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咳嗽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呼吸反射動作。咳嗽的產生,是由于異物、刺激性氣體、呼吸道內分泌物等刺激呼吸道黏膜里的感受器時,沖動通過傳入神經纖維傳到延髓咳嗽中樞,引起咳嗽。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除去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胸膜等呼吸器官以外,耳、腦膜、心臟、食管、胃等內臟的迷走神經受到刺激,也會傳入咳嗽中樞引起咳嗽。咳嗽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癥狀,如咳嗽無痰或痰量很少為干咳,常見于急性咽喉炎、支氣管炎的初期;急性驟然發生的咳嗽,多見于支氣管內異物;長期慢性咳嗽,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

中醫認為咳嗽是指外感或內傷等因素,導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沖擊氣道,發出咳聲或伴咳痰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病證。外感咳嗽病因為外感六淫之邪;內傷咳嗽病因為飲食、情志等內傷因素致臟腑功能失調,內生病邪。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氣不清,失于宣肅,迫氣上逆而作咳。

咳嗽穴貼膏

主治 (風寒型、風熱型)咳嗽。

藥物組成 麻黃12克,桂枝10克,石膏6克,枳實6克,紫菀8克,紫蘇葉20克。

用法 將上藥研細末,用麻油或凡士林拌成膏,先在所選穴位處拔罐或刺血,然后敷上藥膏,以紗布、膠布固定。

說明 ①風寒型選穴 肺俞、膻中、大椎、曲池、肩髃、承山;②風熱型選穴 肺俞、膻中、大椎、曲池、中府、中脘。

出處 王平.貼敷.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暑熱咳嗽穴貼膏

主治 暑熱型咳嗽

藥物組成 白芥子150克,甘遂50克,細辛35克,黃丹400克,植物油500克(以上熬膏);白芥子350克,甘遂75克,冰片75克(以上研末)。

用法 將藥末置雙側腧穴上,如蠶豆大,再將膏藥烘融后蓋其上,稍加按壓,膠布貼牢。3日換藥1次,9日內換藥3次,為1個療程。

說明 所用腧穴為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五臟之背俞穴,主要為肺俞穴。

出處 王平.貼敷.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中藥薄貼

主治 肺寒咳嗽。

藥物組成 麻黃50克,細辛30克,吳茱萸45克,生半夏30克,豬牙皂90克,冰片5克,麻油500克。

制法 麻油加熱,前5味中藥入油炸枯,去藥渣,熬油至滴水成珠,加鉛丹150克攪拌均勻,傾入冷水中去火毒,按中醫傳統方法攤制成薄貼備用。

用法 取膻中、涌泉(雙)穴,外貼薄貼,每日1換。出處《中醫外治雜志》1993,2(3):封三

咳喘康貼

主治 小兒支氣管炎咳嗽。

藥物組成 麻黃、花椒、百部、薏苡仁、蟬蛻等各等份。

制法 蟬蛻單獨粉碎后過120目篩備用。先將前4味藥加香油浸泡24小時,再加熱煎熬至藥物焦黃后棄渣,然后加鉛丹熬煉成藥膏母液,其中藥、油、丹比例為1∶3∶1。使用前取適量藥膏母液,加熱至藥膏呈流動狀態,再加入蟬蛻細粉攪拌均勻,然后將藥膏分攤于3~5cm2的牛皮紙中心,將牛皮紙對折(膏藥撕開后藥膏直徑約1.5cm,厚度約0.2~0.3cm)。

用法 雙側肺俞穴各貼1張,每日1換。

出處《中醫外治雜志》2003,12(3):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龙市| 正定县| 红河县| 澳门| 拜泉县| 融水| 景洪市| 宁晋县| 兖州市| 屯昌县| 华池县| 文安县| 芜湖市| 沂水县| 松潘县| 砚山县| 德阳市| 永川市| 肥城市| 密山市| 大港区| 澜沧| 合阳县| 安庆市| 太原市| 城固县| 章丘市| 昆山市| 洪洞县| 凤翔县| 霞浦县| 大港区| 鹿邑县| 响水县| 永州市| 宿迁市| 长葛市| 河西区| 惠水县| 富锦市|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