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
- (美)比爾·柏奈特 戴夫·伊萬斯
- 849字
- 2019-01-03 22:21:50
推薦序
你的人生是工業品,還是藝術品?
相傳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出去和同行侃大山。
“我們有一流的商學院老師。”哈佛大學笑了。
“我們培養了很多世界企業500強的CEO。”西點軍校笑了。
“我們很有錢。”哥倫比亞大學笑了。
斯坦福的教授索性丟出個“順子”——“我們有D. School、設計思維和硅谷!”
其他人說:“今天就散了吧,大家都忙呢。”
D.School和設計思維是什么?
2004年,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系的教授戴維·凱利(David Kelley)創辦了D. School(斯坦福大學哈索普萊特納設計學院),并在D. School教授關于設計方法論的課程,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創新設計與咨詢公司IDEO的創始人。這個學院面向斯坦福大學所有的研究生開放,很快就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學院。
D.School位于硅谷,對面就是商學院,其設計思維從一開始就和硅谷的商業、教育、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創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此前曾橫掃國內的“互聯網思維”也從中借鑒了許多內容。
人生設計課的創始人也不是什么職業規劃師,而是兩名跨界的設計師——前蘋果公司員工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比爾曾經為早期的蘋果筆記本電腦設計出耐用的鉸鏈(即屏幕與鍵盤連接的轉軸),戴夫則研發了蘋果電腦的第一款鼠標。經常受邀為硅谷的創意天才們講解設計理念的他們,卻發現自己的理念只能幫助人們做出最有創意的產品,卻無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于是二人決定,把設計思維運用到自己的人生中來。
“人生設計”就是把設計思維運用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的一種方式,課程的目標是“如何運用設計思維,發現自己未來想做什么?”。《快公司》曾報道,這是“斯坦福最火的一門課”。這本《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正是擷取了課堂上的精華內容。
人生設計課對于很多人生難題的解答思路與以往全然不同,又因為設計思維在商業上的有效性已經被驗證,所以這些思路具有很強的實操性,絕非泛泛而談。“設計思維”并不是指設計師思維,它更像是一套開源方法論——設計思維不相信“靈感一閃”的創新,而是認為創新是一種推導的過程——“We Frame Creativity”。
我來舉三個例子,讓我們看看設計思維和傳統的規劃思維有什么不同。
不要堅持初心,而是重新定義問題
拿我自己來說,很小的時候,我的初心就是當一名物理學家。你看,我有蠻多理由:
· 我的父母都是工程師,從小我就想當個“大科學家”;
· 我喜歡讀愛因斯坦的傳記,甚至組織過一次班會,給全班同學解釋相對論;
· 我的物理成績很好,曾經在奧林匹克物理竟賽中獲得過不錯的名次;
· 我的物理老師很喜歡我,我也最喜歡這個老師;
種種理由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我應該成為一名偉大的物理學家,努力做研究最后獲得諾貝爾獎的那種;退而求其次,我也要成為一個研究物理的大學教授;實在不行,怎么著我也得是個滿懷熱誠的物理學老師吧。
但是,當我真正面對一個被保送物理系的機會時,我卻猶豫了;我了解過物理系學生的日常狀態,認識很多真正研究物理的人,覺得這并不是自己的最佳選擇。
現在回頭去想,我意識到自己其實對于物理并不算太感冒。我的物理學得很好,因為老師很喜歡我;我喜歡和別人分享有趣的知識,而相對論是個不錯的選擇;我熱衷于幻想而不是研究,甚至還寫過幾篇科幻小說……
我是一個關注概念和關系的人,我在“分享自己挖掘來的有趣想法給大家,并且對他人有幫助”的時候最快樂——這是一個老師、作家、助人者、支持者的工作,也是今天我正在做的事。
你看,我一直以為自己的初心是“物理學家”,但其實我只是喜歡“與人分享有趣的理念”。物理只是一個渠道,我還有很多其他的渠道。
正如福特說的,如果你問沒有發明汽車前的大眾,你想要什么?他們會說“一匹飛快的馬”(名詞),但是如果你問他們,你想要做什么?他們的答案是“更快地抵達”(動詞)。在人生設計課里,“小時候,你有什么目標?” 這個問題被重新定義為:“你在什么時候最快樂、最有能量?”當初心從“名詞”轉換為“動詞”,我們就能找到自己真正關切的東西。
人生設計課的導師們認為,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里,今天最受歡迎的10種工作中,有6種在十年前甚至都不存在。一個基于過去想象的初心,需要用人生設計的思維重新定義,才不至于在人生中做出刻舟求劍的行為。
那么,你在做什么的時候最投入、最有能量、最快樂呢?
