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知道的美國那些事兒
- 一嫻
- 1350字
- 2019-01-03 20:31:44
華人選票能否左右選情
11月3日是美國地方選舉日。選舉前,華人社區、媒體、微信群進行了很多關于投票的宣傳。但總體看,因為沒有重要的候選人和議題,投票率還是不高,華人區很多投票站門庭冷落。很多華人一如既往地不關心選舉,不僅不清楚選舉內容,有的甚至不知道選舉日。
不過,也有一些華人聚集的社區,選情較為熱烈,例如舊金山的第三選區,吸引本地中英文媒體強烈關注。第三選區華裔選民約占44%。兩位主要候選人都是白人,為了打敗對手,都全力爭取華裔選民,最后花落誰家,很大程度取決于華裔選民的選擇。據當地選務機構的統計,此次投票,以郵寄投票率看,華裔及亞裔投票率為31%,遠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第三選區的投票率更是達到38%。因而有華人媒體認為,此次華人選票受到如此重視,可左右選區選情,是前所未有的。
這個例子很令人振奮,但應該承認到目前為止,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華人在美國屬少數族裔,全美人數共400萬左右,分居在50個州,雖然主要聚集在加州、紐約等地,但因美國的選區劃分緣故,能夠像舊金山第三選區那樣有40%以上的華人選民的地方很少。華人選民對投票一向比較冷淡,尤其是地方選舉,即使像洛杉磯縣,此次有22名華人候選人競選議員、教委、社區學院等職的連任或現任,雖然陣容強大超過以往,也未能拉抬更多華人的投票意愿。
回首2008年和2012年美國大選,有一種說法是“誰得少數族裔則誰得天下”,意即在基本盤固定之后,搖擺州的少數族裔的選票就可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再往前推,在2000年小布什開始競選美國總統時,一向被認為是富人和白人占主要地位的共和黨,就開始試圖改變形象,爭取少數族裔的支持。2013年以后,共和黨在這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一向被邊緣化的少數族裔包括華裔開始成為兩黨爭奪的目標。例如在民主黨占優勢的加州,自2014年,加州民主黨議員提出SCA5法案,危及華人子女上大學權益,共和黨地方組織抓住機會幫助和主導華人群體進行抗爭,導致該法案被中止后,大批華人倒向共和黨,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加州華人過去主要投票給民主黨的狀況。
在某些地方和某種特定情況下,華人選民有機會成為左右選情的令人重視的力量,成為被各方爭取的對象,因而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改變一直以來被邊緣化的現狀。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華人應該積極參政,登記做選民,積極投票。即使在人數較少,不能成為一股有影響的力量的地方,華人選民也應該積極參與投票,才不會被忽視。
有的華人選民不看重地方選舉,認為只有大的選舉才有必要參加,地方選舉常常是市議員、學區教委、社區學院理事、水利局理事、基層法官等,意義不大,因而懶得去投票。殊不知基層選舉也相當重要,一方面基層民選官員和選民的切身利益,有時看似沒有多少聯系,但一旦有事,就能為華人選民發聲。另一方面華人民選官員越多,就越能造成一種聲勢,對擴大華人群體的影響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時,選出的華人民選官員在基層能夠得到很好的鍛煉,很多著名華人政治人物,都是從基層開始起步,例如國會眾議員趙美心,就是從學區教委開始做起。
在美國的選舉政治下,華人手中握有選票還遠遠不夠,還必須積極投出,不僅積極參加全國大選,州選舉,也不要忽視地方縣市選舉,不積跬步,何以成千里。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造成和擴大影響,才有可能成為政治人物爭取的對象,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成為左右選情的力量。
(2015-11刊于美國《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