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List Ⅱ The Origin of Mankind
第二輯 人類的發源

第六章 人類的祖先
The Ancestry of Man

類人猿——人類的祖先

對于人類的祖先到底是誰這個問題,人們曾經討論了幾百年。現在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同所有哺乳動物一樣,人也是由某種低級生物慢慢進化而來的;或者說,我們和巨猿、黑猩猩、大猩猩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再向前追溯,我們的祖先有可能是一種魚類——它后來進化成兩棲類,接著又進化為哺乳類。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仔細研究人類胚胎的成長過程就會發現,它最初的形態更像是一條魚——長著鰓片和魚般的心臟和腎臟。在孕育過程中,它還經過了一些很像兩棲類和爬行類的階段。此外,它還重復了低級哺乳類的結構——擁有一條尾巴。

回過頭來看,我們人類的祖先到底是誰?

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都有一個詳盡的“族譜”,因為巖石很好地記下了它們進化的痕跡。可是唯獨人類,卻出現了“斷檔現象”,因為人類祖先的化石遺留很少而且不完全。這種現象其實不難理解,人類不是從一開始就會游泳的,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既然如此,那么一種很少在水中生活的動物,就不會輕易死在水里并使自己留下的骨骼變成化石。從這個角度看,巖石的記載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只有那些常年在水中生活的生物,才更容易在水中死去并留下化石。中生代巖石里很難找到哺乳類動物的化石就是由于這個原因。不過,我們依然可以從陸陸續續發現的化石中推斷出人類進化這一鏈條的細節。

普遍認為,人的祖先是一種生活在新生代的善于奔跑的猿類。它們主要在地面上生活,在巖石間藏身,而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在樹上生活。當然,這些猿類也會爬樹,并且能夠用大拇指和食指抓東西,但是它已經和中生代的祖先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慣。從樹上下到地面來,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得出這樣的結論并不難。我們可以把人的骨骼和大猩猩的骨骼并排放在一起。雖然兩者之間有許多類似之處,可是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中有些關鍵的差別,可以讓我們知道人類的祖先應該是生活在地面上的類人猿。最值得關注的是,兩者腳步落地的方式很不一樣。人是用他的腳趾和后跟行走的,大腳趾是行走時主要的杠桿。與人相比,大腳趾發展得有些和人相似的只有一些狐猴。狒狒是用腳板和所有的腳趾一起行走的,它用中趾作為它的主要起步點,很像熊的走法。大猩猩經常在地面上生活,可是在行走時,它們常用前肢活動,奔跑時肘關節著地,這和人類完全不一樣。人類的這個特點說明,與常年生活在樹上,或者只有少部分時間生活在地面的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已經在地面上生活很久了。也許從祖先那時候開始,就已經不善于攀緣了。

與動輒成千上萬名成員一起生活的野馬和鹿不同,人類的祖先——猿類——不是那種聚集起很多數量共同生活的族群。它們往往會單獨或者成對,帶著一兩只幼猿在廣闊的曠野里覓食。每個家庭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領地。即便有幾十只相互間有親屬關系的猿類聚集起來生活在一起,這個規模和龐大的原野比起來還是顯得很渺小。在這種情況下,古生物學家恰好尋找到它們遺跡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把石塊的一面砸碎,形成一條鋸齒狀的邊緣,這就是最早的切割和劈砍工具

在化石的尋找發掘方面,科學界進行得還很不夠。以前只有西歐國家在進行這種勘探,現在亞洲、印度和非洲也都有科學家開始進行類似的考察活動了。有理由相信,在巖石的記載中必然還有成千上萬條線索等待我們去發現。不過,即便如此,我們有一點還是可以肯定的,在新生代,猿和猴就已經分道揚鑣了。它們的分支多種多樣,其中有些近于猿與人的共祖,從這里分出兩個進化方向,一個進化成了現代猿,一個成了現在的人類。

工具——人類形成的標志

許多動物都會使用工具,人類的近親狒狒能夠用石頭砸碎果殼,用木樁撬起石頭獵取昆蟲,甚至用木棍、石頭毆打獵物。在人類起源時期,工具也同樣被類人動物制造和使用。這是促進人類進化的重要因素。

關于人類從起源時期就開始制造和使用工具,現存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出土的那些手持式的、通過擊打和鑿削制成的燧石石片。當然,其中有一些不一定是人類制造的,畢竟石頭形成某種形狀也很可能是大自然風化的結果。在種種自然條件作用下,石塊成了類似石質工具的形狀,最后被使用者發現并且拿去使用。

確信無疑是由人類制作而成的工具,被發現于坦桑尼亞的山谷里。這是一些粗糙的、被砸碎的石塊。制作者把石塊的一面砸碎,形成一條鋸齒狀的邊緣,這就是最早的切割和劈砍工具。類似的工具還在北自阿爾及利亞、南到南非這個范圍內的各個遺址里被發現。這些遺址多產生于200萬至300萬年前。從范圍來看,制造這些遺址的人類,已經遍布整個非洲大陸了。

