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樹藩文集(增訂版)
- (新加坡)卓南生 程曼麗
- 15822字
- 2019-01-03 20:04:35
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產生和初步發展(1920—1927年)
一
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正式誕生是在1920年,這是在中國工人階級已經壯大并上政治舞臺以后,這是在中國共產主義小組已經建立并參加群眾性的工人運動以后。
80年左右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沒有出現工人階級的報刊,這不是偶然的。
工人階級的報刊是工人階級進行斗爭的武器,它是工人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物。這就是說只有當工人階級為了整個階級解放事業而進行戰斗的時候,真正的工人階級的報刊才能出現。這樣,就必須具有兩個基本條件:首先,工人階級由自在階級發展為自為階級;其次,工人階級形成自己的先進組織。
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沒有也不可能形成這樣的條件。
中國工人階級產生不久,就在1858年參加了反對英法侵略軍侵占廣州的斗爭。在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中,工人階級曾起了重大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罷工斗爭迅速發展起來,但是直到“五四”運動前夕中國工人階級在政治運動中還是作為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追隨者,沒有提出自己獨立的政治要求;罷工斗爭也往往限于要求改善本身若干經濟狀況。
中國工人的組織,最初是舊式的行會、幫口、秘密結社等形式,這主要是手工業工人和苦力的組織。1905年廣州機器工人曾建立“廣州機器工會”,“辛亥革命”后在南方、在北方的唐山等處也出現了一些工會。這些工會嚴格說來是還不能算是工人階級的現代工會,它們多少有受行會、工會和資本主義國家“職業工會”的影響,有的帶有同鄉會的色彩。無政府主義者和社會黨在“辛亥革命”后也曾組織了若干工會,但這都不是真正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組織。
中國工人階級覺悟程度還處于自在階級狀態,還沒有形成真正代表本階級利益的先進組織,這是整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工人階級還不能創辦自己報刊的根本原因。
工人階級能不能自發地發展為自為階級和建立代表本階級利益的先進組織呢?不能的。道理這里不必說,就中國的實際情況看,這些條件的形成是在中國共產主義者參加群眾性的工人運動以后開始的。
所以,中國真正工人階級報刊的出現是在中國共產主義者參加群眾性工人運動以后的事。
至于一般討論社會主義問題和勞工問題的報刊則在早一些時候就出現了。
當中國資本主義開始發展的時候,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正在高漲,這不能不給中國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重大影響。這樣,遠在中國工人階級報刊誕生以前,中國報刊便已開始討論社會主義和勞工問題了。20世紀初的《民報》《新民叢報》《東方雜志》和無政府主義者于1907年在巴黎創辦的《新世紀》等便是這樣的刊物。這些刊物在討論社會主義和勞工問題中,客觀上對當時的中國人民起到了一定的啟蒙作用。但是這些作者,大都表現出對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恐懼,或者企圖防止這個革命;或者公然反對這個革命;那些無政府主義者的“革命家”則企圖以“左”的空談來代替無產階級真正的革命。
“辛亥革命”以后,政黨紛起,中國到處充滿了爭權奪利的斗爭。這時,中國工人階級的隊伍比過去已有發展,工人階級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漸漸為人們所注意了。這就使得一些政黨和團體在工人階級中進行活動,企圖誘使工人階級為他們的政治野心服務。社會黨頭子江亢虎前往北方組織工人團體,無政府主義黨頭子劉師復曾在南方組織工會(如理發工會、茶居工會等),為了擴大對工人的影響,他們曾發行刊物多種。當時,仍然混在資產階級革命派里的戴季陶亦在上海辦《民權報》鼓吹組織勞動黨。這些刊物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
那么,中國工人階級的報刊是怎樣產生的呢?
在正式論述到中國工人階級的報刊產生以前,有一個問題是值得研究的,這個問題和我以后的敘述是有關聯的。這個問題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報刊是不是由早期工人在經濟斗爭中所散發的傳單,宣傳品一步步發展過來的呢?
