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一些發達國家在再制造產業方面取得的成就

2.3.1 美國

(1)基本情況

1996年,美國波士頓大學制造工程學教授RobertT.Lund在國家實驗室的資助下,領導了一個研究小組對美國的再制造業進行了深入調查,撰寫了研究報告《再制造業:潛在的巨人》。他們建立了一個包含9903個再制造公司的數據庫,并隨機抽選調查了其中的1003個,獲得了大量信息,如年銷售額、雇員人數、再制造產品種類等,調查范圍涉及汽車、壓縮機、電氣、機械制造、辦公設備、輪胎、墨盒、閥門等8個工業領域。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研究小組對整個美國再制造業的規模進行了評估。結論表明,再制造業在美國經濟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國所有再制造行業中,汽車再制造業是最大的,再制造零部件包括內燃式發動機、傳動裝置、離合器、轉向器、啟動機、化油器、閘瓦、水泵、空調壓縮機、刮水器電機、油泵、剎車動作筒、動力控制泵和緩沖器等。至2001年,汽車再制造公司總數達50538個,年銷售總額365億美元,總雇員337571人[7]。具體情況見表2-2。

表2-2 再制造公司數量、銷售額及雇員人數

美國曾制定了詳細的再制造中長期規劃:2005年時,雇傭員工100萬人,年銷售額1000億美元,75%的再制造公司通過ISO認證;到2010年時,保證100%再制造產品性能達到或超過原產品;到2020年時,再制造業基本實現零浪費,并確保產品的質量和服務。

根據RobertT.Lund于2008年撰寫的研究報告《再制造——經營方式和策略》,美國再制造所處的產品領域的數量已持續增加至114個,如表2-3所示。

表2-3 再制造產品范圍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2)產業布局

美國工業在地區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西起密西西比河,東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馬克河,北至密執安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岸以南的地區,以及新英格蘭的南部。這一工業密集的東西狹長地帶,被稱為美國的“制造業帶”。其面積只約占全國的8%,但卻集中了美國1/2以上的制造業,成為全國工業最集中的地區。美國的再制造產業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產業集群。

①船舶、軍工、電子。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等州,一些與軍事有關的新興的工業部門,如造船、飛機、導彈、電子、汽車裝配等得到巨大發展,相應的再制造產業也發展迅速。油氣工業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墨西哥灣沿岸的西部油田,相應石化設備再制造在這一地區發展較為成熟。

②航空工業。美國的航空工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相關零部件再制造企業也主要分布在這一區域。

③鋼鐵機械。美國的鋼鐵機械工業主要集中分布于以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布法羅等為中心的大湖帶南部。機床、鐵路設備、工程機械等再制造業十分發達。

(3)主要企業概況

美國再制造企業眾多,配套的再制造回收企業數量龐大體系完整,這與美國市場環境較為寬松有直接關系。

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建筑和礦用機械生產商,也是全球柴油機、天然氣發動機以及工業用內燃機的主要供應商。卡特彼勒再制造服務是該公司的一個全球業務分支,已有近40年的發展歷史,形成了獨特的舊件回收系統、核心修復技術等先進的再制造能力,已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建立了17個再制造工廠,160多條生產線。全球員工4000多人,全年處理舊件約220萬件,在循環利用方面接近“零填埋”。2005年卡特彼勒公司的再制造產值超過15億美元。2005年,卡特彼勒公司在我國上海注冊了卡特彼勒上海再制造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公司在英國的威廉斯發動機再制造工廠還承擔著英軍挑戰者坦克和勇士裝甲車用發動機、傳動箱的再制造任務。

綜合而言,在美國,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從技術標準、生產工藝、加工設備到廢舊產品回收、再制造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體系。美國再制造產業發展基本遵循“技術產業化、產業集聚化、集聚規模化、規模園區化”這一模式發展。這一發展路徑對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也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2.3.2 德國

(1)基本情況

在德國,再制造產業涉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鐵路機車、電子電器等多個領域,至少90%零部件可以得到重新使用或合理處理。例如寶馬公司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回收品經營連鎖店的全國性網絡。寶馬公司從實踐中得到經驗,汽車回收工作效益很好。如用過的發動機,經再制造后,僅是新發動機成本的50%~80%。其過程中,94%被修復,5.5%被熔化再生,只有0.5%被填埋處理[8]

大眾公司每年再制造發動機在20萬~30萬臺,再制造工藝技術水平、機械化程度非常高。據有關研究報告,大眾公司在某種型號的發動機停止批量生產一定時間后,就不再供應新的配件發動機,用戶只能更換再制造發動機。這樣,一方面促進再制造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主機廠就不必再為老產品的售后服務保留相對產量有限的配件生產,從而形成新產品與再制造產品之間的相互依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從產業模式上看,德國再制造企業絕大多數為大型企業控制,回收則由企業自身承擔,這與美國模式明顯不同。大企業控制的再制造體系整體效率和質量保證更加完善,雖然發展受到企業意愿影響,但是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組合。

