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 周小鵬
- 2115字
- 2019-01-03 16:09:52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在第七次咨詢時,我發現,在之前六次的咨詢中,小蘭基本都在講她和前夫之間的故事,以及自己正在陸續相親見面的一些男士,從來沒有講過她的家庭、她的媽媽。
在之前的咨詢中,我就提起過原生家庭這個話題,但很快就被小蘭敷衍過去。憑直覺,我知道,她是不想提這件事,所以我當時就沒有逼問她。但以我的經驗,小蘭跟她的媽媽之間肯定有一些隔閡,但具體是什么樣的隔閡,我不清楚。
第九次咨詢結束后,我對小蘭說:“下次我很希望聽你講講你的家庭,這樣才有助于我更加了解你。”這才有了第十次咨詢時小蘭情緒的崩潰以及對自己更清楚的了解。
第十次見面,在咨詢室里,小蘭帶著焦慮和不安慢慢講起了她的媽媽。
小蘭說,她的父母都是軍人,平時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小時候根本沒時間管她。小蘭一出生,媽媽就把她送到外公家,因為媽媽覺得外公家條件好,當時幾個小姨都還沒有孩子,基本上家里十幾個人都圍著小蘭一個人轉,至少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她過得豐衣足食。就這樣,小蘭在外公外婆的陪伴下長大,雖然外公外婆和小姨都對她非常好,但有的時候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陪著玩,她就會覺得自己是個被拋棄的孩子。

父母工作忙,基本上一年才能到外公家看她一次。在小蘭的記憶里,每次媽媽住不了幾天就要走,她都是哭著喊著,拽著媽媽的衣角不讓她離開,但是媽媽還是每次都狠心地扔下她不管。后來,媽媽更是趁小蘭睡著的時候偷偷走掉,甚至之前都不會告訴她自己哪一天走。
每次媽媽一走,外公外婆就告訴小蘭,媽媽是因為工作忙才沒時間陪她,讓她乖乖在家不要哭。小蘭很懂事,每當這個時候,就會告訴自己,只要自己聽話,媽媽就會多回來看看她,但是她心里還有另外一個聲音在告訴自己,媽媽是因為不愛自己,所以才會忍心扔下她不管。而每次幼兒園放學,在看到別的小朋友有媽媽來接,幸福地黏在媽媽身邊的時候,小蘭就會更加確信自己的想法沒問題,媽媽就是不愛自己。
小蘭七歲,準備上小學那年,媽媽終于來接她回去了。小蘭既開心又擔心,她怕自己不夠乖又被媽媽扔回外公家。可是回到媽媽家后,小蘭發現家里居然有一個比她小四歲的妹妹。媽媽從來沒有對自己說過她有妹妹啊,媽媽不是總說自己很忙嗎,為什么妹妹沒有被送到外公家,為什么妹妹就可以待在媽媽身邊?無數個為什么一直在小蘭腦中盤旋著。而且,每次小蘭看到媽媽抱著妹妹,妹妹一臉幸福地在媽媽懷里撒嬌,小蘭就羨慕不已,她也想要媽媽抱抱自己。
回到媽媽身邊,小蘭每天都非常難過,但是她并沒有表現出來,而只是默默地思來想去,完全不像一個只有七歲的天真爛漫的孩子。想到最后,小蘭終于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完美合理的解釋,那就是自己不夠好,不如妹妹,所以媽媽不愛自己更愛妹妹。
進入小學后,小蘭就告訴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因為她認為,只要她學習好,夠乖,就一定能讓媽媽也愛自己。
從小學到大學,小蘭基本上每年都會得“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的獎狀,她不僅成績好,還非常獨立,打小就做班長。但即使這樣,小蘭說,在她的記憶里媽媽一次也沒有抱過她夸獎過她,她感覺自己完全是被媽媽忽略了,媽媽根本不愛自己。
說到這里,我想你大致能體會到小蘭內心的感受,或者能體會她的痛苦,又或者你自己就是“小蘭”,雖然你和小蘭所經歷的事情不甚相同,但那種“媽媽不愛”的感覺你肯定體會深刻。
接下來,結合這個案例,我來繼續跟你講“依戀”這個詞。
依戀理論最初由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他在生活中觀察發現,那些被迫跟父母分離的嬰兒會以極端的方式(比如使勁兒地哭喊、緊抓父母衣服不放,或者哭著瘋狂地尋找)力圖抵抗與父母的分離,或者力圖四處尋找不見了的父母。鮑爾比試圖去理解嬰兒與父母分離后產生的這些強烈苦惱。但在當時,一批精神分析著述者們認為,這些表達是嬰兒防御機制仍不成熟的表現,是為了抑制情感痛苦。但鮑爾比指出,這種表達在許多哺乳動物中都很常見,他認為這些行為可能具有生物進化意義上的功能。
在鮑爾比看來,有依戀情結的孩子潛意識里總會尋求他人的接受和關注。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被愛的,他會感到安全、自信,從而積極探索周圍環境,主動與他人交流。如果孩子認為自己不受關注,那么他就會感到焦慮、失望和抑郁,進而表現出各種依賴行為。
如果你剛才不能體會小蘭的感受,現在應該能有所體會了吧?你一定能感受到小小的她是如何渴望媽媽的陪伴,一歲、兩歲……每一個365天,她都是在期待和失望中度過。所以七歲的她,雖然內心依舊渴望媽媽的懷抱,期待媽媽的關愛,可更多的時候,她是生活在擔心和害怕中,這些負面的感覺一直充斥在她的心里。
就像你有一只價值連城的玉鐲,你肯定會小心翼翼地對待,生怕磕了、碰了、摔壞了,或許你會緊緊地把玉鐲捏在手里,不敢放開,或許會因為害怕摔壞而把它束之高閣再也不敢戴。你時時刻刻都在想“我可千萬別弄壞了它呀”。
渴望得到媽媽的愛,又害怕媽媽隨時會離開,對小蘭這樣的孩子來講,“愛傷”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現在來簡單地總結一下。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有人說自己沒有安全感,或者我們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其實,安全感的缺失通常與我們在兒童時期與父母的依戀關系不足密切相關。成年后的你總是沒有安全感,可能就是因為兒童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照料和精心的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