這種工人階級報刊萌芽性的東西,在中國是存在過的。中國工人在早期所參加的幫會組織曾有過文字宣傳活動,以后亦出現過工人的傳單(如在1917年“五一”節廣州市工人曾散發過傳單,后來香港的工人亦散發過傳單)。但是從目前所知道的材料看來,這樣的傳單、宣傳品在1920年以前還很少見,而且它們和第一批工人階級報刊的聯系亦不是很緊密。因此,我認為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產生主要地不是經歷由某些工人所散發的傳單發展為代表整個工人階級利益的定期的刊物的道路(雖然這個道路是存在過的),更多的事實可以說明中國工人階級報刊是從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創辦的宣傳革命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刊物直接發展過來的,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產生過程是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逐步無產階級化的過程相適應的。整個“五四”運動前后報刊發展情況都表明了這一事實,《新青年》之轉化為工人階級報刊的經歷更是一個好的例子。
道理我不想多談,除了上面已經提到過的工人階級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這個根本問題不再討論外,這里只想說明一下中國工人階級的文化水平在當時比起西方來是更為落后的,據統計,當時中國的工人至少有95%以上不識字,其余5%的人亦是識字不多的。這一情況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之逐步無產階級化對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產生具有怎樣的意義,從而亦可幫助我們認識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產生為什么主要是經歷一條這樣的道路而不是那樣的道路。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工人階級迅速發展,十月革命勝利后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整個中國歷史由此開始了它的重大轉變,中國報刊的歷史亦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報刊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介紹蘇俄和反映工人階級的要求了。這個趨向從“五四”以后更形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這個時候,中國工人階級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狀況比過去大有發展,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產生已經提到歷史日程上來了。
1915年創刊的和封建文化作勇猛戰斗的《新青年》首先開始了自己的轉變,由一個傳播激進民主主義的刊物逐步發展成為傳播社會主義的刊物。李大釗同志在1918年10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是中國報刊傳播社會主義的開始,同時也是中國工人階級報刊快要產生的最初的信號。當時影響比較大的傳播社會主義、介紹蘇俄的刊物還有1918年12月創刊的《每周評論》。在這個潮流之下,某些資產階級報刊(如北京的《晨報》)也開始刊載一些介紹社會主義的文章。不過,這樣的刊物在“五四”運動以前畢竟還是不多的,就是像《新青年》和《每周評論》這種比較杰出的刊物,在“五四”以前除了李大釗同志所發表的幾篇文章外,傳播社會主義的文章也很少見,《每周評論》最初幾期在其發表的幾則短評中,對俄國革命的認識還是相當的模糊。該刊在第三、第四兩期中,連續發表了關于俄國革命的述評。一方面認識到俄國十月革命受到工農群眾的擁護,另一方面卻錯誤地說布爾什維克黨的錯處“是用平民壓制中等社會、殘殺貴族及反對者”。甚至認為“假使各方面都捐除意見,擁護這同一的政府(指白黨高爾察克反動政權——寧注)俄國內部的秩序或者可以從速恢復,這也是可賀的事”。“五四”運動以后的情況就顯然不同了。
“五四”運動擴大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促使中國人民新的覺醒。在“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獨立地走上政治舞臺并表現出對于中國革命的巨大作用。這樣,就在渴望解放的中國人民中掀起一股向往社會主義和學習俄國的熱潮,他們并開始把工人階級看成是解放中國的主要力量。“五四”運動以后,討論社會主義、討論俄國革命和勞工問題的報刊就像雨后春筍一樣在中國到處出現了。根據黎澎同志在“論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文中所說,當時“隨著這個潮流出現的文化團體和由這些團體出版的報刊約在二百以上”。發生“五四”運動的當月,《新青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專號,1920年5月該刊出版了勞動節紀念專號。《每周評論》連續發表了介紹蘇俄和國內外工人運動的文章。上海的《星期評論》亦以大量篇幅刊載了這樣的文章,該刊在1920年新年號第一版刊載了以“紅色的新年”為題的祝詞,歌頌了工農階級;1920年5月,該刊又以相當于平時十倍的篇幅出版了勞動節專號。《民國日報》的副刊“覺悟”在當時也是有力的宣傳社會主義的刊物。這時,甚至一些縣里的教育機關所出版的小報亦在介紹俄國的教育事業。無論在刊物的數量上,在對社會主義和俄國革命的認識上都大大超過“五四”以前的情況了。
但是,這些刊物在當時仍不能稱為工人階級的報刊。在這些刊物上還不能清楚地看出以爭取工人階級的解放為它們的辦報方針,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還沒有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劃分出來。如《星期評論》在“關于民國建設的方針主張”一文中說:“我們信奉民主主義為信條,主張廢除一切用‘軍國主義’‘階級主義’做根據的制度和施政方針。凡是國家的種種建設都要本于‘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促進文化、擁護人權、謀社會的均等幸福,圖世界的永久和平。”《每周評論》在傳播社會主義的同時亦介紹了資產階級的某些言論。第二十六和二十七兩期曾以全部篇幅刊載了“杜威講演錄”,1919年6月到8月間曾連續發表了羅素演講的譯稿。在轉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機關刊物以前的《新青年》大致情況亦是如此。然而這些刊物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在促使中國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的覺醒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并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某些準備,它們是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直接先驅。
