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發生了很多事,金融市場曾陷入混亂,使這本書中介紹的反身性理論更加的有意義并更容易被大眾接受。1997年8月,泰國匯率制度的打破引發了一場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像一個大鐵球一樣從一個國家滾過另一個國家。1998年8月,俄羅斯人反對將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一種基于有效市場假說運行的對沖基金,置于危險的境地,并表示只有適時地干預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才能阻止暴跌。隨后互聯網及其他信息技術的革新觸發了一系列的經濟興盛/衰敗,這是本書中分析的企業繁榮的可怕回憶。這些現象無法用合理預期理論和有效市場假說來解釋。一些學院派經濟學家們認識到主流范式的失敗并開始使用更加實際的方法。盡管現在正在用不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反身性理論,但是多重均衡的觀念已經開始承認反身性這一現象。因此反身性理論不應該如這本書第一次出版時學院派經濟學家認為的那樣不可思議。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反身性理論在公共話語這點上毫無進展。主流的觀點依然是把金融市場留給市場自身將確保資源的優化配置。的確,市場原教旨主義變得比它15年前更具影響力。
毋庸置疑,我必須對未能有效闡釋我的想法負責。中心論,也就是在金融市場里主流偏向能影響所謂的市場應該反映的基礎行為的理論,似乎并沒有被大家領會。我覺得我有責任再試著去闡述一次我所看到的世界。在過去15年里,我個人的想法也得到了進步,并且我應該有能力將我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更好。
于是,我寫了一篇新的導論來替換原來的導論,以及本書的第一章,其余的所有文字我都沒有再做絲毫改動。在首次印刷15年后,這本書的一些優點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我相信它能成功地通過考驗。
因為綜合了高度抽象的哲學思想,新的導論相當晦澀難懂,但是我別無他法。我的目標非常的雄偉:我試圖為一個不僅適用于金融市場,還能適用于社會現象的新范式奠定基礎。
我的論證主要總結為3個主題。首先,我試圖以完整的和確定的金融市場以及建立范式轉移的案例來批判盛行的平衡理論。關于這一點,我也檢查了我原有論據中的薄弱之處。其次,我為一個基于人類對事物的理解從來與事實不相符的共識,以及不同人、不同情況之間的分歧的新范式奠定了基礎,這是塑造案例的一個重要但非決定性的因素。這個范式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深遠。最后,我繼續探尋與科學煉金術不同的金融煉金術。在這本書中我進行了一個實時的實驗,對于我在一段特定時期內的投資決策給出了極其詳細的解釋,但我并沒有深入探究自己投資決策的產生過程,在這一點上我會試圖去揭露我“成功的秘訣”。
喬治·索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