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假親密的真相

第一部分 愛情的假性和真相

愛情是人類孤獨的解藥,就像呼吸的空氣一樣不可或缺。然而我們所受的教育中并沒有關于愛情的,沒有人教過你它如何發生、發展。我們只能在一條尋覓和試錯的路上,不斷修正對于愛情的誤解。而真正的親密則是那些懂得堅持的人最終的勛章。

【假性親密關系】

假性親密關系(irrelationship)不是一個嚴肅的心理學術語,但這個詞卻相當生動地描繪了一種常見的情景:一方面,兩個人的生活或許已經非常緊密地關聯在一起,一切日常活動都圍繞著彼此安排,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經營著婚姻或家庭生活;另一方面,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兩人之間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無法探討的話題、不敢表達的情緒,以及難以掩飾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當兩人看似親密地長期相處,但是情感問題一直存在,卻無法被察覺和解決時,假性親密關系就產生了。這樣的關系中有很多雙方小心回避的禁區,也有很多被忽略的盲區,讓本來可以更加親近的關系止于小心翼翼和心照不宣。

如今,伴侶之間的假性親密關系是非常普遍的。相戀數年卻不了解彼此的成長經歷,即將走入婚姻卻并不了解彼此的婚戀觀念,尤其是夫妻之間,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卻貌合神離的例子比比皆是。我相信沒有人愿意在這樣的關系中度過余生,我也相信那些未婚的人更希望提前做好準備以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

過去的五年中,我以心理咨詢師和人際關系培訓師的身份幫助許多伴侶們克服關系中的障礙,建立更親密的感情。他們中有很多人,都帶著對愛的真誠渴望建立起親密關系,也曾一度感到與愛人非常親近,并因這種親近的感覺而組建了家庭。可是賺錢養家令人疲憊,日復一日的相處讓人產生惰性,他們的關系停止成長,一輪又一輪的挑戰和矛盾讓親近的感覺開始消退。親密感成了昨日的美好記憶,而對于未來的關系發展,只剩下越來越多的迷茫和擔憂。

我們的社會,對于什么是親密關系已經做出了非常多的描述和界定。周末的燭光晚餐,忐忑不安的表白,羞澀的牽手和初吻,情人節的巧克力和玫瑰花,雪白的婚紗和盛大的婚禮……似乎當兩個人經歷了這些過程,關系自然會變得十分親密。可事實上,合乎普世價值觀的儀式并不能保障深入持續的親密感。

真正的親密,是由兩個人關系的質量、情感的聯結、溝通的深度以及對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來決定的。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建立和維護關系的能力,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普遍比較缺失,很多人并不懂得具體要怎么做,所以只能觀察、模仿一些流程化、儀式化的東西。

真愛為什么會摻假

在我的來訪者中,遇到假性親密關系問題的伴侶們往往具有這樣一些特點:

首先,他們并不真正了解自己。許多人不清楚自己為什么戀愛、結婚,也不確定自己希望從感情中獲得什么。當我問他們“你能想象的最好的感情是什么樣的”,他們往往一臉茫然。替代他們做出婚戀決定的,往往是家人或世俗的壓力,“糊里糊涂先把婚結了再說”是常見的心態。

其次,很多伴侶并不完全了解彼此。他們雖然在形式上非常親近,甚至習慣了彼此的存在,但是并不了解對方對于情感、性、金錢、生育、精神追求等問題的看法。很多人是糊里糊涂地走進婚姻的,并沒有意識到作為夫妻,他們需要達成怎樣的默契。而當關系出現問題、兩個人不得不坐下來談談時,才會意識到“他(她)居然是這樣一個人”,于是進退兩難。

最后,很多人自身的心理問題阻礙了親密關系的發展。他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從負面影響著他們與他人的相處方式。親密關系中情感的表達、信任的建立、矛盾沖突的處理,都會受到個人心理問題的影響。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多,這些問題會愈發明顯。

理想的關系,應該是不斷成長和成熟的。但是由于這些原因,很多親密關系很早就停止了成長,伴侶之間為了避免矛盾,謹慎地回避著一些重要或者敏感的話題。兩個人對彼此的了解、接納和信任并沒有隨著交往時間漸長而增多,相處也僅僅依賴于習慣、義務和責任。

假性親密關系怎么破?