在敘述到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產生過程中的這一階段時,我們要特別提起毛澤東同志主編的《湘江評論》。
《湘江評論》于1919年7月在長沙創刊,它是當時全國政治思想最突出、革命色彩最鮮明的刊物。在這個刊物上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許多具有初步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的政論文章,歌頌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反帝反對建。毛澤東同志在“民眾的大聯合”一文中指出俄國采用民眾大聯合的方法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相信俄國的革命必將“普及于世界”,號召中國人民學習俄國等國實行民眾大聯合的革命經驗打倒中國人民的敵人。這是標志著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最早的文獻。毛澤東同志在《德意志人沉痛的簽約》一文中指出德國今后唯一的出路唯有步俄、匈的后塵,“實行社會的大革命”建立共產主義共和國。在《健學會之成立及進行》一文中毛澤東向志又以滿腔熱情敘述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除了毛澤東同志這些杰出的政論文章外,該刊還刊載了其他有價值的作品。從《湘江評論》所具有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深刻性和社會主義色彩的鮮明性看來,它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工人階級報刊的特色了。
三
“五四”運動以后,具有初步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工作開始與工人運動結合起來。毛澤東、李大釗、周恩來、董必武、惲代英等同志在全國各地紛紛組織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并在工人中進行巨大的工作。工人階級的覺悟迅速提高了,在1920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勞動節紀念專號)上,很多工人發表了短文和題字,表示了工人階級的自覺;北京大學的校役和學生一起在1920年“五一”節開了紀念會,并散發傳單,提出“勞工神圣”的口號。
由于具有初步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在工人中進行工作,工人階級的覺悟迅速提高,1920年5月以后,在上海、北京,湖南,湖北、廣東和法國、日本等地先后建立了中國工人階級先進的組織——中國共產主義小組。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由自在階級轉變為自為階級的標志。在中國共產主義小組的組織和領導之下,中國工人階級的報刊誕生了。這些刊物就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出版的工人小報,八卷一號起的《新青年》和《共產黨》月刊。
中國共產主義小組成立以后,首先在工人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上海是全國工人人數最多工人最為集中的大城市,共產主義小組對上海的工人運動給予極大的關注。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不久就組織和領導了“紡織工會”“印刷工會”“郵電工會”“機器工會”“工商友誼會”等工人組織,并出版了《勞動界》《上海伙友》《機器工人》和《友世畫報》等刊物。
共產主義小組還在北京出版了《勞動者》(鄧中夏)、在廣州出版了《勞動聲》(阮嘯仙),1921年5月長辛店鐵路工人建立了工會并出版了“工人周刊”。
這些小報是為工人發行和反映工人某些要求的刊物。當時共產主義小組從事工人運動的首要任務是把工人組織起來,鼓吹組織工會就成為這些刊物的中心內容。它們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實際事例揭露中國工人受壓迫剝削的狀況,介紹國內外工人運動的動態(很多是關于工人組織工會的消息),號召工人加入工會為本身的利益進行斗爭。
從內容上可清楚地看出,這些小報是以爭取工人階級的利益為辦報方針的。某些文章表現出較高的覺悟水平:較多的稿子覺悟到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是兩個利益對立階級,工人階級受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有的認識到工人階級痛苦的根源在于社會制度,號召工人階級起來為“根本改造這個罪惡的社會制度”而斗爭。有的甚至初步能以樸素的剩余價值理論說明資產階級剝削工人階級的道理。如《勞動界》第十八冊讀者陳為人的投稿就有這樣的句子:“我們不要以為受苦是我們的命運,若說到命運,我們何以都是一樣命運嗎?天天起來都不能轉運嗎?單獨資本家都是好命嗎?要知道我們這樣受苦都是資本家陷害我們的、虐待我們的,資本家要我們做值一元的工,他只給我們一角,其余九角,他都得去了。”但是,另一方面,這些刊物內容更多的是反映經濟斗爭的要求,這說明中國工人階級由自在階級到自為階級的轉變還處在過渡狀態。從報刊論,作為工人階級報刊的最初形態,這樣的局限性亦是可以理解的。
這些刊物具有中國過去任何刊物所不曾有過的特色——密切聯系工人群眾。它們除在內容上經常反映工人群眾的切身問題外,稿件來源很大一部分也是由工人提供的。刊物上經常刊有征求工人們投稿的廣告和言論,很多工人也把這些小報當作自己傾吐意見的機關,不斷寄稿子來,有的報道工人斗爭的情況,有的訴說自己所受的痛苦。此外,還有很多工人做這些刊物的推銷員,為“工商友誼會”曾作出會員(店員工人)推銷《上海伙友》的決定。《友世畫報》的主筆和寫稿人都由工人們擔任。
工人們很喜歡閱讀這些刊物。毛澤東同志在湖南創辦的“文化書社”有很多工人前去買書,該社銷售最多的雜志是《勞動界》,七個月之內達五千份。在當時,一種革命刊物在一家書社能銷售這樣多是不多見的。有些工人來信表示對這些刊物的熱愛。如楊樹浦路電燈廠有一工人寫信給《勞動界》說:“……有了你們所刊行的《勞動界》,我們苦惱的工人有話可講了,有冤可申了,做我們工人的喉舌,救我們的明星呵!我代表我們一班很苦惱、有話不能講、有冤無處申的工人,祝你所刊行的《勞動界》萬歲!”
