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律力+極簡力(套裝)
- 小野
- 49字
- 2019-01-03 01:10:54
PART 01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生活的自由
不僅僅是要追求物質的豐盈
還應包括
慢慢變好,擁有更多選擇權的自己
如何過一天,就如何過一生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不是買彩票中五百萬,而是日復一日地堅持一些見效極慢、執行起來極苦的優良習慣。
任誰都知道努力工作、堅持鍛煉是很累人的事情,躺在家里、止步不前、吃吃喝喝、幻想未來是最舒服的。但是你終將打開家門,走出封閉的自我,獨立面對人世間的跌宕坎坷,在滾滾紅塵里身披鎧甲單槍匹馬地戰斗。社會不會留有太多時間讓你緩慢成長,它只會裹挾著所有人踽踽前行。
優秀的人,往往早就清晰地認識了這一點,將自律變成了一種習慣。正是這種根植于肢體與大腦的無意識的習慣,將其他混沌度日的人遠遠甩在了身后。
我認識一位優秀的作者,他從小到大都就讀于名校,畢業之后在知名律所就職,后在大型國企任法務。盡管每天的工作已經十分勞累,但他還堅持在下班之后寫作、在微信群進行各種英語知識和技巧分享。
隨著對他了解的加深,我還發現他博覽群書,出口成章,有著很好的文化知識底蘊。我知道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擁有的,這應該是他長久以來不斷充實自我所收獲的成果。他選擇將每天的生活過得有意義,那么他就值得擁有優渥的薪酬和高品質的生活。
他從不抱怨生活,遇到難題也只是溫文儒雅地說一句:“我最近遇到了一些問題,不過沒關系,我可以解決。”很多年輕的作者寫文章都喜歡敷衍了事,但他選擇認真對待每一篇文章。他都會選擇精心架構,經過再三思量確認無誤之后,才會將完整流暢的作品發表出來,謙虛地說希望大家多多指點。
他對每一天都充滿了期許,他會盡其所能做好每一件事,不給明天留問題,不給將來攢麻煩。在他身上,我們仿佛看到了一股神奇的能量,這種能量會讓他比我們普通人更容易達成目標,也更容易成功。
今日事,今日畢;明日愁,明日憂。良好的心態和習慣會牽引著擁有這股神奇能量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生活中也會有一些人,選擇將每一天安靜平淡地度過。當然,這也是人生的一種選擇,只是這種選擇會讓未來缺少很多的可能性。生活中也會有一些人,選擇將每一天的生活過得混沌不堪,他們尋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樂。這樣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們透支信用卡一樣,只不過這樣透支的是未來的幸福感罷了。
我有一個同事,今年已經三十多歲了。他喜歡抱怨工作、喜歡質疑領導、喜歡教育新來的實習生,但他自己卻固步自封,將自己的成長發展依舊維持在原地。他來公司已經六七年了,但還在重復之前的工作內容。他嚴格要求實習生,卻唯獨對自己寬容。公司要求的上班時間是八點半,但他從未準時出現過,他常常十一點之后,甚至下午兩點之后才出現。白天睡到天昏地暗,夜里失眠睡不著,顛倒的作息使他看上去比同齡人老了許多。遲到帶來的一系列工作上的負面影響,則讓他心情更糟糕。領導和同事們也對他早有成見,他看不到事業的進展,于是開始迷戀打游戲。由于他將精力過分地投入到游戲上,多年的女友經常為此與他發生爭吵,最終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他。
拖延于事無補,抱怨只會加重生活的煩惱。如果他不改變自己的作息習慣,改變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目標,可想而知,未來饋贈給他的,將會是一份怎樣的“禮物”?