我在情感和心理咨詢工作中發現,一方面很多人對自己的情緒模式缺乏覺察和思索,另一方面,在遇到矛盾時,兩個人缺少尋求專業幫助的意識。因此會反復在一些瑣碎事務上爭論,卻忽略了對錯背后往往隱藏著更深層的匱乏和不滿足。情感交流不暢、了解和信任的缺失感被放大,導致誤解和錯誤的表達,才是問題的根本。

要避免出現這種狀況,最關鍵的一點是要重視建設高質量的關系。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成年人,性格和情感表達方式一定有很多差異,需要有效的溝通、理智的探討和積極的表達,共同面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容易被生活的瑣事分心,或者太忙于工作。重視關系意味著無論多忙,兩個人也會安排時間,專注于讓關系成長的事情。

如何溝通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關于溝通,應該不僅僅關注具體的事件,更應該關注兩個人在關系中的角色、期待、評價和感受。對于反復出現的問題,下次如何共同解決;久未表達的想法,是否可以在此刻和盤托出等等。只有不斷地反思和探討,才能鑄就高質量的關系。

如果你們之間的矛盾已經產生,并且超出你們所能處理的范圍,我強烈建議你們去找一位做夫妻關系咨詢和治療的心理咨詢師,為你們提供專業有效的幫助。很多時候花幾百元接受夫妻心理咨詢,便能夠解決送上萬元禮物也修復不了的問題,這是我作為咨詢師常有的感受。

如果兩人已經過多地相互傷害,彼此都傷痕累累、疲憊不堪時才尋求幫助,恐怕連專業人士也無能為力了。

另外,不是所有不理想的感情都存在假性親密關系。當兩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即使理解彼此也難以接納和認同時,這種關系就是不合適的關系。假性親密關系描述的是親密關系中的盲區和未被解鎖的狀態,而不合適是假設所有盲區都已解鎖,依然無法接納彼此。兩個人越親近,是否合適的問題就會越清晰。由于害怕面對不合適的真相而回避更進一步的親密,是許多假性親密關系的成因。

破解假性親密關系,是一個需要細心和勇氣的過程。我總和我的來訪者說,親密關系是建立在坦誠的基礎上的,不合適、不喜歡的話,不要忽視,因為遲早要面對。世界上或許沒有絕對合適的關系,兩個人共同努力建立的親密和信任,才是求同存異的基礎。

本書第一部分“走近愛情”的內容,就是幫助你從各個方面去學會如何更加靠近彼此,獲得真正的親密。

【如何與伴侶更親密?】

我做心理咨詢師之后,意外地發現這份工作給我對親密關系的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啟發。我原本不是一個特別善于和他人親近的人,但是在心理咨詢信念和原則的引導下,我發現自己時常可以和來訪者進行非常深刻和親近的交談。

雖然這種關系只存在于咨詢室里,兩個人之間也有特定的角色和界限,而且咨詢關系也會受到各種問題的挑戰,但是那種深刻的情感共鳴讓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可能性。我開始嘗試用類似的思路和方式對待他人,包括父母、伴侶和摯友,而且很幸運地收獲了很多嶄新的美好體驗。

在咨詢關系里,有幾個讓我眼前一亮,并且在個人實踐中也收到良好效果的思路和方法。

“此時此地”的坦誠

咨詢過程中有一個概念叫作“此時此地”(here and now)。來訪者常常會和我聊很多他與別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但由于大都是從他自己的視角出發,所以我并不確定描述是否客觀、準確。這樣的情況下,咨詢師通常會更多地參考自己的感受,觀察此時此地咨詢關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從而識別來訪者的問題。

咨詢過程中我會一邊關注來訪者,一邊關注自己的感受,并且在適當的時候將自己的感受非常坦誠地分享給對方。比如,我曾經遇到一個滔滔不絕的來訪者,她用大量時間講述與此次求助問題并不相關的人生故事,所以我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時機來打斷她:“在聽你講述故事的時候,我感覺到自己有一些疏離,和你的距離變得有些遠了。你也會有類似的感受嗎?對我講故事是因為你不愿意接近我嗎?”