其他工人小報亦收到類似的來信。
這些工人小報在教育工人群眾,組織工人群眾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長辛店鐵路工人的刊物《工人周刊》曾極力鼓吹組織工會,在該刊上大量介紹長辛店工人俱樂部的活動。各地工人紛紛前來參觀,回去后模仿長辛店工人俱樂部組織起自己的俱樂部。這樣,北方的鐵路都開始有了工會組織的萌芽。
當時這些工人小報并沒有廣泛發展起來,大都在出版幾個月之后就停刊了,甚至有個別刊物不久后就脫離了共產主義小組的領導而變質了,正如列寧同志所說“沒有群眾性的工人運動,工人報刊就不可能廣泛地發展起來。”
1920年中國工人階級斗爭的規模比起“五四”運動以前雖有發展,但畢竟還是不大的,同時共產主義小組對工人運動的領導還是剛開始,當然也不是很堅強的。
中國共產主義小組不僅要創辦工人小報對本階級進行教育,還必須運用報刊對全國人民當時主要是對先進知識界進行教育。這樣,《新青年》從八卷一號起轉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機關報,1920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
八卷一號以前,《新青年》月刊曾是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一戰線的刊物。由于這個歷史原因和其他原因(如當時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的思想水平理論水平的限制),這個月刊在八卷一號以后在形式上仍然保持著這種統一戰線的關系。該刊在羅素來中國前后,曾連續兩期以較多的篇幅刊載羅素著作的譯稿和介紹羅素的生平。作為工人階級的刊物這當然是一很大的缺陷。但是就這個刊物主要編輯人員所發表的文章看,他們已經是以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作為奮斗目標并以俄國作為中國革命的榜樣了。該刊自八卷一號起開了“俄羅斯研究”專欄大量介紹革命后俄國各方面的情況。該刊在發表介紹羅素的文章不久,馬上就發表了批判羅素的文章,該刊的一些編輯人員亦發表言論表示不同意羅素的意見。為了保衛真正的社會主義,該刊在這個時候還進行了反對研究系和無政府主義者的斗爭。可見這時的《新青年》在實質上已起著工人階級戰斗武器的作用了。這個轉化引起了胡適的嚴重不滿,認為《新青年》已成了Soviet Russia的漢譯本而企圖加以破壞,這就促使了《新青年》編輯部最后的分裂,此后,《新青年》逐漸和胡適斷絕聯系以更鮮明的姿態為工人階級的解放事業進行戰斗了。
《共產黨》月刊也是由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主編的,這是中國第一個純粹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內容的理論性刊物。它以大量篇幅介紹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介紹了俄國共產黨的歷史、革命后俄國情況,介紹了列寧的歷史和列寧的一些著作。此外,它還批判了無政府主義,發表了一些認識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的文章,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口號。
這個以《共產黨》命名的月刊非常清楚地是以爭取工人階級的解放、實現社會主義為其辦報方針的,這樣鮮明的旗幟在同時期中沒有任何刊物可與之比擬,它在中國先進分子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在為建立布爾什維克式的黨而斗爭中它曾起過卓越的作用。毛澤東同志在1921年初寫信給蔡和森同志談到建黨工作時還特別提到這個刊物,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活動中毛澤東同志也曾把這個月刊作為重要宣傳材料。《共產黨》月刊還曾嘗試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分析中國的革命問題,不過這些分析還是很粗淺的,而且還夾雜著一些錯誤觀點。例如在中國革命性質這個問題上,該刊也和當時其他兄弟刊物一樣,主張直接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革命。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最初出現,是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合以后的事情;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出現是和共產主義小組的活動密切聯系著的。同樣也可看出,這些刊物所以被認為中國第一批工人階級的報刊,并不單因為它們是工人階級先進的組織——共產主義小組出版的(當然這也是一個重要標志),還可以從這些刊物的內容上找到說明。我們也可看到,作為工人階級的武器,這些刊物都帶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局限性,這正反映出中國工人階級報刊創始時期的特點。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革命的高漲,為工人階級報刊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條件。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政治機關報《向導》的創刊,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報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論述到《向導》周刊以前,先談一下在第一批工人階級報刊出版到《向導》創刊前后這段時期中工人報刊的發展情況。
