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韓信的悲慘落幕,令蕭何傷心,同時再次提醒了他。咱不過是“依日月之末光”,雖官至丞相、封侯領地,但這一切都意味著他需要更加唯圣旨是聽、唯劉邦馬首是瞻,更加內斂、更加勤勉、更加謹慎、更加防微杜漸。
蕭何一生儉樸,“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他置田造屋總是挑最偏僻貧瘠處,絕不建豪門大院。對此,蕭何有過一段頗具自嘲意味的話:“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后世子孫如果賢明,他們會繼承我的儉樸,若是敗類,置再多的家產也會被強盜奪了去。——這是一個真正看透世事的人,絕非那些口頭上仗義疏財、暗地里拼命攫取、平素又一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劉邦得知韓信被殺的消息后,立即派人到長安,“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拜蕭何為相國,增加食邑五千戶,安排一名都尉帶五百士卒日常警衛相國。——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有嘴巴、有書信文字、有手足身體,所謂口談、筆談、手談,劉邦、蕭何這一對君臣,用的是“心談”,屬于高層次的智力游戲。帶兵在外的高祖劉邦,聽取了斬殺韓信的全部經過匯報,他贊賞蕭何的忠心,但同時也體味到丞相心里的煎熬,讓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去干一件宵小的事,瞞哄的對象又是他最為賞識的人,他內心的不平靜是不言而喻的。作為天子上司,及時給予其必要的撫慰,以資鼓勵、以表謝意,無疑會使蕭何的傷口愈合得快一些。
蕭何完全讀懂了高祖的意思,但他不能讓皇上把他誘殺韓信看做是被迫,不愿劉邦誤解他對韓信之死的惋惜,于是急切而又堅決地拒絕了高祖的賞賜,他的用心在于要讓天子明白,一切都是他作為一個臣子心甘情愿去做的,無功何以受祿?
不僅如此,蕭何反過來拿出全部家財,捐給平叛的將士。這是在同時給天子傳遞另一個信號:臣從不看重高官厚祿,不在乎家財萬貫,臣之心思只求為高祖您、為大漢江山社稷盡一份微薄之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一來一去,劉邦就不僅僅是放心了,一定是感動得要流下熱淚了。
然而,劉邦實在是疑心太重了,多虧是蕭何,換任何一個人,恐怕都難以忍受和招架。——從這個層面上看,利益,是人與人之間多么尖利的武器,別說是君臣、戰友、同事,父子兄弟也被它刺扎得傷痕累累。
高祖十二年秋,黥布造反,“上自將擊之。”劉邦親率大軍去討伐。平叛情況如何不說,蕭何在長安城里卻不時接到高祖問候他的消息,詢問工作情況,有無什么困難等等。蕭相國起初為之感動,主子在外忙于軍務,竟還時刻掛念自己,于是為表感激,他“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一面努力調動百姓積極生產,一面又把自家所有錢財拿出來資助軍隊。蕭何可能以為他已經做得很完美了,突然間,他的一位賓客私下危言聳聽地提醒他:“君滅族不久矣。”你離滅族不遠了。這位接著說:“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你的職位已經是相國,你的功勞又是第一,自從進入關中,你就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十多年來,天下人都愛戴你,而至今你還在孜孜不倦地博取百姓的歡心。“上所以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皇上之所以不顧軍務繁忙多次派人問你,是擔心關中成了你蕭何的,百姓心中只有你這個相國,沒有了天子。
世間事就是這么令人匪夷所思,完美的人格有時竟成了一種缺陷,崇高的威望也會變作絆腳石。善良的民眾本能地擁戴不意間幫了倒忙,蕭何親民的形象導致他聲望日熾,名氣越來越大,成了百姓心目中善良、慈愛的化身。——名氣和威望這個東西,有時就主體而言,它是個被動的客觀效應,沽名釣譽者不在此列,當然沽名釣譽者也只能憑借嘩眾取寵浪得一時虛名;蕭何的美名是貨真價實的,百姓對他的敬佩擁戴是發自內心的。眾星捧月的景象如同把蕭何放在了滾燙的油鍋上,功高不能蓋主呀,自身的光芒如今成了帝王這顆大太陽上的陰影,怎么了得?如何是好呢?總不能一一前去堵住百姓的嘴巴吧?
