緒都以此為方向,那他自然而然會朝著貢獻自己的方向塑造自己。他會為了這一目標不斷雕刻自己,通過訓練獲得社會感覺,通過練習掌握技能。人生目標一旦確定,自我訓練自然也會隨即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便會充實自己,提高個人能力,解決生活中的三大問題。我們不妨以愛情及婚姻為例。如果我們關注伴侶,想要伴侶擁有舒適、幸福、豐富的生活,那我們必然會為此全力以赴。如果我們不思貢獻,任由個性不切實際地發(fā)展,那我們只會變得跋扈專橫,面目可憎。

上述例子再次印證了一點:人生真義在于奉獻。環(huán)顧四周,思考前輩究竟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我們會想到哪些?無論如何,最終留下來的都是對人類生活的諸多貢獻——開墾好的土地、公路、建筑,以及生活經驗交流的成果,如傳統(tǒng)、哲學、科學、藝術、生活技能等形式,無不在此之列。上述成果都是愿意為人類福祉付出的人留下來的。那其他人都留下了什么?那些從不與他人合作的人、那些認為生命意義并非貢獻的人、那些只會問“生活能帶給我什么的人”又留下了什么?他們已經遠去,可一絲痕跡都沒有留下。仿佛地球也對他們說過:“我們不需要你。你根本不應該活著。你的目標和努力一文不值,你秉持的價值觀、你的思想和你的靈魂根本毫無價值。趕緊滾吧,你這沒用的東西。趕緊死掉算了!”對于不以合作為生命意義的人,我們最后的評判就是:“你活著根本沒用。根本沒人想搭理你。趕緊滾開!”當然,我們現(xiàn)有的文化中,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發(fā)現(xiàn)這些弊病后,我們就應改變它,但這種改變必須能為人類謀求更多利益才可以。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知道,生活的意義在于關注全人類。此外,這些人總會努力培養(yǎng)自己對社會的興趣,總會為愛付出。救世濟人的宗旨存在于世界上每種宗教中。世界上所有偉大的運動,無一不是為了給整個社會謀得更多利益。在為這一目標貢獻的過程中,宗教是最偉大的力量之一。然而,宗教總會被曲解,除非他們?yōu)榱巳祟惖睦娓冻龈嗯Γ駝t很難看到它們能為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做出更大貢獻。個體心理學通過科學的方式和科學的方法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我相信,這推動了發(fā)展。由于人類對同類以及人類福祉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也許科學會比政治或宗教等其他活動更能接近這一目標。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但關注他人這一目標并沒有改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功县| 五常市| 景宁| 彭阳县| 长葛市| 溧水县| 乌兰县| 辉县市| 三亚市| 南木林县| 灌南县| 应城市| 阜康市| 青冈县| 遂川县| 济南市| 宁陵县| 钟祥市| 武宁县| 辽宁省| 高碑店市| 巴彦县| 高密市| 新疆| 甘谷县| 嵩明县| 西峡县| 塘沽区| 贞丰县| 宁都县| 新竹县| 利津县| 年辖:市辖区| 白银市| 毕节市| 祁门县| 泰来县| 平南县| 林周县| 罗田县|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