在黨的領導和推動下,1921年下半年,工人運動在上海、漢口等地逐漸發展起來,并自1922年1月香港海員大罷工開始到1923年2月京漢鐵路大罷工為止,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工人運動的高潮。在這期間,指導工人運動的刊物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創刊了《勞動周刊》(1922年5月改為《工人周刊》),這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刊物。不久,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幾個分部出版了地方性的《勞動周刊》。1922年7月,郭亮同志被黨派到粵漢鐵路的新河站和岳州站做工人工作時創辦了《工人之路》。此外,在香港,長沙等地,亦出現了這樣性質的工人小報。由于材料的缺乏,這些刊物的實際情況還不大清楚,但從所知道的一些情況看來,這些刊物比過去的工人小報已前進一步。《勞動周刊》的發刊詞就明確指出它是全國勞動人民的言論機關,它的任務是促使解放全人類的事業實現。《勞動界》《勞動音》等刊物還沒達到這樣的水平。從地區看,第一批工人階級報刊出版地區還只限于北京、上海、廣州幾個大城市,這時已擴大到香港、長沙、濟南,安源等地了。
1922年7月召開的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出版黨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兩個月后,該報正式創刊。這是中國工人階級報刊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向導》周報的創刊在中國報刊史上所以具有重大意義,是因為它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政治機關報,它為以后共產黨報刊的發展樹立了最早的榜樣;它在宣傳工作上有過很大的成就。
《向導》周報不是“各式各樣觀點的簡單貯藏所”,它一直按著共產黨的觀點對各種政治事件進行分析。轉為中國共產黨上海小組機關刊物以后的《新青年》,在某種程度上和資產階級學者們仍保存著一定的文字聯系,《向導》周報則完全是宣傳黨的主張的刊物。這個周報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個有著正確綱領和策略作為戰斗指導的報刊,它開始廣泛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分析中國革命實際問題,這也就是《向導》周報超越以前的工人階級報刊的另一個重要特色。
《向導》周報在宣傳革命任務、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從創刊起,該刊集中力量宣傳了黨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確定的革命綱領,在其創刊宣言中就明確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兩大革命任務。這個刊物不但抓住每一“重大事件”,以充分的事實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是中國人民的兇惡敵人(從64期起專門開了揭露帝國主義一欄“外患日志”),而且還運用長篇論文和短評分析帝國主義和軍閥是中國貧困、落后、內戰的根源,說明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相互勾結的關系,把反帝反封建兩大任務結合起來。此外,這個刊物還曾大力宣傳了黨的統一戰線思想,在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前后,曾對孫中山進行了一系列的幫助,促使統一戰線的建立。在1922—1927年,這個周報一直站在斗爭的前列,它是當時對人民群眾影響最大的刊物,發行數字曾達到10萬份以上。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后期,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在黨內占了統治地位,曾給《向導》以較大的影響,在工人階級領導權、工農問題、資產階級問題等方面作了不妥當的和錯誤的宣傳,對工農群眾的斗爭和要求(特別是農民的斗爭和要求)反映不充分,這些都使作為黨中央的機關《向導》大為減色。但是它的功績還是主要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這些缺陷而忽視它在整個革命斗爭中的巨大作用。
《向導》創刊后不到半年,“二七”慘案發生,工人運動開始轉入低潮,指導工人運動的刊物大都受到摧殘。不過這個時候,工人階級和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領導作用愈來愈明顯了。特別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6月)以后,中國共產黨不但有了正確的組織原則和革命綱領,而且是有正確的革命策略的黨了。這就表明中國共產黨已具備必要條件領導全國人民和帝國主義、封建軍閥進行大搏斗,客觀上中國社會各個矛盾亦正在發展,一切說明革命的暴風雨快要來臨了。
這個時候,報刊活動在黨的生活中被提到一個極其重要地位。在1923年6月到10月短短幾個月中,黨連續創辦了三個具有全國影響的刊物,這就是黨中央理論性機關報《新青年》季刊(1923年6月)、黨中央政治機關報《前鋒》(1923年7月)和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報《中國青年》(1923年10月,它的前身是《先驅》)。
《新青年》季刊是純粹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內容的刊物,旗幟鮮明,比《新青年》月刊大大前進一步。這個刊物在理論上闡明黨的綱領和策略,在反對資產階級反動理論和介紹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經驗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貢獻。
《前鋒》月刊大量刊載黨的領導人的政論文章,以鼓吹國民運動為其中心內容。這個刊物的創刊,正在黨確定了國共合作的策略原則以后,該刊對解釋黨的策略予以很大的注意,曾連續發表文章對孫中山的國民黨給予積極的批評和鼓勵,對促使國共合作起了一些作用。
《中國青年》是廣大革命青年所熱愛的刊物,它關心青年各方面的生活并善于按照青年的特點進行宣傳。這個刊物在中國學生知識界和大城市一部分青年工人中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它在動員青年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在宣揚共產主義培養青年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在和敵對思想(特別是反動的國家主義思想)作斗爭中起過重大作用。
