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羅馬的肇始(1)

第一章 導論

峽灣錯如犬牙、島鏈燦若星辰的地中海,深深嵌入到歐亞非大陸之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內海。它在地理上將舊世界分成三個部分,同時,這三者又因為地中海本身被緊密地牽連在一起,密不可分。在古代,地中海沿岸棲息著不同的民族。雖然各民族間的血脈、語言各不相同,但是在歷史上卻構成了一個統一體。而這些民族的歷史經常被稱為古代世界史。——當然,現在看來,這個稱呼似乎并不那么正確。

這部分的歷史,準確來說,是指那時生活在地中海沿岸各個民族的文明史。而這個文明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組成部分——其一是生活在地中海南岸埃及人的先民史;其二是生活在東岸,乃至向東延伸到亞洲地區兩河流域的中東人的民族史;其三是希臘人的歷史;其四是意大利人的歷史。后者兩個民族——希臘人和意大利人,是以歐洲河岸為原始邊界,共同發展起來的孿生民族。

這四部不同民族的發展史,在早期是互相密不可分的,無論在地理上還是時間上都互有關聯,但是很快,在各自的發展到達一定階段以后,便走上了各自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而除此四個民族之外,周圍還有許多別的民族——居住在非洲的柏柏爾人、尼格羅人;居住在亞洲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以及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與日耳曼人——都與地中海沿岸的諸民族有過關系復雜的交往,但是無論是激烈的戰爭,還是和平的商貿往來,彼此間都似乎各立門戶,并沒有因此而產生決定歷史走向的影響。

若說文化圈可借以劃分地域,那么,我們可以將地中海沿岸的文化圈看作是一個整體,其文明巔峰則完全可以歸納為四個重點詞——底比斯、迦太基、雅典以及羅馬。這四個名詞所代表的,是四個有著各自獨特而又高貴文明的民族,他們的文明互相輝映,將人性的一切元素演繹得波瀾壯闊,乃至最終成就了地中海沿岸的文化圈。而此前如洶涌的海浪一般沖擊沿岸諸國疆域的新民族,終于將地中海南北兩岸各自為政、互相獨立的兩個歷史進程合而為一,從而,世界的文明中心從地中海沿岸北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史與近代史的劃分并非任意為之,也不僅僅是為了方便編年史。這里所稱的近代史,實際上是以一個新文化圈的形成為劃分標志的。這個新興的文化圈,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都與地中海沿岸各民族的文明緊密相關——就像地中海文化圈在形成初期受到印歐民族文化的巨大熏陶,最終又走上自己獨立的道路一樣——這個新文化圈必然要走出一條只屬于自己的獨特道路來。

這個新文化圈的未來或許注定要經歷興衰榮枯的交替,其也許會在宗教、政治、藝術方面有所創新與突破,取得物質和思想的雙重豐收;也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終于因為自身的不足而衰敗。但文明的不足,終歸只是某段時期的短暫情況,因為其本身擁有著龐大而嚴肅的體系,這個體系必定會將其發展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最終指導其文明完成自己獨特的歷程。

然而,人類本身的歷史卻與此類文化圈的歷史不同,因為人類即使是在新的歷史任務即將達成的時期,那些曾經被解決過的舊問題或許會再次襲來——對此,人類則需要重新解決,而同時,重新解決這些舊任務所輻射的社會范圍將會更為廣闊,完成任務時所產生的歷史意義也將更為深刻。

本書的目標則是要將這部偉大歷史劇的最后一幕重現出來,即敘說這個由北方大陸揳入地中海所形成的中央半島的古代史。

這個半島由亞平寧山脈——西阿爾卑斯山南部的支脈——所形成,其整體走勢偏于東南,因而西岸的海灣相對東岸要寬廣一些。島上山脈的至高處位于臨近東部海灣的阿布魯茲,然而甚少有終年積雪的高峰。由阿布魯茲開始,高山向南延伸且高度不斷降低,最終下傾成為丘陵,綿延至東、西、南等不同方向:東、西方向形成近乎平坦的高地,南方則多成為凹凸不平、分散凌亂的小丘,最終兩者都形成了更小的海岬,伸入到地中海里。

其北方,阿爾卑斯山脈與亞平寧山脈之間,一派平川沃野,直至阿布魯茲,然而,此間卻并非早期羅馬史的發祥地,因為古意大利的北方邊界是亞平寧山脈,而不是阿爾卑斯山脈。亞平寧山脈坡面緩和而輻輳寬廣,為數眾多的山谷臺地之間,不僅有較易行走的隘口相連,而且附近的緩坡以及向東、西、南三個方向延伸開的海岸,都十分利于安家立業。

東海岸的阿普利亞平原,平緩延展,基本沒有曲折和河口,在北方被阿布魯茲山脈堵住,只有陡峭的伽甘納斯的山脊將之突破。與之呼應的,是與內陸丘陵以及曠野相連、位于兩個海岬之間的廣闊低地,即缺乏港口但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的南岸,以及幅員廣闊、有臺伯河等河溪流經的西岸地區。

