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國學基礎
  • 李德民
  • 2523字
  • 2019-01-03 20:33:32

五、同一學派 亦在沿革

雖然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但是由于弟子眾多,領悟能力差異較大,在孔子去世后,儒家內部開始分化。《韓非子·顯學》一文中說:“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至戰國中晚期,儒家出現了兩個影響力較大的人物,一個是孟子,一個是荀子。他們都信奉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主張,但所強調的重點不同。孟子強調“性相近”的部分,并將其發展成為“性善說”。孟子認為善的人性必然產生善的行為,善的行為是作為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品行,這個必須具備的品行就是“義”。“義”是人性發展的必然結果,人性又植根于人心之中,所以孟子一派更偏重心性學。荀子更強調孔子“習相遠”的主張,并將其發展成為“性惡說”。荀子認為,人性有惡,惡的人性必然導致惡的行為。為了防范惡的行為發生,必須加強“禮”的建設,所以荀子一派更偏重禮法學。孟子為人類的道德存在找到了人性善的基礎,而荀子則為禮法的建設找到了人性惡的依據。兩人雖然各執一端,但是他們對中華民族的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同樣具有深遠影響。因為孟子的說法更有人情味,所以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普遍接受;又因為孟子的“仁政”思想更符合統治者的政治理想,加之唐宋兩代學者的大力提倡,所以孟子的影響力遠遠超過荀子,成為中華民族公認的孔子繼承人,被尊為“亞圣”。

盡管如此,孟子與孔子并不完全相同。拋開出身和性格方面等個體差異不談,單就思想而言就存在諸多不同。第一,從思想理路看,孔子是“下學而上達”,孟子是“上學而下達”。孔子是先按照禮的規范立身處世,再探索這樣做的道理,從而認識到“禮”源自“仁”,“仁”源自“天”,推廣仁愛,實施禮教,是天之所命,然后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這個天命。而孟子是在孔子“知天命”的基礎上,直接把如何完成天命當作自己的人生使命,并將之一貫到底。也就是說,孔子是從行動上升為思想,而孟子是從思想落實到行動。第二,從理論建設看,孔子雖然提出了“仁”的概念,但是還沒有明確指出“仁”就是人性,也沒有在“仁”與“天”之間建立必然的邏輯關系。而孟子則對人性問題展開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并區分“性”與“命”的不同,明確了人性的基本屬性,在人與天之間建立了合乎邏輯的聯系,從而為人類的道德存在找到了依據。另外,孔子提出“勇”德,并認為仁、智、勇為“三達德”,可是他并沒有對“勇”展開論述。而孟子指出“勇”源自“浩然之氣”,而“浩然之氣”“乃集義所生”,“義”又是人性中“羞惡之心”的產物,這樣就使道德之“勇”有了無可爭辯的合理性。第三,從學說發展看,孔子所提倡的“仁”,僅僅是一種心理機制“愛人”,還停留在道德情感層面。而孟子卻把這種心理機制發展成為一種政治理想“仁政”,并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實行仁政的措施。第四,從觀念變化看,孔子在感情深處還存有很強烈的貴族情結,尊王意識和等級意識都非常強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他一生不可逾越的鴻溝。而孟子則明顯帶有平民情懷,他不但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口號,而且還賦予人民造反的權力,認為像商紂王這樣的“獨夫”,就應該殺掉。對于當時的等級也采取區別對待的方式,主張“在朝為爵,在鄉為齒,輔世長民莫如德”,并且在政治活動中表現出“見大人則藐之”的大丈夫氣概。總之,孟子在孔子學說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對其進行了完善與提升,使之更加理論化和系統化,使儒學變得更加富有說服力。

莊子之于老子也同樣存在繼承與發展的問題。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本論”思想,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對此,章太炎說:“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于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論諸子學》)意思是,莊子看待世界的方法與老子相同,而他的內心指向卻與老子完全不同。所以《莊子·天下篇》歷數各家學說,將自己的學說與關尹、老子分裂為兩派。莊子用“最高境界”褒揚關尹、老子,以“博大真人”尊崇關尹、老子,是因為關尹、老子的“自然”學說被自己所取用效法。將自己與關尹、老子分裂為兩派,是不想用關尹、老子的權謀之術玷污自己。太炎先生的見諦可謂不淺,不過,說“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有點言辭過激。莊子在“道之體”的見解上與老子完全一致,而在“道之用”的見解上確與老子有所不同。老子講究“以道治世”,而莊子講究“以道解人”。我們來看看莊子《天下》究竟是怎么說的:“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把本原當作精微,把物體當作粗疏,把積存當作不足,安然獨與神明共處。古代道術有側重這方面的,關尹、老聃聽到這種風氣就高興。“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恍惚茫昧而沒有形跡,隨物變化而沒有常性,這是死還是生呢?是與天地一起存在嗎?是與神明一起前進嗎?茫茫然去往哪里?飄飄乎去往何處?萬物都包羅在內,卻不能當成歸宿。古代的道術有側重這方面的,莊周聽說這種風氣就高興。從這兩段文字上看,老子與莊子的最大區別在于:老子是“與神明共處”,莊子是“應于化解于物”(順應自然變化,消解與物隔閡)。“與神明共處”時主體還在,主體還可以效法“道”來行事;而“應于化解于物”時,主體已經融入天地精神之中,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更不用說效法“道”行事了。這就提示我們,在化解主體意志方面,莊子比老子走得更遠。接下來莊子自己解釋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天下》)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輕視萬物,不過問是非,來與世俗相處。可見,莊子也是講立身處世的,只不過他不像老子那樣考慮如何治世與救世,而是考慮如何處世與全生罷了。

總之,盡管國學的內涵與外延不斷變化,但是儒道兩家都或明或暗始終在場。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相互對立與補充,使中華民族在天人關系的協調中找到了平衡;儒道兩家學派內部的繼承與發展,又使各自的理論體系更加完善,為中華民族的詩意生活增添了一抹理性的色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泽县| 渭南市| 漠河县| 甘孜| 江山市| 阳谷县| 桂平市| 南岸区| 隆德县| 三亚市| 呼伦贝尔市| 华阴市| 英德市| 南京市| 阿尔山市| 阜新市| 乐东| 正蓝旗| 临夏市| 荥阳市| 阿克陶县| 平江县| 衡东县| 扎兰屯市| 全州县| 宿迁市| 南华县| 洛阳市| 莫力| 枣阳市| 建平县| 弥渡县| 项城市| 和硕县| 蛟河市| 齐河县| 辰溪县| 清原| 河北区| 沽源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