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裂:未來社會的9大生存原則
- (美)伊藤穰一 杰夫·豪
- 2762字
- 2019-01-03 17:41:03

推薦序二
未來的應對
今天大多數人已經接受我們開始進入智能時代這個事實,并且在考慮將來如何在這個充滿機會、不確定性甚至是危機的時代生存。當機器可以逐步取代人,更多更好地完成原本必須由人才能完成的事情,諸如組裝產品、開車、分析文檔、寫作、診斷疾病和交易證券的時候,大家不禁要問,未來人類的出路在哪里?甚至一些未來學家(也包括科技界的精英和一些歷史學家)預測未來大部分人是難以找到自己的角色的。對于這些問題,大家在自己思考之余,或許也和我一樣想聽聽那些一直走在科技最前列的人是如何考慮這個問題的。
說到未來科技,可能會有不少人想到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的媒體實驗室。媒體實驗室其實和媒體本身沒有太多的關系,它以不約束教授們的研究方向,專門研究關乎人類未來的、跨學科的項目著稱,而在跨學科之中,技術和人文的結合又是它的一個亮點。在歷史方面,媒體實驗室為人類貢獻了很多重要的原創性發明,比如觸摸屏、電子墨水、提升人類靈活性的假體、可穿戴式設備和車載GPS(全球定位系統)等。而它在選擇實驗室主任的時候,更是不拘一格,選擇了并沒有學士學位(退學學生)的非學術界人士伊藤穰一擔任這個重要的職務。伊藤穰一有很多頭銜和職務,不過我覺得社會活動家和風險投資人最切合他的身份。
伊藤穰一對科技和商業的歷史有全面的了解,對當下科技的整體大勢有著準確的把握,對未來社會的特點有著自己深刻的認識。他將自己對過去、當下和未來的思考寫成了《爆裂》一書,我讀了之后覺得非常具有啟發性。
在《爆裂》一書中,伊藤穰一以歷史上一些大發明家對一些重大發明(包括他們自己的發明)的誤判作為講述的起點,介紹了他對未來的三點認識,即不對稱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所謂不對稱性,是指由于技術的進步今天少數人可以顛覆一個大機構。我在一些場合講,今天的創業常常就是螞蟻戰勝大象的故事,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謂復雜性,則是指今天的知識體系非常復雜,是跨學科的,而不是單一維度的,是綜合的,而不是單純的。今天有一個時髦的詞——跨界,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知識體系復雜性的特點。所謂不確定性,則是指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無論是麥肯錫的分析師,還是政府部門掌握了絕密資料的官員,甚至作者講他自己,都對于快速變化的未來沒有預知。我在很多場合講過,好的投資人都是重反應而輕預測,就是這個原因。對未來的預測不僅困難,而且必要性不大。
那么面對這樣一個未來,人類應該怎么辦呢?伊藤穰一從9個角度談了他的破局方法。
第一,涌現優于權威,意思是說新的事物(比如新技術)比過去的權威更重要。在這種前提下,人類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新的事物。伊藤穰一舉了一個例子,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高級研究員湯姆·奈特,他在計算機科學的諸多領域有重要的發明,但是他卻在年紀很大時跑去和大二學生們一同去學生物課了,因為他知道今天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密度已經接近極限,未來很難再提高了。
在細胞層面基于化學反應的集成電路板或許能代表未來,因此,即使作為一個計算機科學的權威人士,奈特仍認為自己必須讀一個生物學的碩士學位,以便應對涌現出來的新技術的挑戰。
第二,拉力優于推力。所謂推力,就是用各種方式推銷給你東西,而所謂拉力就是自己有需求而主動獲取。在互聯網時代,分布式的、來自底部的主動需求,顯然要比從上面推下來的東西有價值。
第三,指南針優于地圖。在能夠預測的年代,我們看到地圖就能找到路徑,但是在未來,很難畫出一份準確而具有時效性的地圖,因此使用指南針找準方向,要比按圖索驥有意義得多。
第四,風險優于安全。在這一章中,伊藤穰一舉了深圳的例子。為什么這個地方成了全世界很多高端硬件產品部件的供應源頭,伊藤穰一認為這是因為深圳的小企業更愿意承擔風險,在未來,沒有什么是絕對安全的。美國只有像深圳那樣愿意擁抱風險,愿意承受失敗并從頭再來,才能夠與深圳相競爭,這其實等于是讓美國回到當初的成長階段,看似是倒退,其實是進步。
第五,違抗優于服從。我在《硅谷之謎》中講到,叛逆和對叛逆的寬容,才是硅谷成功的第一要素。伊藤穰一在這本書中用一個故事說明違抗的重要性,即20世紀初杜邦公司(DuPont)發明尼龍的故事??_瑟斯(Carothers)的老板斯泰恩(Stine)給予下面的科學家足夠的自由做自己的研究。但是,他后來的老板博爾頓(Bolton)要求大家研究能賺錢的東西,所幸的是卡羅瑟斯仍繼續專注于自己的興趣,并且利用過去自由研究時期積累的科研成果,最終發明了尼龍。伊藤穰一認為,沒有違抗就沒有大發明,因為創造力需要擺脫束縛,這其實就是在違抗那些出于善意的(和不那么善意的)管理者的意愿。
第六,實踐優于理論。對于理論和實踐哪個更重要,在歷史上一直有爭議。伊藤穰一并不想論述誰更重要,他所謂的“實踐優于理論”,意味著由于節奏快、變化成為新常態,等待和計劃的成本要比先實踐后隨機應對更高。在過去慢節奏的時代,做所有事情的時候,都可以規劃好了慢慢來,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損失。今天這種規劃變得不現實,因此應該先行動起來再說。
第七,多樣性優于能力。簡單地講,就是通才比專才重要,在一個機構中,人才的多樣性比單一化有優勢。
第八,韌性優于力量。對這一點的認識,或許來自伊藤穰一東方人的基因,即對所謂的“柔能克剛”的認同。力量在一個機構中的作用當然不消說,但是,如果我們承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局部失敗的必然性,我們就需要一個能抵御災難性故障的系統,而韌性能夠幫助度過意想不到的風暴,使得一個機構真正變得更加活躍、強健和有活力。在未來某一時刻,我們都可能無可避免地要面臨失敗,最實用的系統能夠快速革新重生,關鍵在于保持韌性。
最后一點:系統優于個體。這其實是系統論的觀點。真正具有競爭優勢的是一個系統,而非一個特別強大的個體;是一套能夠保證不斷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個天才個人的行為。
伊藤穰一在書的結尾用了谷歌(Google)的阿爾法狗(AlphaGo)和李世石對弈(當時阿爾法狗還沒有和柯潔下棋)的例子描述了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以及人類所面臨的挑戰??偟膩碇v,他是一個對人類未來持樂觀態度的人,他認為機器還沒有到取代人的時候,而人所需要做的或許是和機器的配合。伊藤穰一肯定了人類所具有的適應性,并且相信人類能夠適應未來,只是我們過去過分看重物質財富而忽視了人的適應性。人的適應性的背后則應該是人的創造力。而未來的創新方法在很多方面已經體現在伊藤穰一所給的這9對矛盾中了。
《爆裂》一書可讀性非常好,它不是專門寫給IT(信息技術)行業的人士或者創業者的,而是針對大眾的。書里面的例子非常生動有趣,因此我一口氣就將它讀完了。在此之后,我思考著作者所提出的問題和他的分析,感到很有啟發,于是又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又有了新的認識。因此,我認為這本書對于今天各行各業的人,都很有參考和借鑒的意義。
吳軍 博士
著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硅谷風險投資人
2017年8月6日于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