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篇 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第十章 相對剩余價值

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價值,叫做相對剩余價值。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提高生產力。

剩余勞動時間的延長

到現在為止,工作日生產勞動力價值的這一部分通常被看做是不變量,是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尤其是在現有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上,必要勞動時間之外的工作日時間決定剩余價值率和工作日的長度。換而言之,必要勞動時間是不變的,而整個工作日是可變的。假定一個工作日的總長度以及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劃分是已定的,用ab段代表10小時必要勞動,bc段代表2小時剩余勞動。那么,怎樣生產才能增加剩余價值或延長剩余勞動呢?

盡管工作日的界限ac已定,bc仍然可以延長,可以越過它的終點,甚至是越過工作日ac的終點。舉例來說,一個12小時工作日ac中,b可以移到b',而bc就延長到b'c,剩余勞動就增加一半;雖然工作日仍舊是12小時,但是必要勞動時間可以從ab縮短到ab',就是從10小時縮短到9小時,而剩余勞動就從bc延長到b'c,就是從2小時增加到3小時。顯而易見,必要勞動的縮短同剩余勞動的延長是相適應的,而工人也使一部分為自己耗費的勞動時間轉變成為資本家耗費的。當然,這里改變的不是工作日的長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劃分。

一般來說,在工作日長度已定的情況下,剩余勞動的延長必然是由于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勞動力的價值必須降低1/10,必要勞動時間才能減少1/10,也就是從10小時減到9小時,從而使剩余勞動從2小時延長到3小時。

假定一個鞋匠一個工作日內可以做一雙皮靴,如果使他的勞動生產力提高一倍的話,現在就可以做兩雙皮靴。因此,勞動力價值的降低要求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當然,把勞動生產力提高一倍不需要改變勞動資料或勞動方法,只要求勞動生產條件或生產方式發生革命。一般來說,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指勞動過程中的這樣一種變化,不僅能夠縮短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需勞動時間,使少量勞動獲得生產較大量使用價值的能力,而且可以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總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來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可以縮短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

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相對剩余價值。因此,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提高這些產業部門的生產力。然而,商品的價值不僅取決于勞動的價值,而且還取決于生產該商品的生產資料,比如皮靴的價值不僅取決于鞋匠的勞動,而且還取決于皮革、蠟和線等的價值。另外,那些為生產必要生活資料提供不變資本物質要素的產業部門生產力的提高,尤其是那些生產日常生活資料能夠決定勞動力價值的部門,它們商品的便宜也會降低勞動力的價值。

吹氧法的應用

通過勞動變革過程中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的改善,提高勞動生產力,縮短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較小的勞動量獲得較大的使用價值。英國發明家亨利·倍斯麥吹氧法是用一股氧氣燒去熔鐵中多余的碳從而制造出高強度的鋼,其應用使人類邁進了鋼鐵的時代。圖為1948年在伯利恒一家鋼鐵廠里,所熔鑄的一塊2200噸重的磁鐵,其吸力能使原子以每秒16萬英里的速度移動。

當然,便宜的商品只是相應地按照該商品在再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去降低勞動力的價值而已。舉例來說,襯衫是一種必要的生活資料,卻是多種必要的生活資料之一,它的便宜只會減少工人購買襯衫的支出,不能減少必要生活資料的總和。實際上,由各種商品和產業部門的產品構成的生活資料總和中,每種商品的價值總是勞動力價值的相應部分。隨著勞動力再生產所必要勞動時間的減少,勞動力價值也會降低,而且這種勞動時間的全部減少等于所有生產部門勞動時間減少的總和。當然,我們會把這個總結果看成是個別場合的直接結果和直接目的。因此,一個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絕不是抱有降低勞動力價值和減少必要勞動時間的想法,但是他最終促成一般剩余價值率提高的結果。當然,我們必須把資本同這種必然趨勢的表現形式區別開來。

