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
這本書起源于與藝術家及研究單位之間的若干合作計劃,包括蓋蒂研究所出版的《丹青和影像:中國早期攝影》(Brush &Shutter: Early Photography in China)展覽圖錄,我為其撰寫了導論和一篇研究文章。當我對中國攝影的寫作數量不斷增多,便開始考慮能否用“個案研究”這個方法,以跨越時代的若干案例作為磚石來建構一個歷史敘事。就像上面說到的,這種敘事的一個優點是對經過選擇的案例進行近距離的觀察和分析,從而補充通論式攝影史對歷史發展所做的連續性全面覆蓋。在本書的十章中,五章曾以英文或中文在展覽圖錄、學術雜志和論文集中發表。此次重新發表時,我對這幾篇文章進行了局部或全面的修改,使之融入這本書總的框架之中。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我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充分認識到我所能做的致謝遠遠無法涵蓋這些幫助的深度和廣度。
由于本書中所有章節的個案研究均始于對影像作品和有關視覺材料的實際調查,首先要感謝幫助我進行這些調研工作的美術館的策展人,包括美國馬薩諸塞州皮博迪·埃塞克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中國與東亞部前主任白玲安(Nancy Berliner)和現任主任王伊悠(Daisy Wang)、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東方部主任張弘星、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對外部主任Jay Levenson和攝影部策展人Tasha Lutek、洛杉磯蓋蒂美術館攝影部策展人Anne Lacoste、蓋蒂研究所攝影部主任范德珍(Frances Terpak)、蓋蒂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郭杰偉(Jeffrey Cody)、斯蒂芬·羅文索攝影收藏策展人Stacey Lambrow,以及金石聲攝影資料保存和研究者金華。在我對各章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還得到了許多學者和同事的幫助和啟發,這里我特別希望提到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定宜莊教授、攝影史學者狄瑞景(Régine Thiriez)博士、德雷克大學(Drake University)美術史系Lenore Metrick-Chen教授、《老照片》叢刊主編馮克力先生、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葉紋(Paola Iovene)教授、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美術史系李雨航教授、芝加哥大學美術史系Joel Snyder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紐柏茲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New Paltz)歷史系賀瑞晴(Kristine Harris)教授,還有上面提到過的金華先生。他們無私地提供給我重要的視覺和文獻材料,或以其對攝影史的豐富知識及對觀念及歷史問題的思考對我多有啟示。我的博士生徐婷婷對攝影史資料很熟悉,告訴我一些重要報刊證據,并為本書插圖的準備提供了許多幫助。芝加哥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生陳嘉藝協助整理了引書目錄。本書一些章節的中文初稿由劉張鉑瀧(引言)、蔣理(第二、三、八章)、梅枚(第五章一部分)、胡震(第六章)、錢志堅(第七章)和藍汀(第十章)從英文翻譯。理想國的編輯馬希哲對于文稿進行了細致的校訂和潤色。這些工作都為本書的最后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幫助。
六位當代攝影家是本書中個案討論的對象,他們是汪蕪生、張大力、莫毅、劉錚、榮榮和繆曉春。在我的研究過程中,他們給了我多次訪談的機會,并一起觀看和討論了他們的作品,我們在工作中建立起來的友誼進一步充實了這項計劃的意義。最后,就像我的其他寫作,這本書也大大得益于我與我的妻子和學術伙伴蔡九迪(Judith Zeitlin)的思想交流。作為一位專攻中國文學、戲劇和視覺文化的學者,她是書中各章最早和最有見地的讀者,書中的很多想法也是從我們的談話最先出現。因此我希望如往常一樣,再次對她致以衷心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