這一番提問讓來訪者有機會袒露她對于被我批判的恐懼,以及對自身問題的逃避情緒,讓我們的交流走向了更深的層次。這種針對此時此地的反饋,往往能夠讓雙方的對話變得非常坦誠,從客套的侃侃而談走向更真實和深刻的層面。

當我處在自己的親密關系中時,也會運用類似的溝通方式,尤其是兩個人之間產生了一些矛盾,但是又找不到談話的切入點,都有些不確定或者畏懼不前的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觀察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并且分享給對方,然后詢問對方的看法、感受和意圖。

例如,有一次處理和朋友相關的矛盾時,我和伴侶反復地爭論如何對待那位朋友的問題,她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不要說了,這些問題說再多也沒用,就這樣吧。”我的第一反應是希望進一步解釋和論證,因為感覺自己此前并沒有把觀點很好地表達清楚。

可是接下來我注意到了自己急需證明自己的心情,于是把當下的感受反饋給她:“你這樣講話讓我覺得你在推遠我,在嫌棄我。這樣會讓我很難過,也讓我感到焦慮,所以我才一直追著你談這個問題。”這樣的反饋讓我們不再糾結于那位朋友的問題,而是將注意力放在了雙方的情緒上。結果,我們發現她的不耐煩和我的追問,都是想要保護關系不受傷害,最后我們得以站在同樣的出發點繼續對話。

在溝通中,情感比事實信息更難傳遞,所以很容易迷失在對事實的無休止的爭執中,而忽略了各自的內心感受。要對此時此地保持關注,促進關系中的情感表達,才能塑造更親密的關系。

無話不談的氛圍

我的表達能力還不錯,大學時期還參加過學校辯論隊,所以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語言比較強勢——會傾向于說服對方,通過論理讓對方接受我的觀點和要求。

這樣的習慣在做心理咨詢師之后被徹底地改變。起初,我經常自認為我知道來訪者應該怎么做,也很想要去說服對方接受我的建議。可是我發現每當我嘗試反駁和辯論的時候,對方就會退縮、疏遠,也不愿意再繼續探討一些重要或私人的話題。

咨詢過程中,來訪者提供的信息越多,對于咨詢工作越有利。但涉及某些比較隱私的信息時,來訪者會感到不安、羞恥或者焦慮。為了鼓勵他們克服這些情緒,敞開心扉,有經驗的咨詢師會非常注重為來訪者營造安全的、非批判性的對話氛圍。

來訪者在袒露心聲時,若能得到咨詢師耐心專注的聆聽和不帶批判性的回應,那么對咨詢師的信任感就會加強。可是在親密關系中,很多人往往會在尚未完全理解對方時就開始批判或反駁。這種方式看似能夠說服伴侶,讓對方在壓力之下順從你的意愿,可是卻會讓對方害怕在你面前暢所欲言。結果就是你以為你很了解對方,其實他內心還有許多保留的秘密。

在深入了解雙方的想法時,例如聊到和前任的關系或者異性朋友這類比較敏感的話題時,建議你平和而又誠懇地邀請對方表達,讓對方感到安全:“我知道這個話題對你來說可能比較敏感,或許你可以試著說說看,我很想了解你,也向你保證,我不會在沒有完全理解你的時候給你貼標簽或者批判你。”

在親密關系中,語言的強勢并不等同于對關系的把握能力。只有當伴侶發自內心地想要向你袒露心聲時,才是真正的親密。

關系重于一切

大量分析研究發現,心理咨詢和治療中大約有30%~60%的效果其實歸因于治療關系,也就是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關系。這個結論也是目前臨床心理學普遍的認知。出色的咨詢師,并不會急于去解決或者改善來訪者的問題,而是在整個咨詢過程中,非常重視建設和維護與來訪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我們在專業上稱為治療同盟(therapeutic alliance)。除了上面提到的對于此時此地的坦誠反饋以及營造安全的對話氛圍以外,還包括信任、耐心、專注、支持、關懷等元素。