從《向導》到《中國青年》的創刊,我們可看出工人階級報刊已經開始走出最初的幼稚階段而向一個較高水平過渡了,在全國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是大大加強了,這些成就為下一階段工人階級報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
1924年1月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正式建成以后,革命很快走向高潮。從這時開始到1927年革命失敗為止的三年半左右期間內,黨的新聞事業迅速發展起來。“五卅”運動的發動和北伐戰爭的勝利,則是促使這個發展的兩個重要環節。
1924年7月開始工人運動逐漸復興,在工人運動低潮期間被反動勢力所摧殘的某些工人報刊(如鐵路工人的《工人周刊》等),已經復刊。為了領導已經開始興起的工人運動,中華全國總工會出版了《中國工人》月刊,這是當時對工人運動影響較大的刊物。《中國青年》曾這樣介紹說:“彼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燈塔,是從事工人運動的軍師”,號召工人學生廣泛訂閱。這個月刊是在中國工人運動第一個高潮之后,新的高潮開始來臨的時候出版的,所以帶有特別鮮明的戰斗色彩。該刊經常發表總結罷工經驗指導工人斗爭的文章,以階級斗爭的藝術武裝廣大工人群眾。該刊也曾和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進行過斗爭。不過這個月刊通俗性不夠,長文較多,文字也艱深些。
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迅速發展是在“五卅”運動以后的事。
“五卅”運動是中國人民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主義之間的大搏斗,一切階級都動作起來了。黨擔負著動員和領導一切革命力量和反革命進行戰斗的重大任務,報刊的戰斗作用空前顯示出來了。在這個運動中,黨以巨大的力量加強了報刊工作。黨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成功地成為黨領導這個運動的有力武器。它揭露了各色各樣的反革命陰謀,宣傳了黨的主張和斗爭策略,把廣大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在群眾廣泛發動的情況下,它指導了人民的進攻;在不利的形勢下,它又指導了人民的退卻。
“五卅”運動爆發的時候,上海的各個報刊對這個運動表現出相當冷漠的態度,就連國民黨的機關報《民國日報》亦不例外,這就使得黨的宣傳任務特別嚴重,為了專門指導“五卅”運動,黨于6月4日在上海創辦了黨的第一份日報——《熱血日報》。《熱血日報》是黨的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杰出的報刊工作者瞿秋白同志主編的,它是當時廣大工人和其他群眾爭相傳閱的刊物。它和《向導》一起成為運動中的戰斗號角。“五卅”運動爆發后之第二日成立的上海總工會出版了三日刊和《平民》。在黨的領導下,上海許多人民團體和學校特別為“五卅”運動發行的刊物大量出現,這些刊物中最著名的有“上海學生聯合會”創辦的《血潮日刊》、“工商學聯合會”創辦的《工商學聯合會日報》和“上海學術對外聯合會”創辦的《公理日報》。這些報刊和帝國主義及其在“五卅”運動中發行的《誠言》《救國午報》等反動報刊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公理日報》的銷售一時達到2萬份,這樣的刊物在全國其他地區和海外都有出現。這期間,黨還印發了大量的宣傳小冊和傳單,在很多工廠中出版墻報。傳單是“五卅”宣傳中的突擊隊,在整個運動中起著特別的鼓動作用。在爆發“五卅”運動之當日和以后的幾天里,黨連續發動幾千名工人學生的宣傳隊伍,向市民散發打倒帝國主義和鼓吹罷市的傳單,當上海一些報紙對帝國主義的暴行表示沉默的時候,這些傳單首先表達了工人階級和廣大群眾的憤怒,發出了向帝國主義戰斗的號召。
“五卅”運動中,工人階級報刊有力地宣傳了黨的主張,把廣大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工人階級報刊是最革命,最能代表人民說話的報刊,工人階級報刊在人民中的威信空前提高了。在這次斗爭中,工人階級的報刊在聯合自己的同盟者(指其他進步報刊)共同作戰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五卅”運動準備了1926年7月開始的北伐戰爭。在這個社會大變動的時期里,革命與反革命力量表現了新的結合,革命力量更加團結了;各種反革命力量則逐漸聯合起來更公開地向革命進攻,這些反革命都以反蘇反共為其共同口號。當時革命最危險的敵人是以西山會議派為首的國民黨右派,他們以上海的《民國日報》為言論機關,(以后有《江南晚報》)散播反動言論,誣蔑國共合作,誣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反革命理論家戴季陶寫了“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和“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等小冊子表示了公開的反共。這時如果不擊破國民黨右派的思想影響,革命很難前進。毛澤東同志在《中國農民》和《中國青年》上所發表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瞿秋白同志所寫的“反戴季陶的國民革命觀”等著作,曾給“戴季陶主義”以沉重打擊。當時對打擊“戴季陶主義”有特殊貢獻的刊物則是毛澤東同志主編的《政治周報》。
《政治周報》于1925年12月在廣州創刊,創刊的目的是要“打破北方及長江的反革命宣傳”。每期發行數字達4萬份。統一戰線建立以后(主要在“五卅”以后),黨除了出版自己的機關報外,還通過國共合作的形式出版了很多刊物,《政治周報》就是這種富有代表性的刊物。
