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
- (日)野島剛
- 627字
- 2019-01-03 15:49:59
變革季節的到來
我最初想要著手寫這本書記錄故宮的過去與現在,是在2007年到臺北工作之前。2008年底正好是文物遷徙到臺北故宮“一甲子”(這是中華民族稱呼六十年的說法),我因此想要寫一點有關故宮的歷史。在臺北擔任特派員期間,正逢故宮改革處于風口浪尖之時,這也算是意想不到的“幸運”。
2008年5月再度發生政黨輪替,從民進黨變回國民黨執政,兩岸關系大幅改善,過去各行其是的兩個故宮開始靠近。
2009年2月,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首次訪問北京故宮,我是唯一與周院長同行的日本記者。嚴冬中的北京寒風刺骨,周院長和北京故宮前院長鄭欣淼并肩走在北京故宮的紫禁城。
在那次見面之后,兩個故宮交流相當順暢。原本就是一個故宮,只因為政治權力而分裂成兩個,所以本就具有“互補性”。例如,在收藏品方面,臺北故宮的強項在于相當完整地收集了宋代書畫及陶瓷器上。由于宋朝是中華文明繁盛的頂點,在當時有限的時間及空間的條件下,要把文物搬運到臺灣,故宮的專業人員于是把宋代的收藏品作為主要運輸對象。
另一方面,共產黨革命后成功收集的文物也有加分作用,北京故宮在明清文物質量上取勝。瓷器文化雖在宋代時達到巔峰,但是明代的彩瓷、清代的琺瑯彩也是相當出名。考古出土的文物,大半是中國大陸在戰后所做出的考古挖掘成果,因此被集中收藏在北京故宮,這方面臺北故宮當然付之闕如。
兩個故宮,與其說是外形相似的雙胞胎,還不如說是一張分裂的地圖。因此隨著兩岸關系的改善,兩個故宮的交流也象征了文化領域關系的改善,兩邊的距離正在急速地拉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