在伊特拉里亞、拉丁以及坎帕尼亞諸區,海浪侵蝕以及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山谷、海島以及港口,共同構成了意大利本土的精華。坎帕尼亞南方山勢較低緩,到了第勒尼安海附近,幾乎與海平面持平。其山脈潛行于海水下,形成了與意大利本島約略相隔的西西里島——史上這兩者的關系,猶如希臘之于伯羅奔尼撒,蓋同為民族交融之前沿、文明交匯之舞臺——這一塊誕生于火山噴發的小陸地,是地中海最美的島嶼,其內陸主要由山川以及部分沙漠組成,四周的外緣卻寬闊肥美,其中,東方與南方的海岸則更為典型。

與希臘半島相似,意大利半島同樣擁有平緩的山丘與新鮮的空氣。然而,其海岸發展卻不如希臘,由于地理上缺乏島嶼與港口,意大利半島的航海技術始終不及希臘。不過,意大利的優勢在于肥沃的沖積平原和水草豐美的坡地,適宜發展農牧業。這些條件,使得意大利半島像希臘地區一樣,成為一個激發奮進的地方,既可以作為遠征的根據地,也可以作為部族的定居地。

在地勢走向上,希臘半島向東方傾斜,而意大利半島則向西方傾斜。在希臘,阿卡納尼亞海岸與埃壁魯斯并不是主要的歷史發展區,這一點,意大利的阿普利亞與麥撒比亞海岸也是一樣。希臘的歷史發展主區——艾提卡與馬其頓,是面向東方的;而意大利這邊,面向西邊的埃特魯利亞、拉丁和坎帕尼亞,則正是其歷史發展主區。從這一點觀之,希臘和意大利,這兩個姊妹鄰邦,似乎有意背道而馳。盡管奧特蘭托和阿克羅克勞努之間的距離,用肉眼就可以穿越,但是意大利與希臘兩國之間最初的來往,卻要取道亞德里亞海之外的其他途徑。

在歷史上,由于地理環境差異導致民族傾向不同的例子,比比皆是。希臘與意大利同樣如此,這兩個民族同為古代文明的延伸,但其文化所輻射的范圍以及對后世源遠流長的影響,則分別投射至了東、西兩個方向。

本書所講述的并非僅是羅馬這一城邦的局部歷史,而旨在表達意大利的全史。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羅馬社團首先攻取了意大利,取得意大利的主權之后才征服世界,因此羅馬的歷史與意大利的歷史似乎確實很難一分為二。從歷史意義方面來看,羅馬人雖然是意大利各民族之中最強悍的一支,但畢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而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在史實上則是為意大利全民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意大利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內部史,時間從最早期開始,直至拉丁民族取得主導地位為止;第二,即為羅馬人如何征服全世界的歷史。第一部分的介紹,集中于本書的前兩卷:那時,更古老的文明部落——希臘和埃特魯利亞人以及周遭各民族,都對居于半島上的意大利各部族在民族與政治上進行過襲擾,而后者則對這種干預和侵擾進行了反擊,將之消滅或征服;之后,便是半島爭霸賽——交戰雙方分別是意大利的兩大主要民族——拉丁人與閃米特人;最后講述的則是羅馬建城后的第五個世紀——即公元前四世紀——拉丁人取得的勝利。

第二部分由本書的第三卷開始,將主要描述迦太基之戰,迅速擴張的羅馬領土,漫長的羅馬帝國時期,以及整個羅馬帝國是如何崩潰的。

第四章 羅馬的肇始

平緩的山丘在臺伯河兩岸升起,此處離河流的入海口大概14英里。山丘在這里右岸比左岸高一些。而左岸較低的群山,則與“羅馬人”這個詞匯息息相關了至少2500年。當然無法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這個稱謂,但是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在這個區域內最初的住民的稱謂并不是“羅馬人”,而是“羅姆尼安人”。這個詞可能意味著“森林人”或者“叢林人”,雖然這個詞向上溯源的源頭和期間的演變過程我們不甚知曉,但這個名稱也就說明了它是從還不能被記錄的遠古時期就已經存在并流傳著的。

羅姆尼安人也并不是臺伯河岸的唯一住民,事實上,從羅馬自由市民的區分上看,這個整體被顯示為由羅姆尼安人、泰提人、魯塞爾人這三個可能是各自獨立的部分組成的。或許現今羅馬人在法律上的一種用語可以作為最佳的證據來證明這三者作為一個整體被提起的歷史有多么久遠——當他們總是一成不變地用“分為三份”和“三分之一”來表示“分”和“部分”。

或許羅姆尼安人、泰提人以及魯塞爾人早在臺伯河河岸有城市形成之前就在羅馬的山丘形成了農耕村落,各自獨立,之后合而為一成為一個整體。昆提氏族有一個在帕拉丁山舉行的村民與牧羊人的節日,被稱為“牧羊神節”,或許就是那個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即使在羅馬基督化之后,異教的節日均已消失的情況下,“牧羊神節”仍被他們比誰都穩健地保存下來了,沿襲著族長時代簡單的消遣方式。