這個時候,工人階級報刊還和國家主義派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北伐戰爭的勝利為工人階級報刊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1926年,黨除了繼續出版中央機關報而外,還創辦了兩個著名的地方性的機關報,這就是廣東區委會機關報《人民周刊》和湖南區委會機關報《戰士》,這是中國工人階級報刊史上的重要事件(早些時候創刊的北方委員會機關報《政治生活》這時繼續刊行)。1926—1927年7月間工人階級報刊發展的重大特色則為指導工農運動報刊的紛紛興起。
“五卅”運動不久,在廣東爆發了堅持一年零四個月之久的省港大罷工,省港罷工委員會在這個運動中進行了巨大的宣傳鼓動工作,印發了大批的宣傳品并發行了在南方有廣泛影響的定期刊物《工人之路》。1926年初省港罷工的重要骨干“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創辦了《中國海員》。這些刊物的出版是工人報發展的新起點。隨著北伐戰爭的進展,工人運動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猛烈發動起來。1926年4月—1927年初,廣州和湖南,湖北、江西先后成立了全市和全省的統一的工人階級組織。在這些工人階級組織領導之下,工人報刊在這幾個省份得到廣泛的發展。這些省、市的總工會大都出版有一種或幾種機關報,省以下的某些工會組織亦發行有工人刊物和其他宣傳品,墻報則更為普遍,逢到紀念節日和發生“重大事件”則大量印發傳單、標語等宣傳品。這些刊物的發行,不僅限于北伐軍勢力影響所及的地區,就是在軍閥勢力統治下一些北方省份亦有出現。
這些工人報刊是全省(市)工人組織有力領導和關懷之下發行的。廣州市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曾作出“發展工報決議案”,明確規定工人報刊的辦報方針和宣傳內容,規定每一工人領袖都“負有發展工報之責任”并決定各工廠、輪船、工作點等地方都要指定一個工人擔任該會機關報“廣東工人之路”的推銷員。湖北全省總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曾作出改進該省總工會機關報《工人導報》的決議,認為“《工人導報》須多搜集工會消息及工人之投稿,使能適合工人群眾之需要及愛好。并要整頓發行工作,使其敏捷普遍。”這些刊物的重大任務是動員工人群眾參加北伐戰爭,對工人進行政治斗爭、經濟斗爭和工人階級團結的教育,駁斥一切誣蔑工人運動的反動言論,宣傳工農大聯合和國際無產階級大聯合。
中國現代農民運動在“五卅”運動以后開始發展起來。1927年初,黨以兩湖為中心,進行了對農民運動的大發動。這個時候,黨通過各種組織,廣泛地出版了指導農民運動的刊物。
自然,黨創辦農民刊物并不是這時才開始的。遠在1921年,共產主義者彭湃同志在廣東海陸豐進行農民運動時曾出版了油印刊物《赤心周報》和陳炯明的《陸安日報》展開斗爭。1924年8月,黨創辦了《農工旬刊》,該刊出版的主旨是“發表農工被壓迫狀況,聯絡各地農工運動,灌輸農工以革命知識”。其他在湖南、廣東等地也出版了些這樣的刊物(如湖南茶陵的《農運周刊》),不過數目不多,影響也不很大。
1926年國共合作下的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出版了《中國農民》月刊和《農民運動》周刊。這是在動員與教育農民群眾有廣泛影響的刊物,有名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規定以該刊為學生的課外讀物。在湖南,湖北、山東、四川等省也曾有農民刊物出版。這些在國共合作情況下創辦的刊物,實際上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出版的,它們是工人階級教育農民兄弟的一種重要工具。當時國民黨中央農民部部長即由共產黨人林伯渠同志擔任,指導農民運動有重大影響的《中國農民》其主要撰稿人大多是共產黨員。
在1926—1927年農民運動高漲的年代里,許多省份先后成立了農民協會并出版了大批指導農民運動的刊物。壁畫、壁報、傳單、宣傳小冊在農村中紛紛出現,一時成為革命農村中的新氣象。這些報刊著重介紹各地農民運動情況,分析農民貧困的原因,宣傳黨的政策并告訴農民鏟除封建勢力、建設民主政治的道路,并號召農民在農村中進行革命支援北伐戰爭。它們對農民運動和打倒軍閥的戰爭之間的關系有深刻的認識。《江西農民》的發刊詞就這樣說:“……我們要在農村中挖除軍閥買辦的根蒂……現在江西農民協會的組織已普及于四十余縣,會員人數……已17萬,實可做革命軍的一個強有力的后盾……”這些刊物論說與消息并用,在通俗化方面給予特別的注意,很多內容采用農民所喜愛的歌謠、俚語、對話等形式表現出來。此外,大量發行畫報,各個省農民協會都辦有畫報,縣農民協會所辦的壁畫則遍及農村各地。
農民運動的大發動引起一切反革命的驚慌與仇視,他們用各種辦法對農民運動進行誣蔑。和這些反革命勢力進行斗爭,是當時農民報刊的一項嚴重任務。湖南是革命與反革命斗爭最為激烈的省份,這個任務尤為迫切。中國共產黨湖南區委會機關報《戰士》周報在和這些反革命力量斗爭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根據李銳同志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湖南農民運動”一文所載,黨當時“除開在《湖南民報》,《湖南通俗報》等大量刊登農運情況、土豪劣紳殘殺農民的通訊外,差不多每期《戰士》上都登有駁斥這些謬論、揭露國民黨右派的文章。”為了支持猛烈發展起來的農民運動,回答各種反革命勢力對農民運動的誣蔑,毛澤東同志于1927年1月到湖南進行考察,寫成了黨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內最重要的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戰士》周報從1927年3月5日出版的這期起,連續刊載了這篇著作(《向導》周報和武漢的《中央日報》副刊于同年刊出一部分),對這些反動宣傳作了徹底的清算。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黨擔負著領導各個戰線的復雜任務。黨除了大量刊印工農報刊外,對其他報刊亦給予充分的注意。這期間,黨加強了對青年的宣傳教育工作。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日益成為廣大青年的良師益友,一些省的區委會也發行了機關刊物。“五卅”運動以后學生刊物普遍發展起來,即以各地學生聯合會所出版的機關報已達數十種之多,這些刊物多數是在黨領導之下或影響之下出版的。1927年初,黨還創辦了專門指導婦女運動的《赤女雜志》。