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羅馬的肇始(3)

但是在羅馬的法律中,家庭完全受著父親的指導與管理。在他面前,妻子兒女毫無合法權利可言,就像是沒有任何權利的奴隸和牲口一樣。由于妻子是在她的自由意志之下與他締結合法婚姻的,因此,羅馬男子有權根據自己的自由意志選擇要不要養她以及她為他生的孩子。但這并不是說羅馬人漠視家庭。恰恰相反,羅馬人認為成家和養育子女是公民不可逃避的義務。

在羅馬,或許只有一胎三嬰的情況下,社團才會在撫養子女這件事上向父親提供幫助。羅馬的宗教嚴禁棄嬰行為,認為所有的兒子都不可拋棄,如果殘疾的話另當別論。女兒則至少長女能夠受到這種保護。從公共福利的角度來看,棄嬰行為雖然不當,但是由于父親是絕對而徹底的一家之主,因此并不能剝奪為父者的這個權力,而羅馬人似乎也有意識地保留這種地位。父親作為一家之主,不僅對家庭成員享有嚴厲的管理權限,還擁有可以實施懲罰的司法權,在必要時甚至可以取其性命甚至肢體。

兒子在成年之后,可以自立家室,或者按照羅馬人的說法,是“喂養自己的牲口”——這些牲口也往往是來自于父親的饋贈。但法律規定兒子所擁有的一切財產,不論是他自己勞力所得或外人贈送,哪怕是在他自己的家中,那些財產也只歸他父親所有。因此在他的父親在世之時,兒子們便不能擁有自己的財產,也只有在父親的允許之下,才能夠轉讓或者贈送財產。這方面妻子、兒女和奴隸的權利是一樣的,因為奴隸也會被主人獲準成家,轉讓財產也需要得到主人的首肯。事實上,在羅馬,父親可以將自己的兒子或者奴隸送給他人,由于羅馬有羅馬人不能成為其他羅馬人的奴隸的規定,因此如果是外國人購買羅馬人的兒子,兒子可以成為他的奴隸,但是如果購買者是羅馬人,那么兒子只用做奴隸的事而不成為名義上的奴隸。

父親的權利雖然不受到限制,但是極度濫用這個權利的父親和丈夫被認為會被宗教詛咒。除去拋棄嬰兒之外,會受到詛咒的行為還包括賣掉妻子和已經成婚的孩子。出于這種對神的敬畏心,父親、丈夫應先和妻子或其他的最近的血親商量之后,才可以用家法處置妻子和子女。既然詛咒這類事情是由天上的諸神說了算,那么就不歸凡人所管。因此這個步驟也并非是為了削弱他那由法律賦予的權利,也不是為了讓在場的血親評判他,而只是對他作為一家之主進行忠諫而已。

對于男性而言,這種家主的權利不僅沒有限制,而且不受任何人管轄,而且在其有生之年,這權利就是不可毀壞的、永恒不變的。希臘和日耳曼的法律規定成年的兒子不論是在實際上還是在法律上,都已經脫離父親的管轄而獨立。但是在羅馬,這一點上卻不是這樣的,為人父的權利并不會因為當事人的年老、瘋癲,甚至是他自己的意志而解除,是伴隨終身的權利。唯一的例外便是家中出嫁的女兒,她離開父親的諸神的保護,離開父親所在的家族,進入夫家的家族,并把自己托付給夫家的諸神,從此像是以前作為父親的從屬一般,成為丈夫的從屬。

按照羅馬法律,兒子想要從父親手中獲得自己的自由和權利,甚至比奴隸從主人手中獲釋還要困難。早期奴隸獲釋的手續容易簡便,而兒子獲得自由一事卻到了很晚的時期才得以實現,而且手續非常復雜。奴隸若被買家買走后,就可以釋放為自由人,而兒子若被購買者釋放,歸屬權仍然回到他的生父那里去。由此可見,羅馬人為夫為父的權利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對財產的權利。

家主對于妻子、兒女的權利雖然在形式上與主人對待奴隸、牲口的權利類似,但是由于家主的權利僅僅存于家族之中,并且只有在他生前的這一段時間內,是暫時的,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一種小團體內部權力的象征。因此不論在事實上還是在法律上,家屬和置辦的財產和產業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首先,與產業只為業主存在以及專制王國只為國王而存在不一樣,妻子和兒女并不是僅僅為了家主而存在的;其次,他們是人而并非物品;其三,盡管他們是家主權利的施加對象,但是他們擁有潛在的未曾施展的權利。因為家主是為了維護家庭的團結而產生的統治代表。但在家主死后,兒子即成為家主,具有了之前他父親所擁有的權利,包括對于家中的女人、小孩以及對財產的權利。但是奴隸的身份和地位是不會因為主人的死亡而有絲毫改變的。