(2)產業布局

德國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制造、化工、電氣等占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機構布局均衡。魯爾區是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硬煤產量占全國總產量60%,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70%和65%,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制造業基地。該地區鋼鐵加工與機械制造業發達,配套的再制造產業發展完善。

①汽車制造業。寶馬、奧迪、保時捷、博世和戴姆勒-克萊斯勒造就了慕尼黑和斯圖加特經濟與汽車的密切聯系;沃爾夫斯堡、漢諾威地區的就業好壞幾乎完全取決于大眾公司的經營狀況;在卡塞爾的大眾公司工廠為當地吸引了眾多供應商;在黑森州呂塞爾斯海姆市的歐寶公司,在科隆市的福特公司都使這兩個地區深深地打上了汽車的烙印;福特、博世等國際企業均在薩爾州設有工廠,汽車及配件制造業是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已經成為該州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支柱。由于大眾公司在東部摩澤爾河畔建廠,茨維考地區已經成為汽車及相關產業集聚地。這些地區,與汽車制造相關的再制造產業較發達。

②電氣制造業。電氣制造是德國繼汽車業之后銷售額第二大行業,是繼機器裝備制造業之后就業人數第二大行業。

電氣行業內居支配地位的是一些大型企業,包括西門子、阿爾斯通、博世、飛利浦和ABB等國際公司,它們主要集中在德國南部。該地區大部分電氣制造企業均有再制造業務。

③機械設備制造業。德國機器及裝備制造業企業集中分布在斯圖加特周邊地區,這個區域集中了德國三分之一的機器制造企業,大量再制造產業企業也在該地區分布。

④電子產品制造業。微軟、IBM、惠普、蘋果和富士通,及德國本土的西門子、SAP、SoftwaAG等公司分布在斯圖加特地區、慕尼黑地區、萊茵內卡地區、卡爾斯魯厄地區、達姆斯達特/施塔肯伯格地區、科隆/伯恩地區、漢諾威地區及柏林和漢堡。

德國再制造產業布局基本上依托各大制造業基地展開,大部分以企業園區的模式出現,這與德國大型跨國企業的區域影響力有直接關系。此外,歐洲已通過了有利于再制造工程的相關法律和法規,且正在德國建設歐洲再制造技術中心。

歐盟于2000年通過了一項有利環境保護的新規定,未來所有歐盟的汽車用戶將享受免費舊車回收,廢舊汽車的可再生利用率到2015年將達到95%。

(3)主要企業概況

以大眾(Volkswagen)再制造公司為例。2004年,德國大眾再制造公司已完成再制造發動機748萬臺,變速器240萬臺。近年來,由于高技術在再制造中的應用,公司銷售的再制造發動機及其配件和新機的比例達到9∶1。上海大眾集團有限公司已開展發動機再制造業務,相關業務由上海大眾聯合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大眾中方投資公司)下屬的全資子公司瑞貝德動力總成有限公司開展。該公司現主要產品為再制造發動機及其他再制造零部件,現有員工約100人。

2.3.3 日本

在日本,2003年舊汽車再利用零部件的市場規模達到了73.38億元人民幣,其中87%屬于“再利用件”,另有13%屬于再制造零件,價值達人民幣9.69億元。從產業模式上看,日本再制造企業集中,產業集聚現象十分明顯。既有大企業控制的再制造模式,也有市場化運作的再制造企業。從區域分布上,則是典型的集中發展配套協作模式。

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其他地區的相對較少。瀨戶內海主要是各類機械制造、電氣設備、軍工航天等產業集中區;太平洋沿岸有電子電氣、鋼鐵冶金、機械加工等產業;愛知縣、東京一帶則是豐田、本田等汽車產業基地。

日本再制造產業基本上是園區化發展,依托大型企業的產業園區形成具有很強集聚效應的再制造產業帶。整個日本工業分布十分集中,企業協作密切,再制造產業與原有產業基本上是在同一園區由同一類企業主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灵台县| 恩施市| 营口市| 祁门县| 米泉市| 汕头市| 兴和县| 兴义市| 泰州市| 凤翔县| 漳州市| 广平县| 清苑县| 峨眉山市| 莫力| 岐山县| 泸州市| 留坝县| 枞阳县| 秀山| 淮滨县| 禄丰县| 贵港市| 平昌县| 岫岩| 许昌县| 威宁| 竹溪县| 南汇区| 盐亭县| 河南省| 平和县| 霍山县| 贡觉县| 资中县| 崇州市| 大庆市| 榆中县| 闽清县| 安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