親密關系中的愛,會比咨詢關系中的更廣義一些,因為兩個人的距離會更近。不過道理是一樣的,矛盾沖突永遠存在,但是高質量的關系可以保障親密關系中的滿意度更持久。很多人在親密關系中所犯的錯誤就是為了爭論對錯、分出輸贏、掌握控制權,寧可犧牲親密關系,因為我們往往習慣了以強制的方式使對方接受。

我剛開始做心理咨詢師時,常常會很迫切地希望說服我的來訪者去反思和改變。我也曾經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伴侶。在兩類關系中,這樣的方式都帶來了對抗和沖突,讓雙方感到挫敗和不快。發自內心的協作和相互支持,只可能產生于良好的關系中。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親密關系中,每當我不確定有些話是否該表達時,都會問自己:“我這樣說,對我們的關系有幫助嗎?”

來訪者進行心理咨詢的問題五花八門,而心理咨詢師并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和來訪者一起去面對無解的困局。親密關系的維系也是如此,總有不可調和的差異或者無法逆轉的過去。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強調關系建設,就是在表達這樣一種態度:“我不會因為無法解決你的問題而離開你。只要你接受,我愿意一直陪著你去面對無解的生活。”

【愛無能】

我的初戀是在大一,從那時候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在感情中都有一種愛無能的感覺。不論是剛開始交往,還是相處已久關系穩定時,我都隱約有種不安。我能感覺到自己心里面有一部分是沉寂的、被動的、冷漠的、死氣沉沉的。在度過熱戀期之后,我便對感情徹底失去興趣。

曾經的戀人為我做過不少令人感動的事情,親手織圍巾,費盡心思組織生日派對,等等。如果是現在,我可能會很開心而且感動地給予對方擁抱和親吻,讓她知道我有多么幸福。我想任何正常人都會這樣,不是嗎?

可我卻沒有。

我沒有感動,沒有開心,甚至沒有什么反應。但理智讓我意識到這種情況下對方期望看到我開心,于是很努力地裝作開心的樣子。可是敏感的她們一定能察覺出我的開心快樂并非出于真心,只是沒有戳穿而已。

我感受不到自己的愛,感覺不到對方的付出和溫暖帶給我的欣喜。我的很多表達和行為,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經過理性思考后,逼迫自己去做的。這樣的感覺讓我很累、很不耐煩,因為我做著言不由衷的事,腦海中卻是一片空白。

我發現自己常常處于一種介于發呆和白日夢之間的狀態。可我沒意識到,或者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會糊里糊涂地從一段感情走進另一段感情,用熱戀期的興奮來掩蓋愛無能的事實。

沉默中的頓悟

剛到上海的時候我交往過一個女友,她心直口快。有一次她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在感情中始終與她保持著距離,讓人覺得很冷漠。我向她坦言自己也感覺到了,但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接下來我們花了好幾個小時去探討原因,我向她描述,自己心里面好像有一堵墻,有很多的情感和情緒想要表達出來,但是都被這堵墻擋在里面了。她的言語間充滿了憤怒和委屈,責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做,而我帶著羞愧和困惑,變得更加沉默。就在這種矛盾交織中,我突然感覺想通了什么。

然后我無法自控地痛哭了十分鐘。

我的反應把我和她都嚇到了。等情緒稍微平復之后,我開始向她解釋自己的心理變化。

我在沉默中,回想起了小時候,在家里面對父母時,一直都是默不作聲的狀態。因為我父母的關系一直很緊張,他們經常會冷戰或者爭吵。我父親脾氣暴躁,對人挑剔苛刻。母親曾患有神經衰弱,情緒很不穩定。我們家當時的氛圍就是高沖突、高焦慮的環境,一家三口只要聚在一起,空氣中就充滿了焦慮感。

那時的我,只要一聽到爸媽回家開門的聲音,心里就會緊張。生活中有無數的小細節,都成了即將有麻煩的預兆,而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寫到這里,我能感覺到自己的手有些顫抖,呼吸急促,胃也因為緊張而有些難受)。