不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而是擁有很多個選擇
職業生涯里有一個很大的難題——什么是自己最適合的方向?如何找到這個方向?如何確定它是“最適合”的?
每個選項都有缺陷:賺錢多的時間少,時間充裕的發展慢,發展快的自己又不太喜歡……
過去,職業咨詢師會問你:你在當前的人生階段最需要什么?
但這個問題的答案經不起仔細推敲,同時,它也是個玄學問題——如果你要做件改變世界的大事,這個階段就是要不管錢財多少,不求歲月靜好,只求全力發展;但是,如果你準備小富即安,現在已經是平穩狀態,那就要穩扎穩打、娶妻生子,才不辜負你的美好人生。
現在,問題又繞回來了:你究竟最適合什么樣的生活?
其實,“最適合”本身就是一個坑,因為“最”是極端詞,而“適合”是動詞。隨著你不斷地成長,做成了一件又一件事,能力和資源不斷提升,“最適合”的答案也一天天在不斷變化,永遠定不下來。
再說了,即使你做成了某件事,你就能確定這件事最適合自己嗎?
悉尼歌劇院最適合悉尼嗎?鳥巢最適合北京嗎?馬云最適合創業嗎?其實誰都不知道。
人生設計的思路是——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可能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設計課會逼你,對,就是逼你進行頭腦風暴,想出至少10個選擇,不管靠譜不靠譜——因為一個好點子來自很多點子,輸入決定輸出。
真正好的人生狀態是:我發現了很多適合自己的選擇,而且決定從某個選擇開始先試試看。
不要“做出決定,堅定推進”,而是“邊走邊看,低成本試錯”
當你在猶豫是否要去大城市生活,猶豫是否要離開北上廣,猶豫是否應該換個行業時,你最常聽到的方法是——認真做調查,訪談很多人,做很多測試并得出結論,列出決策平衡單,最后做出一個最好的決定,然后堅持下去。
人生設計課則提供了一個全然不同的思路:當你沒有真的推進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會遇到什么困難。互聯網公司的做法是進行AB測試,而最聰明的人生設計方法,是做一個“AB人生原型”,然后開始小范圍試錯。
比如說你可以請假去大城市或者老家試著找找工作,看看有什么機會,會遇到什么樣的老板。在你想去的行業和領域中結識一些業內人士,聽他們聊聊自己真實的工作,看看自己是否感到興奮;研究幾個小領域,看看自己是否喜歡鉆研;嘗試寫作、線上分享,或者主動運營一項小業務,觀察大家是否有不錯的反饋?
這些嘗試的確會占用你的部分時間成本,但是成本遠遠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高——也就是3天假期能夠搞定的事。相比在焦慮、猶豫中來回搖擺的心力交瘁,探索本身就是一件快樂、有趣,而且效率更高的事情。而且,你在嘗試中學到的東西,也會迭代到未來的新選項中去。
你看,我用了這么多諸如“興奮、喜歡、感覺、看看、體驗、觀察”的詞,因為人生設計本身就是一個持續觀察和體驗的過程。
真正的高手懂得花很長時間列出選擇,摸清情況,體驗感受,找到以后身心如一、全力以赴的方向;而大部分人更熱衷于盡快動手,以消解自己的選擇焦慮。其實,選擇正是設計里的最高價值,也是最應該花心思的事。
好了,現在我們把前面三個標題的前半句話連在一起,就成了你常常聽到的傳統的職業規劃思路——“專注初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做出決定并且把事情做成。”
而把后面這三句話連在一起,則是人生設計的思路——“重新定義問題,找到盡可能多的選擇,選擇一個進行快速嘗試,直到成功。”
前者是做人生工程,后者是做人生設計。
做工程的優點是更加穩健,肯定會有階段性收獲,而且更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更適合人生前期,或者是方向清晰的階段。人生設計的好處是做出更加有趣、沒有痛苦的決策,探索過程本身就是個快樂的創作過程,更加適應變化,更容易活出獨特的人生。人生設計更適合希望從頭開始,或者決心轉換人生方向的人。
你喜歡哪一種呢?其實這背后的終極問題是: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個工業品,還是一個藝術品?是一個項目還是一次創造?或者是兩者的結合?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你都應該了解人生設計,畢竟,你的人生自己不設計,又有誰能設計呢?
古典
新精英創始人、著名心智成長類作家,人生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