這些從遺址中發現的工具可以讓科學家們追蹤出原始人類進化的步伐。因為在不同年代的沉積層里,我們可以看到工具不斷演變、發展的軌跡。當人們常用的工具由砸制石礫發展到簡單的石質手斧的時候,人類文明無疑會向前邁進一大步,因為那些石斧幾乎就是萬能工具。人們用它來切割、剝皮和刮削都可以。

人工制作的工具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了社會階段。從那時起,舊石器時代的大幕徐徐拉開。

遠古人類化石

與人類最早手工制作的工具同一時期出土的,還有這些工具制造者的骨骼化石。嚴格來說,他們還和我們現代人種有著非常大的差別。根據現有的資料,我們可以把這些原始人類分為兩個不同的族群:非洲的南方古猿和亞洲猿人。南方古猿在年代上要早于亞洲猿人。科學家認為,兩者和現代人類之間有傳承關系,南方古猿是亞洲猿人的祖先,而現代人類又起源于亞洲猿人。

人們發現的第一塊南方古猿化石是一個少年的頭蓋骨,1925年它被發現于博茨瓦納。從形態上看,南方古猿的外貌更接近猿,不過在一些細節上,比如牙齒,就很接近人類。10年后,在南非的德蘭士瓦,考古學家又發現了一系列頭蓋骨、牙齒和其他部位的人類化石,這些化石有力地證明了南方古猿的存在。

時間上,南方古猿大約生存于更新世第一冰期以前。他們身高4英尺,頭部近似猿類,下肢像人。南方古猿的頭蓋骨很厚,前額低平,眉毛粗重突出,下頜寬大。不過,雖然南方古猿頭部近似猿類,但是在某些細節上,還是和人類有很明顯的聯系了。

南方古猿下肢接近人類。從現有的骨盆、股骨、頭頸結合部化石結構來看,他們已經習慣于雙腿直立行走了。而且,他們比任何一種猿類都站得更直。雙腿直立行走讓南方古猿徹底解放了雙手。自由的雙手為他們制作石器工具創造了條件。

北京人頭骨化石復制品

Ryan Somma攝

人類進化鏈條的下一環是亞洲猿人。1891年在爪哇的特里尼爾,科學家發現了一塊頭蓋骨的頂部、幾顆牙齒和一根大腿骨化石。這些化石所代表的原始人類大約生存于距今約50萬年前的第二冰期和其前的間冰期。因為發現于爪哇,所以科學界把他們稱為“爪哇猿人”。爪哇猿人身高不到5英尺,顱骨厚而平扁,眉骨突出,下頜寬大。從頭部比例來看,爪哇猿人更接近現代人類,腦容量也能夠達到現代人類的60%左右。從這一數據上看,爪哇猿人的智慧程度提升很大。和南方古猿相比,爪哇猿人的下肢和現代人幾乎沒有什么不同了,想必像我們這樣直立行走甚至奔跑已經不在話下。

亞洲猿人的另一個分支——北京猿人發現于中國。在北京周口店附近,科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牙齒、頭蓋骨和肢干骨化石。分析得知,北京猿人是比爪哇猿人更接近現代人類的變種。

爪哇猿人的生活細節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北京猿人已經能夠制作石器和骨器,而且他們還知道如何使用火。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科學家發現了大量用火的痕跡,爐灶和燒焦的鹿骨,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進步。

從這個鏈條看,人類最早應該起源于非洲,而后慢慢擴展到亞洲。科學家現在已經在北非找到了和亞洲猿人非常近似的原始人類顎骨。這是一個再重大不過的發現。

除了南方古猿和亞洲猿人,世界范圍內還有其他一些古人類化石被陸續發現。科學家曾經在德國海德堡附近的一個沙坑里,發現了一塊顎骨。這顆顎骨當時被埋藏在離地面80英尺的深處。經過測定,擁有這塊顎骨的古生物大概生活在20~25萬年前的第一間冰期。那個時候,爪哇猿人正活躍在亞洲大陸上。對比我們已知的古人類種群,這塊顎骨的主人應該不屬于其中的任何一個,但毫無疑問的是,它的確非常像人。只不過,這種古人類沒有下頜,顎骨遠較現代人類粗大,顎骨后部窄小——這意味著這種古人類無法用舌頭進行語言交流。科學家們將他們稱作“海德堡人”或者“海德堡古人”。也許這是一種身材高大,上肢發達的強橫原始人類。

海德堡人生存的環境和舊石器時代初期人類生存的環境非常接近。象、馬、犀牛、野牛、麋鹿等動物都存在,劍齒虎已經消失了,獅子的足跡遍及歐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汤原县| 芦山县| 靖宇县| 湖南省| 克东县| 榆林市| 绩溪县| 都安| 鹰潭市| 乌海市| 班戈县| 宁安市| 大新县| 房山区| 扎赉特旗| 红桥区| 红桥区| 开封县| 武定县| 清徐县| 河间市| 阿合奇县| 桂东县| 云霄县| 太湖县| 娄烦县| 甘洛县| 宝坻区| 台江县| 红安县| 松溪县| 清水县| 攀枝花市| 安化县| 青河县| 罗定市| 铜鼓县| 社会| 海南省|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