如果一個孩子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時刻被無法逃避的焦慮感環繞,會發生什么事情呢?人的心理特性之一就是會不斷地調整并適應環境。所以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在內心修筑一堵“高墻”,這意味著我不去體會自己的情緒,不對引起我情緒波動的事情做出回應,不和他人探討我的感受,也不愿意去考慮他人的感受。換句話說,高壓之下,我的內心進入了鐵桶式防守的自我保護狀態。

可是想到這里,我還沒有情緒失控。我只是恨這堵墻,感覺它讓我失去和錯過了很多美好時刻,它的存在讓我在感情中感覺不到幸福,讓我習慣以打游戲和喝酒的方式來逃避問題,也讓我傷害了那些愛我、在乎我的人。

痛哭后的釋放

女友的指責和我心中強烈的愧疚,讓我對自己厭惡起來,但突然有一個聲音就像要沖出壓力鍋的高氣壓一樣,在意識深處爆發出來:“如果不是這堵墻,你可能活不到今天吧?”

因為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了兩件事情。第一,我是無辜的。我會傷害到別人,并不是因為我生性邪惡或者有心理問題。第二,我意識到心里的那堵墻終究也是我的一部分,雖然它給我帶來了很多困擾,但正是因為它,才能在那樣的家庭環境中堅持過來。

想通這兩件事情之后,我停止了對自己的譴責,我感到那個長久以來無助而孤獨的小男孩,這時候突然被自己緊緊地抱住了,很溫暖。

所以這痛哭,其實是心里的墻背后所禁錮的那些情緒,突然一下子被釋放出來了。我絲毫沒有感到悲傷,只有委屈平復之后的解脫。

墻倒了嗎?

這段經歷讓我記憶深刻,因為這次談話之后,我對自己的很多行為都有了新的認識。人的情緒不能選擇性地屏蔽。當我們壓抑那些不良情緒時,也壓抑了快樂、感動、幸福和其他積極的情緒。

心里那堵墻的存在讓我付出了代價。它讓我在感情中體會不到愛的感覺,讓我用過于冷漠和理性的方式回應他人的心意,它甚至剝奪了我被感動的權利。

它的存在已經不合時宜了。成年后的我,已經離開了曾經的家庭環境,開始了自己的生活,不再需要時刻面對那種令人窒息的焦慮感。可是因為我和這堵墻在一起生活了太長時間,我習慣了它的存在,對它形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依賴感。

每當我感受到情感上的刺激和波動時,都會本能地向它求援。因為它是我唯一可以依賴的心理防御機制,唯一可以參考的行為和情感模式,是我唯一知道的讓自己能夠承受更多壓力的方法。

我嘗試過推倒這堵墻嗎?沒有。因為墻如果倒了,我將一無所有,將近乎赤裸地暴露在這個世界面前。于是我開始以一種更平和的眼光去看待這堵墻,我曾經很厭惡它,可現在我向它表達了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我對待它的方式,也就是對待自己的方式。

現在的我和這堵墻成了默契的朋友。在我需要克服艱難和挑戰的時候,會讓它出來幫我擋一擋痛苦的感覺,可是在我面對自己的伴侶時,在我表達和接受愛時,在我看到、聽到那些美麗動人的事物時,會平靜地告訴它:“別擔心,讓我出去吧,我會照顧好自己的。”

【無代價,沒愛情】

愛情不可能零風險,愿意冒險,愿意付出代價,才能有回報。在我看來很多人的情感問題都源于此。總是想輕易地碰到一個有眼緣的人,然后很順利地發展。

不少人都抱有這樣的想法:我至今單身是因為沒有碰到對的人,是因為現在的“奇葩”太多,因為他們都只是想玩弄感情,因為沒有眼緣,因為……但是在指責他人時你有沒有想過,愛情是很公平的,同樣的城市,同樣的人群,有的人就能找到伴侶,他們同樣也會面對這些問題。為什么只有你會把問題歸因于他人?