請千萬不要在人生還未全部展開之時,就先被自己設下的坎兒攔住了前進的腳步。
過不好一天,過不好一個月,過不好一年,最終,我們想要的生活會和我們揮手再見,漸行漸遠。時間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公平的,我們每人每天都擁有24小時,這每個24小時串聯起來就是我們的一生。對身體不負責,就會晝夜顛倒神經衰弱;對工作不負責,就會潦草結束任務,升遷無望;對感情不負責,就會任由游戲占據本該陪伴戀人的時間,最終分道揚鑣;如果我們選擇自律,那么這就是對自己負責,對工作負責,對戀人和家人負責。
李笑來曾說,七年就是一輩子。如果我們以七年為一個時間段去計算我們的人生,那我們每個“下輩子”就是對“上輩子”的檢驗。如果你選擇在“上輩子”死磕、自律、努力,那你的“下輩子”的起點就會比別人高出好多;如果你選擇在“上輩子”晃蕩度日、得過且過,那你“下輩子”的起點會與“上輩子”沒有太大差異。每一個未來都是對過去生活的檢驗,每一個現在都將成為不可逆轉的過去;未來過得怎樣,都取決于現在怎樣狀態的你。
著名心理學醫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所謂自律,就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動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我們都希望擁有嫻靜恬淡的生活,
但前提是我們已經有了能夠擁有它的資本。
想要比平凡的大多數人有更多收獲和成就,就必須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從細微處入手,日復一日,積少成多,由量變默默積攢。幾年之后再回頭看,你會發現整個人已經產生了質的變化,優秀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你的品質,成為一種自發的、無意識的行為,讓你受益終生。
這種品質會讓你成為值得信賴的人,朋友或同事會放心地把事情托付給你,這種信賴感是金錢買不來的。這種品質也會讓你的身體和靈魂愈發豐盛,眼神和步伐更加堅定。生活不會給我們一步到位的完美,我們能做的就是將不完美的生活慢慢完善。完善生活,就先從完善自己開始吧。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日復一日地把那些會讓你更美好的小習慣執行下去,相信我,時間會饋贈獨屬于你的美好。
弱者拒絕變化,強者不畏動蕩
“生活并不會遵從某個人的愿望發展。改變隨時有可能降臨,但積極地面對改變卻會讓你發現更好的奶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是斯賓塞·約翰遜在他的著作《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寫到的句子。我們要知道生活本來就是無常的,無論你哭天搶地怨天尤人,還是封閉自己否認現實,生活的變化都會如約而來,它不因個人的意愿而動搖。我們不能改變無常,我們能改變的只有對待無常的態度。
當變化來臨時,我們應選擇怎樣的態度去面對?
我們可能會抱怨、會恐懼,甚至會聲嘶力竭地哭吼,但這一切都不能阻止改變的發生。我們能做的就是收拾好情緒,接受這改變后的一切,然后盡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有一個朋友,她因為高考失利,所以并未如愿進入她理想的重點大學。她也曾為此懊悔不已,但她最終選擇了積極面對。在進入大學以后,她主動搜集信息,咨詢老師。在知道了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情況之后,她從大一就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并制訂極其嚴格的學習計劃,一步步篤定地實現它。
她不嬌氣,肯吃苦,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考到一個全世界只有六千多人能考過的證書,她提前一年開始準備。報培訓班、查參考書、泡圖書館、每天熬夜,在考試前一個月甚至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最終,她順利通過了考試,獲得了那個證書,也因為這個證書,她剛畢業就找到了年薪二十萬的工作。