國共合作以后,黨曾在革命軍隊中進行了巨大的政治思想工作,這是保證北伐戰爭迅速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時國共合作情況下的軍事工作部門,黃埔軍校和各軍都出版有不少刊物,這些刊物大都成為黨對革命軍隊進行思想教育的有力陣地。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工人階級報的發展是相當迅速的(就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整個歷史看這是初步發展)。工人階級報刊所以能如此迅速發展,從客觀條件論,它不但和黨領導的工農群眾運動猛烈發動相聯系,而且和武裝斗爭不斷勝利相聯系的。國共合作的建立也是促使工人階級報刊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共合作使得共產黨在有根據地的情況下開展自己的報刊活動。而且它還擴大了黨教育群眾和對敵斗爭的宣傳陣地。
經過“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失敗了。正在蓬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新聞事業受到殘酷的摧殘,黨創辦的許多報刊被封閉了,黨的許多杰出的報刊工作者和政論家蕭楚女、趙世炎、陳延年等同志被殺害了,整個中國頓然進入了一個黑暗時期。
人民的力量是撲滅不掉的,革命的火焰很快在新的基地——農村中燃燒起來。共產黨的報刊在稍稍整頓了自己的隊伍以后,又擺開了強大的陣勢,向帝國主義和新的封建買辦勢力發動了更猛烈的攻擊。
五
工人階級的報刊在中國產生是比較晚的,不但比德國遲了四分之三世紀,而且比俄國也差不多遲了25年。這說明了舊中國政治經濟的落后。我們亦應看到,中國工人階級的報刊是在一種特殊條件下產生的,它帶有自己的特點和優點。
中國工人階級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殘酷壓迫下發展起來的,它沒有像歐洲那樣進行和平的議會斗爭的可能。中國工人階級一經壯大走上政治舞臺時,就有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時俄國十月革命已經勝利,因此,一切改良主義和各種社會主義流派都很難在中國工人階級中找到它們發展的基地。這就使得中國工人階級的報刊一開始就走上較為正確的道路。中國工人運動中一般說并沒有產生社會改良主義報刊,那些偽社會主義者雖曾企圖通過報刊來影響中國工人階級,但很快就失敗了。無政府主義者是在中國影響比較大一些的社會主義流派,他們曾于1907年在巴黎創辦《新世紀》(吳稚暉、李石曾等),辛亥革命后他們曾在南方辦了一些報刊(劉師復等),1918年在上海創辦《勞動》月刊(吳稚暉等),1920年又在湖南出版《勞工周刊》(黃愛、龐人銓等,不久他們二人就放棄了無政府主義參加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直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他們仍有報刊活動。不過這些刊物的影響并不很大,而且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逐漸削弱不久就在人民中消失了。
舊中國存在著這幾方面的情況:封建的生產關系依然頑強地存在,帝國主義一天天加強在中國的統治,中國的資產階級極端軟弱,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決定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報刊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不但要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各種反動思潮作斗爭,而且也要和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作斗爭。這些反動思潮往往結合在一起反對馬克思主義、反對無產階級所領導的革命。每當革命前進一步,這個斗爭就更加尖銳起來。“五四”運動以后兩個月,當工人階級報刊還處在準備階段的時候,以李大釗為首的革命報刊工作者就和資產階級代表胡適進行了“問題與主義”的論戰。1920—1921年,《新青年》,《覺悟》等刊物和封建主義代表梁啟超、張東蓀等進行了關于社會主義問題的論戰,這些斗爭的勝利,擴大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影響,加速了中國工人階級報刊的產生和發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漲的年代里,國民黨右派和法西斯的國家主義派向共產黨發動了瘋狂的進攻(國家主義派是以曾琦、李璜、余家菊等為代表,他們的主要機關報是《醒獅》),《向導》《政治周報》等刊物給國民黨右派以沉重打擊,《中國青年》則在擊潰國家主義派反動言論方面有特殊貢獻。中國工人階級的報刊還和無政府主義者展開了長期的戰斗,這個戰斗從工人階級報刊產生起直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沒有停止過,《共產黨》月刊、《新青年》和《中國青年》是從事這個斗爭的主要刊物。中國工人階級的報刊就是這樣在戰斗中成長起來的,這些斗爭的鍛煉,也就使得中國工人階級的報刊帶有堅強的戰斗特色。
(原載《復旦學報——人文科學》,1956年第2期)
附記
1949年11月,我開始任教復旦大學。1955年秋,調至該校新聞系從事中國新聞史的教研工作。次年8月,寫成此稿。寫作思想深受當時蘇聯的蘇共報刊史等書的影響。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專業論文,起步之作,淺陋自可想見。不過當時有關中國報刊史的論稿,全國也甚少見。本文發表后,得到中國出版界前輩張靜廬先生來函鼓勵。自此我們建立了經常的聯系,得到他多方指教和在查閱新聞史料方面的熱情幫助。1964年,他計劃重印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我和文匯報社的楊瑾琤同志,應約寫成《〈中國報學史〉史料訂正表》一稿作為“附錄”。隨后“文革”狂飆驟起,出版計劃中斷,張老也于1969年謝世。重溫這篇舊稿,不禁激起了對張老的深深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