欲望和渴求陪伴,是順其自然發生的,可愛情卻不能信手拈來。你要獲得一段理想的感情,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愛情是頒發給那些勇敢、執著而又善于思考的人們的勛章。讓我來告訴你什么是代價,你再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愿意付出。

單身就是代價。在你獲得感情之前,所有獨處的日子都是代價。你是認真對待自己的單身生活,還是把所有問題堆積等著另一半來解決?如果你把單身看成是不完美、不夠好、不該有的狀態,你就是在拒絕付出代價。愛情不是兩個殘缺的人拼在一起湊合,而是兩個完整的人聚在一起慶賀。

愛錯是代價。沒有人能保證一段感情自始至終都完美,就好像一覺醒來你才知道昨晚是否睡得好一樣。許多人在感情中猶豫不決,生怕一旦做錯了決定,這輩子就完了。不要幻想初次戀愛就可以遇到真愛,在一次次的親身體驗中發現自己不愛什么樣的人,才能無限接近真理,知道真愛的模樣。

分手之痛是代價。找我咨詢分手問題的人幾乎都會怕以后找不到更好的了,但事實證明下一個通常會更好。因為害怕分手,讓自己勉強停留在錯誤的關系里,進入錯誤的婚姻,直到痛苦不堪才醒悟。這期間浪費的不只是發現真愛的可能性,更是你寶貴的時間。

走出舒適區是代價。你可能習慣了不說話,在人群里永遠保持沉默,有著很強的戒備心理,對異性充滿恐懼。你可能有很多情結、障礙、缺點,但你必須要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適區,做以前沒做過的事情。浪漫的事情,都多少帶些不尋常甚至是冒險。在恐懼、焦慮、不確定的時候,你習慣了逃避,那么,多半也會錯過那些美好奇妙的邂逅。

提升自己是代價。許多人總要求對方要與自己有精神共鳴、有生活情趣、要浪漫、要體貼入微。要求別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你是個愛讀書、愛思考的人嗎?你的生活是不是充滿了各種趣味?你是否有自己獨特的手藝和愛好可以用來營造浪漫?你是否習慣于幫助他人和奉獻自我?長久積累的品質才能產生魅力,而平庸和平淡的你,拿什么吸引心儀的人,拿什么讓親密關系保鮮?

【親密的我們為什么難以表達真實情緒?】

談情說愛,沒有情哪來的愛?不向伴侶表達和交流情緒,不知不覺便影響了許多親密關系的質量。因為不表達情感,日常相處會缺少溫度,對彼此的信任也會受到限制,因為不了解彼此的感受而產生的猜測和誤解便會增加。為什么我們常常無法向親密的人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我認為可以從心理學的三個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

心理動力學角度

早期和父母的關系如果存在問題,會影響一個人內在的心理結構,在潛意識中留下沖突的記憶。為了減少內在沖突帶來的焦慮,他可能發展出各種形式的防御機制來扭曲或者否認現實,包括對自己情緒體驗的疏離、壓抑、投射或者其他不恰當處理。這些不健康的防御機制,會導致親密關系中的真實情緒難以實時自然地表露。

例如,一個女孩,小時候父母總吵架,自己被夾在中間,因此對沖突和緊張關系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成年后和自己的伴侶之間出現矛盾時,情感起伏強烈,憤怒和恐懼情緒甚至與實際的矛盾不成比例,如果直白表達將會傷害伴侶,讓對方感到莫名其妙,因此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

行為主義角度

行為會被其結果所改變。曾經直白表達情感的行為,導致雙方關系緊張,產生矛盾,或者自己心理上感到焦慮不安。每次希望通過直白表達情緒來處理問題的結果都不好,所以我們逐漸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策略。

例如,男友和其他女生聊天,女方因此感到不滿。嘗試直白表達情緒后,引發對方抵觸情緒并且被指責自己想太多、不信任對方。反復幾次之后,女方不敢再輕易表達不滿。

認知行為角度

情緒表達的方法和能力需要學習和培養。適時地覺察情緒,準確地描述情緒,合理地通過表達情緒來影響關系,包括具體的用詞及話術,以及表達完情緒后如何應對對方的反應,如何將情緒表達和問題解決結合起來,這些都是需要培養的能力。如果從小缺乏模仿對象,甚至長期被錯誤的行為和認知所影響,那么在能力意識上很可能一直處于“表達無能”的狀態。結果是并非不愿意直白表達,只是想表達卻無法清楚地表達。

