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
- (日)野島剛
- 2366字
- 2019-01-03 15:50:01
被釘在南部的“改革”之鑰——“故宮南院”
2001年,陳水扁當局公布了在臺灣南部的嘉義縣設立故宮分院的構想,稱為“故宮南院”,這是臺北故宮的第一個分院。過去在只有一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時代,曾在南京設立過分院。
選定嘉義為設立地點,無疑飄散著政治氣味。嘉義是個與日本淵源深厚的地方,臺灣被日本殖民時期,來自臺灣的嘉義農林隊曾經參加日本中學棒球聯賽(就是現在的“甲子園大賽”),當時表現得十分出色,很多日本人都知道這支隊伍。此外,嘉義位于臺灣著名觀光景點阿里山的登山口,這里也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這條森林鐵路擁有許多日本粉絲。
嘉義除了農業和林業以外,沒有什么其他產業,人口也只有五十萬人左右。在此地興建一個代表臺灣的博物館,不能否認是有種不相稱的印象。但是,嘉義是執政黨民進黨的重要票倉,當時的嘉義縣縣長陳明文也是民進黨內的實力派人物。
陳明文本來是國民黨的地方政治人物,后來倒戈加入民進黨。相較于民進黨中多是具有理想性格、擅長組織運動的人士,陳明文屬于花言巧語型的政治人物,2009年卸任縣長之后,他又在嘉義地區下一年的“立委”補選中當選。他不選擇通往“總統”、“行政院長”的政治之路,而是頑強地留在地方,目的是保持政治實力。
我到臺灣就任特派員以后,曾到各縣市政府巡回拜訪,也曾與陳明文在縣長辦公室見面。令我驚訝的是,就在我離開縣長辦公室的幾個小時后,臺灣的通訊社便發出《陳明文縣長與朝日新聞談話》的新聞稿。順勢宣傳自己是外國媒體矚目的人物,真是精于現實算計。許多相關人士認為,能成功引進故宮南院,是由于陳明文為了振興地方、發揮影響力,對陳水扁下了工夫。

>>故宮南院的選址(作者提供)

>> 故宮南院發展愿景圖(作者提供)
從日本占領時期以來,這里就是一眼望去凈是甘蔗田的土地,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忽然轟隆隆地響起打地基的聲音。周圍除了工地辦公室外,沒有任何建筑物。老實說,我腦袋里閃過一個念頭:“在這種地方蓋博物館是要干什么呢?”
我拜訪這個由陳水扁當局首先提出要興建的臺北故宮分院的預定地,是在2009年。按民進黨本來的計劃在這個時候“南院”應該已經建成開放了,但工程進度大幅落后,我去拜訪的時候,工人們還在打地基。
計劃是在臺北故宮面積四倍大的七十公頃土地上,投入七十一億元新臺幣的預算,委托美國著名建筑師普理達克(Antoine Predock)設計。2005年開工,2008年開放參觀。
故宮本院是“中華文化的博物館”,故宮南院則被明確定位為“亞洲文化博物館”。繼杜正勝之后,2004年就任故宮院長的石守謙,對于故宮南院的未來樣貌,大致是這樣構想的:“故宮南院一開始需要兩千五百件文物,將從故宮本院收藏的文物中挑選一千五百至兩千件與亞洲相關的文物移過去,另外將使用五億元新臺幣的經費,向海內外的收藏家購買。博物館內將設五個主題的展覽室,包括佛像、彩陶、西藏地區文化、茶文化等。展品不只是中國漢文化,還將廣泛涵括東南亞、日本、韓國、南亞等文化。從中國國內收集而來的原有收藏品,加上亞洲各地新收集的收藏品,形成中華與亞洲的組合,體現出故宮在中華及亞洲方面的連續性。”
故宮打出的方針是,在本來的收藏和新購置品之外,不足的部分與歐美擁有豐富亞洲文化典藏的博物館或美術館合作。把臺北故宮尚有余裕的中國美術收藏品借出,與歐美的亞洲美術品交換展出,這樣既不需成本,又能豐富展示品。
然而故宮南院的設立,除了故宮的“亞洲化”之外,尚有其他目的。過去臺灣的文化行政重點一直以臺北等北部地區為中心,民進黨希望將其轉移到民進黨的南部地盤。
故宮有三件超有人氣的收藏品,稱為“三寶”。第一寶是說到臺北故宮任誰都會想到的“翠玉白菜”。這是模仿白菜的玉雕杰作,白色的菜身上有翠綠的葉子,還雕有螽斯和蝗蟲。作品主題一目了然,因此備受歡迎。
第二寶是“肉形石”。這塊“東坡肉”是使用瑪瑙類礦物加工琢磨而成,呈現出瘦肉、肥油、肉皮三層層次分明的質感,看到的人都覺得興趣盎然。
最后是《清明上河圖》。前兩件作品與其說是藝術價值高,不如說是主題淺顯易懂,因此能聚集參觀者的人氣。而《清明上河圖》則是真正中華文化的歷史杰作。作者是北宋的畫家張擇端,該圖描繪了北宋京城汴京(現在的河南開封)在清明時節的城市生活。畫中共有一千六百四十三人,個個動作姿態不同,刻畫得維妙維肖,是中國歷代繪畫中的佳作之一。原作在北京故宮,臺北故宮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清代宮廷畫家所畫。
民進黨當局首度將這“故宮三寶”帶出臺北故宮。2003年在南部高雄舉辦故宮三寶展覽——“璀璨東方”。當時的故宮院長杜正勝曾說,在南部舉辦展覽是要“改正臺灣文化資源南北分配不均”的缺陷。
臺北是臺灣的首府,臺灣的主要行政設施、博物館、美術館大都集中在臺北。南部對于國民黨的“臺北優先”經常表示不滿。形成了所謂臺灣的“南北差距”問題,在國民黨支持者集中于北部、民進黨支持者集中于南部的政治結構背景下,民進黨想要打破文化面的南北差距,也因此決定將“故宮三寶”帶到南部展覽。
民進黨的主張是希望讓故宮文物親近臺灣人民,對此我也有部分同感。我發現臺灣人向外國人介紹臺灣景點時,一定會提到故宮。但是他本人卻對故宮沒興趣,也缺乏相關知識。簡單說,臺灣人認為故宮是個驕傲,但是未必都喜愛它。
當我提到這個觀點時,原來一直板著臉的杜正勝這時突然笑了。“你的觀察很敏銳,可以抓到人民內在的思考。這個問題應該是很重要的問題,但是大家多少都在回避,不愿意直接面對。”
杜正勝說:“國民黨統治時期一切都是暫時的,故宮的文物也是都要回到大陸。當他們發現‘反攻大陸’不可行時,采取的方法就是告訴民眾這是中華文化很偉大的地方,代表我們國民黨是‘正統’,在北京看不到,你們要崇拜、認同。
“這樣的態度真的能讓人認同故宮嗎?因此我們要推動的是讓故宮走入人群,故宮要開門迎接臺灣的觀眾,甚至‘故宮要走出去’,要臺灣人發自內心地對故宮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