就是這些棲息地興起了以后的羅馬。諺語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因此傳說中羅馬沒有基礎就建立城市的傳言都是不切實際的。“為什么要在物質條件如此不宜建城市的地方興起城市呢,而這個城市竟然還可以在那么久遠的早期時代在拉丁擁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史學家必定會追問。確實,臺伯河泛濫頻繁,兩岸常常會被河水淹沒,城市近郊的泉水并不豐裕,葡萄和無花果也并非長得能稱得上繁茂——相比于拉丁大部分的古老城市,羅馬城確實稱不上資源豐富、土地肥沃。

這條河流經的地域起伏并不大,雨季來臨的時候大量的雨水在山區匯集,集中流向河谷低地,使之形成沼澤。而河谷低地并非適合久居,甚至從古代起就有人指出這塊并不富饒健康的土地不會吸引最早的移民在此駐扎,但歷史的事實卻是確有城市在這里興起——這必定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傳說羅馬城是由阿里普斯王的兩個逃亡的兒子羅姆拉斯和黎慕斯所建,而這種影射的唯一目的,就是試圖向后人解釋羅馬何以建在此塊不適宜的地點之上,并希望將羅馬城的起源和其他拉丁城市拴在一起。而歷史學家必定不會以傳說作為理解的準繩,他的職責則是在考察實地的地理條件之后,對羅馬城的興盛以及其在拉丁地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和重要地位做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猜測。

首先,我們來看看羅馬領土最早的邊界。安亭奈、費登奈、凱尼納、科拉西亞和伽比,都在羅馬向東不遠的地方,有些甚至距塞爾維亞城門不足5英里。由此可見,羅馬城的東邊邊界便在城門附近。孔武有力的圖斯庫盧姆人和阿爾巴人社團僅距羅馬城門14英里,這使得羅馬的南方邊界止步在5英里外的克勒利亞壕溝。與此同時,西南方向的邊界則顯示在城門外6英里的里程碑上,用以界分拉維尼阿姆的勢力范圍。與陸地范圍上的受限相對,羅馬在沿臺伯河兩岸方向延伸的海洋范圍并無阻礙——因為歷史上從未在這個方向發現古代邊界遺跡與其他的地區中心。由于海岸上港口極少,臺伯河的出海口則成為當時航海者必要的棲泊處,因此而成為拉丁地區天然的通衢;另一方面,臺伯河也為拉丁居民提供了防范北方鄰族的天然屏障。

再沒有一個城市在成為拉丁河海地區中心以及海防堡壘這一點上比羅馬擁有更好的區位優勢——一方面臨近河邊,另一方面易守難攻,它擁有臺伯河的兩岸和出海口,同時掌握臺伯河—安尼歐河一線的內河航運與入海處的海港船只收納。同時,相比于海邊的城鎮,更有條件防范海盜。羅馬在建城時雖未必將這些條件列入主要原因,但羅馬城的興起與繁榮卻確系由此而來。正因如此,羅馬與凱爾的關系自古便因同為近鄰以及共同結下的商業同盟而變得極為密切。因為這層關系,首先,使得臺伯河上的橋梁顯得非常重要。而一般情況下,羅馬共和國的橋梁建筑確實歷來極受重視。其次,由于二者的戰略合作由河流維系,羅馬便在城市戰備中產生了長船。另外,奧斯提亞港也規定開始征收進出口貨物稅,這種稅的征收對象只針對用于買賣的貨物而并非向船員的自用物品征收,因此是典型的通商稅。隨著這種通商稅的實施,很快,羅馬便出現了與海外國家的通商條約與用于流通的硬幣。從這些史實而言,羅馬并非如傳說中一般是一種偶然的創造物,而是一個逐漸興起的城市。它在拉丁諸城中也不是最古老的,相反,是最年輕的一個。

毫無疑問,當臺伯河岸的這個拉丁重鎮興起的時候,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文明與農耕在這個國家中形成,甚至已經有了許多要塞出現在阿爾巴山巒以及坎巴納的其他高地上。羅馬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出于拉丁聯盟的某個決定,還是某個雄才大略者的獨到眼光,或者建立在交通及自然條件上,都已經無從考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源县| 和平县| 台州市| 调兵山市| 阳江市| 靖边县| 深泽县| 安阳市| 定西市| 三穗县| 翁源县| 商水县| 察雅县| 无极县| 循化| 鹿邑县| 英吉沙县| 龙井市| 锡林浩特市| 霍城县| 府谷县| 威海市| 克什克腾旗| 晋州市| 吴旗县| 资兴市| 北票市| 施秉县| 措美县| 乾安县| 纳雍县| 云南省| 九江县| 同仁县| 黎川县| 彰化县| 罗田县| 扎兰屯市| 营山县| 武清区| 弋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