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黃金市場構成要素
世界黃金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系統。從作用和功能上來考慮,黃金市場的構成要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黃金市場交易主體
國際黃金市場交易主體即參與者,可分為國際金商、銀行、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各個法人機構、私人投資者以及在黃金期貨交易中有很大作用的經紀公司。
(1)國際金商:最典型的國際金商就是倫敦黃金市場上的五大金行,其自身就是一個黃金交易商。由于其與世界上各大金礦和黃金上有廣泛的聯系,而且其下屬的各個公司又與許多商店和黃金顧客聯系,因此,五大金商會根據自身掌握的情況,不斷報出黃金的買價和賣價。當然,金商也要承擔金價波動的風險。目前,倫敦黃金市場上的五大定價金行分別為英國洛希爾國際投資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美國共和銀行、德意志銀行和美國匯豐銀行。
(2)銀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僅僅為客戶代理買賣和結算,本身并不參加黃金買賣的銀行,以蘇黎世的三大銀行為代表,它們充當生產者和投資者之間的經紀人,在市場上起到中介作用。另一種做自營業務的銀行,如在新加坡黃金交易所里,就有多家銀行是自營商會員。
(3)對沖基金:近年來,國際對沖基金尤其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活躍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在黃金市場上,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對沖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或在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交易所構筑大量的沽倉有關。一些規模龐大的對沖基金利用與各國政治、工商和金融界千絲萬縷的聯系,往往較先捕捉到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利用管理的龐大資金進行買空和賣空,從而加劇黃金價格的變化而從中贏利。
(4)各種法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這里既包括專門出售黃金的公司,如各大金礦、黃金生產商、專門購買黃金消費的(如各種工業企業)黃金制品商、首飾行以及私人購金收藏者等,也包括專門從事黃金買賣的投資公司、個人投資者等。種類多樣,數量眾多。但是從投資者對市場風險的喜好程度分,又可以分為風險厭惡者和風險偏好者。前者希望回避風險,將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包括黃金生產商、黃金消費者等;后者就是各種對沖基金等投資公司,希望從價格漲跌中獲得利益。前者希望對黃金保值,而轉嫁風險;后者希望獲利而愿意承擔市場風險。
(5)經紀公司:是專門從事代理非交易所會員進行黃金交易并收取傭金的經紀組織。有的經紀公司也叫經紀行。在紐約、芝加哥、香港等黃金市場里有很多經紀公司,它們本身并不擁有黃金,只是派場內代表在交易廳里為客戶代理黃金買賣,收取客戶的傭金。
二、黃金市場交易場所
各個成熟的黃金市場中,為黃金交易提供服務的場所其實各不相同,具體可分為歐式黃金市場、美式黃金市場和亞式黃金市場三種。
(一)歐式黃金市場
這類黃金市場里的黃金交易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以倫敦黃金交易市場和蘇黎世黃金市場為代表。在倫敦黃金市場,整個市場是由各大金商、下屬公司間的相互聯系組成,通過金商與客戶之間的電話、電傳等進行交易;在蘇黎世黃金市場,則由三大銀行為客戶代為買賣并負責結賬清算。倫敦和蘇黎世市場上的買家和賣價都是較為保密的,交易量也都難于真實估計。
(二)美式黃金市場
美式黃金市場是在商品交易所內進行黃金買賣業務的有形市場,以美國的紐約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為代表。這類黃金交易市場實際上建立在典型的期貨市場基礎上,期貨交易所作為一個非營利機構本身不參加交易,只是提供場地、設備,同時制定有關法規制度,確保黃金交易公平、公正地進行,對交易進行嚴格監控。
(三)亞式黃金市場
亞式黃金市場在專門的黃金交易所里進行交易,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和新加坡黃金交易所為代表。這類黃金交易一般有專門的黃金交易場所,同時進行黃金期貨和現貨交易。交易實行會員制,只有達到一定要求的公司和銀行才可能成為會員,并對會員的數量配額有極為嚴格的控制,保證進入交易場內的會員數量雖少,但是信譽度高。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為例,其場內會員交易采用公開叫價,口頭拍板的形式來交易。由于場內的金商嚴守信用,鮮有違規之事發生。
實際上,以上各種交易所與金商、銀行自行買賣或代客交易只是在具體的形式和操作上的不同,其運作的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盡量滿足世界不同黃金交易者的需要,為黃金交易提供便利。