這位頗有心計的賓客給蕭何出了個主意:相國您多少做點惡事嘛,別把自己弄得那么白璧無瑕跟個圣人似的,您有意給自己臉上抹點黑,譬如您利用手中的權力,強制去便宜買些地,不給老百姓付錢先賒著,老百姓不就有怨言了嗎?您的名聲不就降下來了嗎?蕭何無奈違心地照此辦理。歷史上將蕭何的這一舉動名之曰“自污名節,以釋君疑”。
劉邦班師回到長安后,果然有人來給皇上告狀。劉邦當即召蕭何來見,說你身為相國,與民爭利,你自己去向百姓解釋吧!
蕭何接著干了一件挺危險的事,初衷是想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想拿天子的愛民再反襯一下自己的貪利掠民,結果險些葬送了前程。他建議劉邦把皇家游樂園上林苑騰出來給百姓當做農田耕種。劉邦一聽,憤怒了。你抽的哪門子風,敢動我皇家休閑娛樂場的腦子?一氣之下,劉邦將蕭何逮捕下獄。后來經人提醒,劉邦釋放了蕭何。兩人再見面時,劉邦為自己的這次未能領會老相國的良苦用心有些赧然,但這位早年的劉亭長腦瓜子可不是吃素的,他靈機一動巧妙地遮掩了他對老相國造成的冤屈,掏出一副熱心腸還給了蕭何。劉邦說:老相國,朕知道你的良苦用心,朕之所以讓你受些皮肉之苦,正是為了給天下百姓顯示你的愛民之心和我這個帝王的貪玩好樂嘛。——一場智者的博弈,一笑了之。
七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病逝于長樂宮,太子劉盈繼位,皇太后呂氏專權,蕭何仍掛名丞相。
年邁的蕭何,知道一朝君子一朝臣的道理,何況那個強勢的女人呂雉,不是他能駕馭得了的。新皇登基,年事已高的他雖然仍想為漢家江山再度效力,但主客觀環境已不容許,他明智地選擇退到幕后,常稱病在家。
劉邦死后的第三年,辛勤操勞了十多年的蕭何終于真的一病不起。年輕文弱的漢惠帝劉盈前來探視他,眼見老相國去日無多,劉盈不得不征詢他的意見。
老相國去后誰來接替您?漢惠帝劉盈問。
病榻上的蕭何遲疑良久,沒有吐出一個字來。
一生謹言慎行的蕭何,這時沒有因為病老之軀而變得昏聵,他洞悉眼下的朝廷局勢,一則自己行將就木,二則少帝柔弱不精,三則呂后咄咄逼人,自己真地閉上眼了,哪一個來做大漢的大管家,為漢皇操持這一攤子事,蕭何不便說、不能說,他也不想說,只好婉轉地將皮球送還到天子手里:“知臣莫如主。”相信英明的漢皇會選出一個能干的臣子接替我。
劉盈仍不放棄,進而問道:“曹參何如?”相國您看曹參怎么樣?
曹參是蕭何沛縣衙門里的老同事,但也許就是因為有了這一層關系,倆人一直處得不太友好。一般情況下,肯定和舉薦自己的政敵來接替自己的位置,這是誰都不大情愿的事情。然而我們聽聽蕭何是怎么回答漢惠帝的:“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陛下算是找到了合適的人選,如此老臣我死而無憾了。蕭何很清醒,皇帝既然專門提起曹參,明知他兩人關系不融洽卻鄭重其事地來問他,顯然皇帝重點考慮的就是這個人,跟曹參的恩怨是個人的恩怨,與才能無關;假如自己說曹參不行,在天子看來,必定是參雜著私仇而不顧皇權社稷的利益。有意思的是,蕭何死后,果然曹參接替了相位,而曹參一切政令維持原狀,不作任何革新,以至于后人有“蕭規曹隨”之說。
太史公說蕭何是沾了高祖呂后日月的光芒,才得以成就大名,這顯然是對官場機變陌生而妄下的結論。蕭何是周公一樣的智者,天賦秉性決定了他是一位杰出的國務活動家,一個輔佐帝王的天才人選。特殊的內斂、自持、嚴謹、周密,使他能夠冷靜面對風云變幻的政治環境,站定自己的配角位置,做到了“位冠群臣,聲施于后”,最終壽終正寢。
從某種程度上說,蕭何是中國古今賢相第一人。兩千多年來,多少能人死于帝王促狹的刀下,無數賢臣都被后人發現了藏于腋下的“小”來,至今,我們卻無法找到蕭何身上一星半點的瑕疵。為官恭謹勤勉,政績卓著;居家清貧素樸,少有是非。人生仕途端莊清凈至于此,臻于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