人生總有許多難以預料的事情發生,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管你內心怎樣糾結痛苦,只要你不去面對,不拿出行動,那些問題就會周而復始地出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胖子不運動就會永遠胖下去,學習不好的人不努力就會永遠成績差,能力不足的職場新人如果不主動適應環境和提升,就永遠得不到晉升。
我們之所以會拒絕變化,是因為我們希望享受安定,害怕失去舒適。但這樣的舒適,可能是生活為我們鋪設的一個溫柔陷阱。
我有一個校友,日語系畢業,順理成章考過N1,但她卻是一個拒絕變化的人。由于怕吃苦,畢業之后,她放棄了繼續深造,放棄了日語相關行業,也干脆放棄了尋找薪資待遇更好的工作。只是經人介紹,進入了一家小公司做淘寶客服,每個月拿著不足三千塊的薪水,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兩年。等到她想跳出來的時候,已經把日語忘得差不多了。用她的話來說,就是“覺得自己整個人都廢掉了,什么都不會做。”
后來,她愈發自甘墮落,工作越來越敷衍。想要改變,卻已經沒有了改變的能力和勇氣,最終選擇了安于現狀。她本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但是由于怕吃苦,怕經歷動蕩和挑戰,放棄了自己的優勢,放棄了自己的選擇權。她把一切都交給了命運做主,只知道被動接受,不明白主動爭取,到頭來反而吃了比旁人更多的苦。她總用“小確幸”來掩飾自己的不上進,像鴕鳥一樣拒絕接受生活和工作上的風波,等到她無處可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早已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弱者拒絕變化,他們總以為奶酪還足夠,因此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坐吃山空。強者是不畏懼變化的,他們甚至會主動改變,積極尋找新的奶酪。
主動尋求變化的人,是生活中的少數。他們能夠狠下心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并持續提高待在舒適區外面的能力。他們能在凌晨五六點從溫暖舒適的被窩里爬起來晨跑,工作趨于平穩時參加一些技能提升的培訓課程,對工作狀態和內容提出更高的要求,把每一項任務都做到極致,連業余愛好都能媲美專業水準。
生活中,主動尋求變化的少數人,往往會被那些墨守成規的大多數人質疑和嘲諷。大學里,晨讀背單詞的人會被每天睡懶覺的人嘲諷。認真聽課記筆記的人,會被翹課貪玩的人不屑。就連堅持去上晚自習,都會被說成裝腔作勢。但畢業之后,正是這些被質疑和嘲諷的人,拿到了含金量極高的各種證書以及令人眼紅的offer,進入了人人羨慕的企業。
在旁人看來,他們擁有源源不絕的資源,令人艷羨的運氣,卻不知道,背后的本質原因,在于他們自律。他們要求自己積極主動地面對一切動蕩,積極地去尋求人生的改變,不逃避,不拖延。
有人可能還是會固執地選擇逃避,以為逃避了就萬事大吉。事情真的是這樣嗎?顯然不是,同樣的問題還是會發生,你們終將會再次遇見。只不過這種遇見,會換一種方式呈現罷了,你能躲一次,但你能躲一生嗎?既然終不會避免,那我們就選擇直面吧。直面以后,也許你會發現,困難并沒有你想象得那么難,你也并沒有自己想象得那么脆弱。真正跨越過后,你可能會淡淡地對困難說一句:“原來,你也不過如此。”
世界其實遠比你想象得要公平。一分耕耘雖不一定有一分收獲,但好吃懶做一定會顆粒無收。沒有什么一夜之間基因突變,不用費力就能走上人生巔峰的好事。只有不斷主動改變自己甚至改變環境,才能使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蛻變升級。

世界遠比你想象得要公平。一分耕耘雖不一定有一分收獲,但好吃懶做一定會顆粒無收。