三、黃金市場涉及的法律體系和監管構架
隨著黃金市場的不斷發展,為保證市場的公正和公平,保護買賣雙方利益,杜絕市場上操縱價格等非法交易行為,世界各地都建立了相應的黃金市場監管體系。
(一)對無形黃金市場的監管
無形黃金市場主要指倫敦、蘇黎世黃金市場和香港倫敦金市場。這類市場并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市場是以會員為基礎,會員大多是世界級的金商或大銀行,黃金交易主要是通過這些會員購銷網絡來進行。由于該類市場特殊的交易機制,對在市場中交易的客戶和其交易量都是絕對保密的。因為倫敦的五大金商和蘇黎世的三大銀行等都在世界上享有良好的聲譽,交易者的信心也就建立于此。該類黃金市場的監管主要以自律為主。以倫敦黃金市場為例,倫敦黃金市場協會(LBMA)就是建立在五大定價行和在場內交易的50家商號的基礎上,協助英國金融服務局(FSA)等政府管理機構對倫敦黃金市場進行監管,提高市場經營效率,擴大倫敦黃金市場在世界上的影響。由于受國內政治保守政策和自律監管思想的影響,英國相關的法律條文不算完善,分布在眾多與證券有關的法規之中。
(二)對有形黃金市場的管理
有形黃金市場主要指黃金交易在固定交易場所里進行。這種交易所既可以是專門的黃金交易場所,如新加坡黃金市場;也可以是附屬在某個期貨市場之下,如紐約黃金市場就設在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里。而從總體上看,一個成熟的黃金市場的監管都應該包括市場法規制度和監督管理體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由于黃金交易在美國僅是期貨交易的一種,下面從期貨的角度來分析美國是如何實現對市場的監管的。
1.法規制度
美國在漫長的期貨交易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體制和法規制度。美國的期貨市場法規依其職能可分為兩部分。
(1)國家期貨交易規則(條例)。國家期貨交易法規對期貨市場的交易活動起著宏觀監控作用,隨期貨市場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例如,1916年通過的《棉花期貨法》,1922年國會頒布的《谷物期貨交易法》以及1974年重新頒布的《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法》等眾多法案。這些法規有的確立了期貨交易所的法律地位,有的授權成立了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并根據期貨交易的飛快發展及時加入新的內容,最終形成了全國統一的期貨法規體系。全國性法規是各級期貨交易機構進行監管的最基本依據。各有關機構也據此制定了更具有操作性的管理規則。
(2)期貨交易規則(條例)指期貨交易以具體運轉規則為原則,為整個期貨市場參與者制定了行為規范,一制定便以強制形式執行,使得立法管理在維護市場的公平性、規范化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1936年實施的《商品交易所條例》,對期貨市場的管理機構、交易所、中介機構、交易者及場外交易活動都進行了嚴格規定,其中的許多條例一直沿用至今,并被許多期貨交易市場所采用。
實際上,美國的期貨市場從無序到有序,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這與其有比較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不無關系。
2.監督管理體系
美國期貨市場采用立法先行;政府期貨監管部門、期貨協會。交易所三級機構共同監督、協調管理期貨市場。從管理主體來劃分,可以分為以下方面。
(1)立法管理:即利用制定、修改、頒布有關的法律法規對期貨市場進行管理。
(2)行政管理:即依靠有關政府授權部門、職能機構或地方政府等進行管理。
(三)黃金市場的監督管理機構
黃金市場的監督管理機構包括機構外部和內部兩種。
1.外部監督管理機構
黃金市場外部監督管理機構主要指各國相關的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如美國的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英國的金融服務局、香港的香港證券與期貨管理委員會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
2.內部監督管理機構
黃金市場內部監督管理機構主要指黃金市場的行業自律組織,主要有世界黃金協會、倫敦黃金市場協會以及專門的黃金交易所等。
(1)世界黃金協會:是一個由世界范圍的黃金制造者聯合組成的非營利性機構,其總部設在倫敦,在各大黃金市場都設有辦事處。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引導黃金市場上的結構性變化(例如,消除稅收,減少壁壘,改善世界黃金市場的分銷渠道等)來盡可能提高世界黃金的銷量。對世界黃金生產形成穩定的支持,并在所有實際和潛在的黃金購買者之前樹立起正面的形象。
(2)倫敦黃金市場協會:成立于1987年的倫敦黃金市場協會,其主要職責就是提高倫敦黃金市場的運作效率及擴大倫敦黃金市場的影響,促進所有參與者,包括黃金生產者、購買者等的經營活動。同時與英國的有關管理部門,如英國金融管理局、關稅與消費稅局等共同合作,維持倫敦黃金市場穩定而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