【家與族】

即使家主死亡也不會使緊密結合的家族分崩離析。雖然家主死亡后,后裔能夠獨立,但是他們仍然是這個家族的一部分,并沒有完全分離出去。這個原理是解決許多事情所參照的藍本,例如繼承人要怎么安排,其他的家庭關系又該怎么處理,包括家族內寡婦與未嫁女兒的地位安排,等等。

早期的羅馬人認為,女子不擁有管轄他人及管轄自己的能力,因此在一家的家主去世之后,女子的管理權利,說得文雅一些便是這個女子的“監護權”移交給家族中的全體男性近親所有。兒子成為母親的監護人,兄弟成為姊妹的監護人。換言之,除非家中的所有男性全部死亡,否則這種從屬關系從家族成立起就不會改變。

羅馬人的家與族,分別為“Agnati”和“Gentiles”,它們間的區別產生是由于時間的推移,家族親屬間的關系會逐漸隨家族的開枝散葉而逐漸變得沒有那么緊密了,日益疏離之后,原始的一體性辨別不出來。“家”即有清楚譜系者,由共同的祖先代代傳遞下來的;而“族”則指的是共同祖先傳下,卻不能由族譜確定他們的輩分、親疏關系。在羅馬的名字中,這個情況表現得很清楚,當他們說“馬爾庫斯”、“馬爾庫斯之子”、“馬爾庫斯之孫”時,我們知道他們是在按照族譜追溯,直到不能追溯的時候,則稱作“馬爾庫斯之后代”,這是同一祖先留給后代的共同的名字。

【家與族的依從者】

除去家、族之外,還有另一部分人,被稱為“依從者”。依從者并非像字面意思那樣指的是從自己家搬到別人家暫住的居民,實際上所代表的是不屬于任何居住區但是卻在一個居住區內生活的,自由的權利受到該居住區保護的自由民。這個范疇還包括從主人那里獲釋、重獲實際自由的奴隸以及避難者。

第一,依從者與本地居民之間的關系并不像主人與客人,或者主人和奴隸之間的關系一樣,因為他們之間的關系并沒有法律的制約;第二,雖然在實際的相處過程中由于習慣使然以及互相間都心照不宣,使得看上去依從者的自由度比較大,但是事實上,依從者仍然是不自由的。依從者和家中的奴隸一樣,主要是依靠主人——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的意識行動,和奴隸階層一起構成了仆役階級。按照原始的法律,自由民有權利,或者說有一部分權利,在必要的情況下重新將依從者劃進奴隸中去,甚至對其執行死刑。但是由于“實際”的原因,家主對于依從者具有更大的保護責任,而不能像對待奴隸那樣隨意行使主人的權利。

經過好幾代人的時間之后,依從者實際所擁有的自由必定已經很接近所謂法律上的自由。當初的解放者和被解放者已經去世了很長時間,如果還有家主仍然向依從者要求統治權就顯得大不敬了。因此在這之后,就出現了一類雖然依存卻擁有自由的人,他們既不是家屬,也不是奴隸。

【羅馬社團】

羅馬的這些家族是整個羅馬國家所能夠建立起來的基礎,無論在構成的主要成員和形式上都是這樣。羅米利、伏爾丁尼、法比等家族,就是羅馬社團的主要起源,最開始的領域也是這些家族的土地所聯合起來的。凡屬于這幾個家族的成員,則都是羅馬的自由民。在這個范疇內,按照常規手續締結的婚姻被承認為真正的羅馬婚姻,由此姻生的子女自出生就享受自由民的權利,若非此種合法姻親所生,或者干脆的非姻親者,就被排除在羅馬社團之外。

正由于這個原因,羅馬的自由民則多采用“父親”或“父親之子”的稱呼。這主要是因為,在羅馬社區中,只有這些自由民在法律的眼光中都是“父親”,或者可以成為“父親”,而且只有他們才在法律上擁有“父親”——他們所在的家族都按照家族內的本身關系以及全然沒有改變的形式和“國家”合而為一。

在這個由各個家族組成的國家之內,各個家族都按照原來的家庭從屬關系以及各自的領地生活。但家庭以及家族之中各個男人所處的地位并不影響他們在國家中的地位。比如在家中,兒子屬于父親;在國家的政治權利上,兩者卻是平等的。而處于各自原屬家庭保護之下的依從者,地位也在長久的演變中得到了改變,在整個羅馬社團中被接受,雖然沒有自由民的那些正式權利,但是在社團的節慶與崇拜儀式中,他們并不會被完全排除在外。社團本身也有依從者,他們和依存于各個家族的依從者一樣。至此,國家內的階層包括家族、家屬以及依從者、自由民以及留居者。

【國王】

由于羅馬社團是以家族為構成單位的整體,因此在政體上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上都是以家庭模式為模式的。家庭的主要供養者為家庭中的父親,整個家族的興亡也系在父親身上,與他生死與共。而社團這個由眾人所形成的整體中,沒有像“父親”一樣的天然的主人,但是社團和家庭一樣,旨在追求永不消失;加之羅馬主要是由自由平等的男人們組成的國家,并沒有產生貴族。因此他們必須要推選出一個“首領”、“獨裁官”或“人民的主人”,讓他成為整個社團的“家主”。

