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雙水并流 此消彼長
盡管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包羅萬象,但主要還是圍繞一條主線展開。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不但貫穿這條學術主線,而且貫穿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經過百家爭鳴,大浪淘沙,儒、道、墨、法勝出,成為一時的顯學。秦朝統一以后,以法家思想治國,并通過“焚書坑儒”對其他學說進行清除,法家率先登上了歷史的巔峰。可是好景不長,秦朝僅僅維持十六年就轟然崩塌了,以法家為主流價值觀的時代也隨之結束。
西漢建立之初,由于秦朝的殘酷統治和秦末的連年戰爭,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遭到嚴重破壞,國家經濟幾近崩潰。統治者為了鞏固剛剛建立的政權,需要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劉邦問政于陸賈,陸賈全面總結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并給出了解決方案。陸賈結合當時的社會狀況,從黃老思想中汲取營養,在《新語·無為》中提出“事逾煩而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的觀點,主張“道大于無為”。劉邦采納陸賈的建議,以黃老之學為治國理念,實行垂拱而治,以清靜無為的方式與民休息。具體措施就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社會狀況大為改觀。至景帝時,“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史記·外戚世家》)。此時道家徹底戰勝了法家,成為漢初的主流價值觀,這種情況持續了大約七十年。盡管黃老之學,是道家學派中的一支,與原始道家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部分還是老子的思想,至于黃帝,只是戰國學者假托黃帝之名來弘揚道家思想而已。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繼位,好大喜功的武帝迫切希望從思想政治上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制度。丞相衛綰趁機上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漢書·武帝紀》)他的提議立即得到武帝的贊同。太尉竇嬰、丞相田蚡還舉薦儒生王臧等人褒揚儒術,貶斥道家,鼓動武帝實行政治改革,但由于遭到竇太后的強烈反對,未能立即實行。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第二年,武帝把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召集到長安,親自詢問政治改革事宜。儒生董仲舒在策論中說,春秋一統乃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而現在師不同道,人不同論,思想不一,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其建議立即被武帝采納。元光元年(前134),武帝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全部罷黜,提拔儒生公孫弘為丞相,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儒生數百人,還批準博士官五十人,選拔精通六藝者擔任重要職務。這就是所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從此成為統治中國人民兩千多年的正統思想。
隨著東漢政權的瓦解,統治兩漢四百多年的儒家思想也開始凋零,士大夫對兩漢時期的三綱五常等陳詞濫調普遍感到疲憊厭倦,為了尋找精神棲所,他們把目光投向了老子和莊子。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相聚竹林,以《老子》《莊子》《周易》(時稱三玄)為話題,談論玄道,號稱玄學。玄學是道家之學在魏晉時期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所以又叫新道家。玄學作為魏晉時期的思想潮流,一直持續至宋代中葉。雖然在魏晉時期還不能取代官方儒學的正統地位,但是玄學是除儒學以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派。
公元67年前后,佛教傳入中國。中國學者剛開始翻譯佛典時,還不能完全理解佛教的真諦,往往比對中國本土的道家學說。直至鳩摩羅什、真諦等高僧翻譯經典時,佛學真義才逐漸清晰起來。到唐朝的玄奘法師去天竺數十國取經,取得最高成就圓滿歸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經典才逐漸翻譯到中國。在此過程中,佛教為了方便中國人接受,也適度地將儒家的忠孝觀念吸納其中。可見,即使在隋唐兩代佛教最盛行時期,也都有儒道兩家文化參與其中。
在魏晉玄學、隋唐佛學的沖擊下,儒學再度呈現衰落趨勢。宋明理學正是儒學在宋明時期的一次復興運動。這次運動最早由隋唐之際的王通開啟,唐代韓愈、李翱、柳宗元等人繼續發力,至兩宋時期形成一場聲勢浩大的儒學運動。宋明理學是當時的學術界對外來佛教文化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兩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兩教展開了文化攻勢,以求拯救儒學,解決信仰危機。宋明理學大致分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個階段。程朱理學是指程顥、程頤、朱熹所代表的以“天理”為立論基礎的理學學派,陸王心學是指陸九淵、王陽明所代表的以“心即理”為立論基礎的理學學派。無論是“天理”,還是“心即理”,都是為儒家所主張的倫理道德尋找理論依據,讓儒學重振雄風,所以宋明理學本質上就是“新儒學”。
清人入關以后,出于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對漢人知識分子實行思想禁錮政策,但又不想徹底得罪天下讀書人,所以引導讀書人由思想探索轉向知識研究。在這種背景下,許多讀書人一頭扎進故紙堆里做一些考據與訓詁的工作。但是此時的中國從上到下依然沒有偏離儒學主流。同時,道家思想依然暗流涌動,像袁枚等人營造私家園林、寫詩作畫以娛平生的做法正是道家逍遙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縱觀中國傳統學術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與道家是貫穿始終的,基本呈現雙水并流的局面。平時以儒家為主,以道家為輔;遇到天下動蕩,道家就開始發揮作用,此消彼長,相隨相依。從另一條線索看,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與精神寄托,也主要體現在儒道兩家上。“凡事我皆努力,成敗不必在我”,是中國人一貫的處世態度,前者是儒家,后者就是道家。“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心靈自由”,是中國人普遍的精神追求,前者是儒家,后者就是道家。“外儒內道”四個字基本上可以概括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儒道兩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但是,儒道兩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許多流派,各派之間多有分歧。要想真正了解儒道兩家學說的出發點和歸結點,還要回到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回到他們的典型代表——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孔、孟、老、莊的思想就是國學的基礎,但至少可以說它們是構成國學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響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最主要的因素,抓住它們,就抓住了國學的核心與要害。事實上,近年來以國學命名的《國學入門》《國學通論》《國學講座》《國學常識》等一批著作無一將孔、孟、老、莊排除在外。這也正是本書以孔、孟、老、莊思想為核心構建國學基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