相對剩余價值的提高

為理解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我們會用6便士或1/2先令來表示一個勞動小時的價值,而12小時工作日的價值就用6先令來表示。在一定的勞動生產力的條件下,假定12個勞動小時內能夠制造出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的生產資料和原料的價值是6便士,每件商品花費1先令,其中6便士是生產資料的價值,6便士是加工時新加進的價值。如果資本家使勞動生產力提高一倍的話,就是12小時工作日能夠生產24件商品,每件商品的價值就會在生產資料價值不變的前提下降低到9便士,其中6便士是生產資料的價值,3便士是勞動新加進的價值。當然,一個工作日仍然同從前一樣只創造6先令新價值,只不過現在這6先令的新價值只是原來分攤在每件產品上總價值的1/2。就每件產品來說,生產資料變成產品不再像以前需要一個勞動小時,而是半個勞動小時。此時,這個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它的社會價值,就是說這個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平均的勞動時間。在生產方式發生變化以后,每件商品平均花費1先令,但是商品的現實價值不是它的個別價值,而是它的社會價值。換而言之,商品的現實價值不是用生產者在個別場合實際花費的勞動時間來計量的,而是用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時間來計量。因此,采用新方法的資本家會按1先令的社會價值出售自己的商品,就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來獲得3便士的超額剩余價值。

雖然剩余價值的增加依靠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剩余勞動的相應延長,比如12小時工作日的產品價值是20先令,其中12先令屬于生產資料的價值,8先令體現一個工作日的價值,但是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要比同種社會平均勞動的要多。因此,12小時的同類社會平均勞動只表現為6先令,而生產力高的工人用不著像過去那樣,需要10小時去創造5先令的勞動力日價值,只需7.5個小時就夠了。由此可見,資本家采用改良的生產方式不僅可以在一個工作日中占有更多的剩余勞動,而且促進新的生產方式的普遍采用,降低商品的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由勞動時間決定價值的規律,使采用新方法的資本家感覺到,他必須使自己的商品低于社會價值,迫使他的競爭者也采用新的生產方式。當然,只有當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擴展到同生產必要生活資料有關的生產部門,構成勞動力價值要素的商品才會便宜起來。

勞動資料的供給

商品的生產不僅取決于勞動力,而且還受制于提供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的生產。原料生產力的提高,或低廉的價格,會使商品的價格也隨之下降。圖中家庭出產的羊毛就是生產材料的來源。

工人階級的貧困生活

近代科技不斷發展,機器大量普及,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失業,也加劇了工人階級的貧困。圖為20世紀上半葉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個正處于失業危機中的家庭,其樂融融的家庭氣氛掩飾不了木板房的簡陋和生活的貧困。

商品價值的降低

商品的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反比,而由商品價值決定的勞動力的價值也是如此。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相對剩余價值會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并隨著生產力的降低而降低。一般來說,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情況下,12小時社會平均工作日總是可以生產6先令的價值,而不管這個價值額在勞動力價值和剩余價值之間的分割。由于生產力的提高,勞動力的日價值會從5先令下降到3先令,而剩余價值就從1先令增加到3先令。當然,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從以前的10個勞動小時轉化到現在的6個勞動小時,而空余的4個勞動小時可以并入剩余勞動的范圍。因此,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并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資本的內在的沖動和經常的趨勢。

英國煉鐵工人

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力是為了縮短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他們所得到的利潤都來源于工人在生產商品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和剩余價值。圖中英國煉鐵工人長達十五、六個小時的工作日,卻收入微薄,常處于失業、饑餓和貧困之中。

5秒鐘經濟學

>>> 超額剩余價值 >>>

同一生產部門的資本主義企業之間,在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著差別,因而這些企業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也必然是參差不等的。但商品不是按照個別價值、而是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價值出售的。那些采用先進技術、勞動生產率較高的企業,其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但仍按社會價值出售,因此它會比其他企業多得到一部分剩余價值,這就是超額剩余價值。

當然,生產商品的資本家不會關心商品的絕對價值,他關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剩余價值。雖然剩余價值的實現本身就包含著預付價值的補償,但是由于相對剩余價值的增加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成正比,商品價值的降低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成反比。換而言之,使商品便宜的過程會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價值提高,而只是關心生產交換價值的資本家也會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換價值。這個謎底也就是政治經濟學奠基人之一魁奈用來為難論敵的那個矛盾。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發展勞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縮短工人為自己勞動的工作日部分,并以此來延長工人無償為資本家勞動的工作時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冈县| 河东区| 库尔勒市| 北安市| 宝丰县| 阳朔县| 永州市| 新蔡县| 姜堰市| 山东省| 霞浦县| 南汇区| 唐海县| 盈江县| 济南市| 同仁县| 分宜县| 滨海县| 营山县| 德钦县| 西乌珠穆沁旗| 四平市| 类乌齐县| 金溪县| 贡嘎县| 鄂尔多斯市| 贵定县| 临清市| 西贡区| 西乌珠穆沁旗| 双桥区| 新沂市| 南充市| 治多县| 丰县| 漳平市| 邻水| 称多县| 鄯善县| 廊坊市| 常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