弱者拒絕變化,拒絕風險,同時也拒絕了升級改版的可能性。強者懂得自律的意義,懂得主動逃離舒適區。所有改變的過程必然是痛苦的,但這都是蛻變的代價。改變是短痛,固步自封是長痛。誰不是咬碎了牙和著血往肚子里吞,只有在經歷百般糾結與痛苦之后,才能站在萬人中央享受艷羨的目光。
玉不琢不成器,無所畏懼地雕琢自己,你才有可能活成理想中的模樣。
自愛的人,才能保持自律的心
王菲在《給自己的情書》中唱道:“自己都不愛,怎么相愛,怎么可給愛人好處?”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越是優秀的人,往往越是懂得愛自己,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照顧得非常好。他們每天都能六七點鐘就按時起床,然后梳洗打扮,化上精致的妝容,神采奕奕地迎接新的一天。他們對生活總有各種新計劃,想方設法地讓自己過得更好。
這個看臉的世界其實再公平不過了,一個人是否自愛,是否自律,從臉上就能一眼看出來。不自愛的人,照顧不好自己的生活,晝夜顛倒,作息極不規律,總是帶著濃濃的黑眼圈和垢面油頭出現在你面前,萎靡不振地向你抱怨生活的種種挫折和坎坷。理所當然地,他們身上總圍繞著滿滿的負能量。由于處事太過消極頹廢,習慣用悲觀的眼光看問題,很容易就會陷入“消極抱怨——抵觸——不作為——境況更糟糕——更加消極抱怨”的惡性循環里。
幸運總是更青睞于自愛的人,和自愛的人相處,感覺如沐春風,仿佛一切難題都可以按部就班地被順利解決。相較之下,不自愛的人,會習慣性地拖延和抱怨,把一項很簡單的任務變得格外復雜。因此在職場上,自愛的人總是能夠順利升遷,不自愛的人則大多原地踏步毫無進展。生活和事業是相通的,決定一個人生活質量和事業進展的本質因素,在于他是否自愛,是否自律。
我的父親就是一個懂得自愛的人。年輕時,他營養不良,身體太過消瘦,經常生病。為了讓體質變好,他堅持每天清晨五點鐘起床鍛煉,舉重、跑步、增肥,日復一日,聞雞起舞,終于練出一身肌肉,自此很少再生病。他從事的工作不可避免地要經常和有毒、有害氣體接觸,所以他嚴格自律,從不抽煙,在他的朋友們遞煙時,他會堅定地拒絕,將肺部的損傷減少到最小。偶有失眠,就會打開一本書來看,幾十年都是如此。回想起來,他這大半輩子都沒有沾染過什么不良嗜好。
他言傳身教地讓我領會到自律的意義。在他的影響下,我很小就開始堅持練字,因而現在能寫得一手人人羨慕的好字。大學時堅持每天讀英語、做習題,非英語專業也有幸考過了專八。去年下半年開始,每天堅持碼字,最少日更兩千,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透明,變成如今能靠純寫作收入養活自己的作者。對身材不滿意,就每天六點起床跑步,寒冬臘月,風雪無阻,堅持了四個月后,成功減掉了十斤體重。我是自愛自律的受益者,故而希望影響到更多人。愛自己,控制自己,追尋更好的自己。
我們無法控制未來是富裕還是貧窮,無法控制事業什么時候會有進展,無法控制身邊的人對自己的評價。但是最起碼,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將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三十歲之前,面容和身材是父母給的,三十歲之后,則需要憑借自愛和自律,才能使身材不走形,皮膚不松弛。那些熬過的夜,吃過的垃圾食品,最終都會事無巨細地反映在你的身體上。
《惡作劇之吻》里飾演女主角袁湘琴的演員林依晨,前段時間開了直播。令人吃驚的是,35歲的她和當年在電視劇里的容顏相比,竟然沒有區別,鏡頭里的她,只是簡單地畫了眼線,皮膚緊致白皙,眼角無一絲細紋。歲月好像繞開了她,饒過了她,讓她永駐十八歲俏皮可愛的容顏。然而,你我都該知道一個道理:所有光鮮亮麗的背后,都有其背后不為人知的種種付出。林依晨在直播中聊到她保養的方法:均衡飲食,發泄壓力,一定要睡飽。
這三點看起來很簡單,但能數十年如一日地踐行下來,卻非常難。現代人面臨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飯局和美食誘惑。喜歡的食物不能多吃,不喜歡的食物也得吃,還要嚴格控制進食量,這并不簡單。林依晨不拍戲的時候,每天十點以前睡覺,五點起床,比老年人還懂得養生。而現在很多年輕人習慣于每天晚上刷微博、刷朋友圈、刷各種資訊,唯獨就是不睡覺。晚上熬到兩三點,第二天賴床到十一二點,不吃早飯,精神渙散,長此以往,危害漸顯。細紋、黑眼圈以及掩蓋不住的疲態都會如約而至。