而他的地位也確實是一位“大家主”了。在稍后一點的時期,他的住所或附近將會有一個永不熄火的灶,整個社團的儲藏室里也將供奉羅馬的女灶神以及家庭守護神,由此表示他是這個包括了全羅馬的“大家庭”的“家主”。國王由選舉產生,但是其他社團居民并沒有義務對他忠誠,再往后,國王會召集拿得動武器的自由民,要求他們效忠。

于是他獲得了這個大家庭的家主權利,以他的權利君臨整個社團,并且如同家主一樣,這個權利他將一直享有到生命終結。他將成為與保護社團的眾神之間溝通的橋梁,詢問他們的意見,平息眾神的憤怒,并且指派男女教士。他代表社團和外國人簽訂的合約,對整個社團都具有約束力。盡管多數情況下,全社團的人民可以不受到他和非本社團分子簽訂的合約的約束,但是他的“命令”不論在戰時還是平時都是全能的。而他無論何時公開露面,都會有“使者”手執斧頭替他開道。

他擁有在自由民面前公開演說的權利,這個權利只有他擁有。而公共金庫的鑰匙也在他的管轄之下。他擁有一般“家主”擁有的紀律權和法律權。一切罪犯的審判都由他作裁判,遵從法律者,都由他裁判是生是死或者釋放,擁有絕對的處斷權,尤其對于觸犯軍紀的,由他下令鞭撻懲罰。他有權將一個自由民變為另外一個自由民的奴隸,甚至可以下令將自由民當作奴隸販賣掉,換言之就是流放。他有權讓被自己宣布死刑的人向人民請求赦免,當然,這個權利他也可以不用。戰時他必須召集人民參戰,并統領軍隊。但是由于身負家主重任,當有火警的時候,他必須在現場。

國王是全國內第一有權者,也是唯一有權者。確實,他可以成立一個團體,召集那些對圣事或法律事務有專長的人,向他們求教。他也可以將某些權力移交給別人,比如與自由民溝通生活狀況,包括戰爭的指揮權、罪犯的審訊以及那些非重要事務的決定權等,以方便權力行使,以提升權力行使的效率。當特別重要的事情發生,他不得不出城的時候,他可以將充分的權力移交給“城市長官”,作為他的“另一個自己”,暫代他管理。從國王手上得到治理權的那些行政官們,職位都由他制定,至于行政管理的任期就完全看國王的心情了。

最早的時期,包括城守在內,定期指派的“獨裁官”,步兵與騎兵的“軍團長”都只是國王的委任官,到很晚才成為后期我們通俗認為的“長官”。

指定繼承人既是國王的特權,也是義務。當國王沒有指定的時候,則自由民將自動聚集,選擇一個只能留任5日、不得要求人民效忠的“臨時攝政王”。此王由無專長者挑選,因此是個沒有指定新王權力的非正式者。臨時攝政王并不能指定新王的人選,但是他可以指定第二個臨時攝政王。而第二個臨時攝政王則可以選擇新王,當然,第二個臨時攝政王需要在做決定之前向自由民和元老議會確認他所指派的人是否能得到他們的首肯。合法的國王在選擇新王這件事上,并不需要和元老院合作,而自由民們則只能在新王指定之后承認這個新王。

我們現在并沒有找到可以直接證明羅馬的新王是被前一任國王提名之后,直接可以被選舉為就任的證據。但是獨裁官和執政官,則應該是不需要進行選舉的,區別在于執政官人選方面給予了社團提議權。這個向社團的讓步肯定是后期發展而來的。由于執政官和獨裁官的職位是王位的延伸,因此執政官的人選無一例外都是由現任王或者臨時攝政王選定。我們之前所說的向社團讓步是后期才發展來的假定一定是成立的。由各個家族選定獨裁官或者執政官,這是可以的,但并不是必要程序,塞維亞斯·圖利烏斯的故事便可說明。只是當人選被國王指定之后,公眾都紛紛喝彩,后來的作家就以為這是選舉,于是使得大家有了這個錯誤的認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乾安县| 攀枝花市| 永寿县| 永吉县| 汕头市| 尼勒克县| 南江县| 东乌| 图们市| 博罗县| 淳安县| 五指山市| 湛江市| 云龙县| 塔城市| 临汾市| 囊谦县| 冕宁县| 盐边县| 高青县| 聊城市| 扎赉特旗| 民和| 锦屏县| 韩城市| 平潭县| 青河县| 辽宁省| 桓仁| 颍上县| 壤塘县| 哈尔滨市| 临夏市| 岳西县| 临高县| 青龙| 扶余县| 唐河县| 清涧县| 连平县| 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