例如,一個家庭中,父親很強勢,母親長期受到壓制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并且教育男孩,學會情緒表達是很女性化的表現。男孩成長過程中缺失了情緒表達的教育培養,于是成年后缺乏相關能力技巧。情緒描述詞匯僅限于“不高興”等模糊語言,在出現沖突的情況下本能的回應是沉默或逃避等。

我的經驗

第一,我在咨詢和培訓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人的問題可以從上面的認知行為角度來解釋。很多人不直接表達,是因為他不知道在特定情況下應該怎么說出來。比如,家長強勢地要求子女聽從大人的意愿,雖然家長在理,但孩子很不開心。這樣的情況下要怎么回應?很多年輕人感到手足無措,因此更多地選擇沉默就范。

我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會細化到具體的話術,例如:“爸爸,你說的話的確有道理,我會認真考慮。但是你說話的方式讓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很多人聽到這話的反應是我真的可以這樣和父母說話嗎?這種反應很常見,這說明很多人對于具體的表達方式非常生疏。

我極力推薦大家去看看《摩登家庭》,此劇一個重要的看點就是學習劇中人物在處理家庭關系時如何用積極的、有建設性的語言溝通彼此的感受。

第二,情侶、夫妻之間很難直白地表達情緒,通常是因為雙方關系質量不高,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度有限,所以還沒有達到能夠推心置腹交流的境界。很多人對情感關系缺少維護、建設和滋養的意識,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語言和肢體親密上,沒有把了解彼此情感模式、內心狀態和成長經歷等問題作為增進雙方關系的必經之路。

所以到了需要表達的時候,即使相處很久的兩個人,也可能會因為在心理上、情感上并不那么了解對方,不確定對方會如何理解和回應,從而不敢正面表達。從表達習慣上來說,更多的人選擇比較委婉的方式,比如,用嘮叨表現關愛,或者通過“作”來強調忠誠。這種方式讓表達一方較為輕松,卻會讓接收方需要花額外的精力去理解。而日常相處中,人們未必隨時都能認真體會和解讀這些委婉的表示,所以無解或忽視情感表達的概率便大大增加。

第三,個人情緒被大環境所忽視。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做人要講道理,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這種觀念在我看來并不健康,因為情緒是人類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味地忽略和壓抑,其實阻礙了我們發展成熟理性的情緒表達能力,同時也低估了情緒表達對于人際關系的影響。

遇到人際關系的問題,我們習慣的方式是說服、做思想工作、講道理,而很少去感受對方的心情。這就導致了很多情況下我們不認為情緒表達會有多大價值。至于如何調整,首要的就是將對情感的關注放在親密關系最重要的位置。真正理性地看待親密關系,就一定不會忽略它感性的本質。

對自己和對方情緒的覺察、描述和表達都是需要不斷練習的。持續的探索嘗試一定可以帶來提高。要實現這一點,我建議你多尋找學習對象,多觀察和模仿那些善于表達情緒并且因此很好地解決問題的人。另外你需要意識到,親密關系之所以親密,在于它理應比普通關系更加容易接納和寬容雙方的情緒表達,而雙方應該為構建這種寬容的氛圍共同努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峻县| 南昌市| 阿巴嘎旗| 肇源县| 白朗县| 五台县| 广饶县| 新邵县| 娄底市| 海阳市| 涡阳县| 上犹县| 连江县| 三明市| 北辰区| 普洱| 平湖市| 胶南市| 叶城县| 惠东县| 磐安县| 临猗县| 沙雅县| 星座| 武功县| 北流市| 共和县| 二连浩特市| 彭山县| 凤台县| 汝州市| 铜川市| 修水县| 大冶市| 泸水县| 巢湖市| 威海市| 汕尾市| 秦皇岛市| 泸州市| 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