和自愛的人相處,感覺如沐春風,仿佛一切難題都可以按部就班地被順利解決。

每一次蛻變,都意味著你摒棄了一個差的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
良好的生活習慣會帶進你的工作中,使事業也能夠得心應手地進行下去。林依晨的八色劇本已成為業內標桿,她對自己近乎嚴苛的自律甚至令導演都有壓力。一個拍戲時六點半就能爬起來煮飯吃的演員,一個將生活和感情都照顧得極其妥帖的演員,才有能力用同樣的態度和方法將演藝事業進行得更順利。
糟糕的作息習慣,長期的飲食不規律,會緩慢地毀掉一個人的精氣神,進而損毀他的斗志。那些被不良作息報復而生長的皺紋和痘痘,以及對內臟的損傷,是多么昂貴的護膚品和保健品都換不回來的。愛自己,不是放縱自己為所欲為,不是自由散漫只圖舒坦。癱在沙發上吃零食,熬夜追劇,這種舒坦來得太簡單了,然而這就是你真正想追求的嗎?愛自己,最起碼要做到的,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只有愛自己,才是獲得生活其他可能性的基礎。只有愛自己,我們才能有一個好的身體去打拼事業;只有愛自己,我們才有底氣去呵護和愛惜我們珍視的人;只有愛自己,我們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增進我們的智慧。只有學會好好愛自己,我們才有資格去欣賞世界、擁抱世界和改變世界。
當你終于學會愛惜自己的身體,不再做那些明知對自己有害的事情,不再用負面的情緒折磨自己時,你就會發現,你的人生進入了新的紀元。每一次蛻變,都意味著你摒棄了一個差的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唯有自愛,才能將人從一切黑暗中拯救出來,自愛的人,才能保持自律的心。自律的人,才能擁有更多可能性,更幸運的人生。
幸福與運氣的背后,是看不見的自律
電影《霸王別姬》里的一句臺詞,我記憶尤深:“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旁人都只顧著看感情戲,看“一輩子就是一輩子,少了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是一輩子”,而我卻注意到了程蝶衣是如何成為京劇名角,在那個戰亂落后的年代,表演讓日本人都佩服的藝術。他幼年被母親送給了唱戲的師傅,每天被抽著打著練基本功,師傅的要求近乎嚴酷,一句“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讓他被煙斗攪得滿嘴是血。經過一步步的嚴苛磨煉,他終于站在了萬人艷羨的舞臺中央。
不僅是戲里身姿裊娜的程蝶衣,戲外的張國榮更是把努力刻在了骨子里。陳凱歌導演說,張國榮是極其用功之人,《霸王別姬》開拍時,張國榮在北京生活了六個月,專心學習京劇。由于張國榮的極度敬業以及優秀的表現,以致陳凱歌為《霸王別姬》準備的京劇替身演員沒有用上。劇組的演員們對張國榮佩服之極,會開玩笑說:“你可真是個妖精。”
程蝶衣戒煙的那一段,是電影里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鏡頭。這個鏡頭拍第一遍時,導演已經滿意了,但是張國榮又要求重拍了幾次,直到碎玻璃把手指削去一塊肉,他才覺得這場戲的感覺到位了。他拍戲從來都是按時到場,從不耽擱別人的時間,也從不使用替身。拍完《霸王別姬》,他整個人的儀態都變成了程蝶衣的樣子。這部電影是我國第一部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作品,也讓更多影迷記住了張國榮這個名字。
即便張國榮如此努力,他也是在出道十年后才嶄露頭角。他被整個影壇所尊敬,可謂是一代巨星,是千千萬萬人的偶像。他的影迷朋友們每年都會自發紀念張國榮,他能被許多人記掛,不僅僅是因為他的人品,還有他的努力和自律。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就站在眾人矚目的位置,所有星光璀璨的背后,都有日復一日不為人知的努力。
努力的人總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功于運氣。有一句話說,命是弱者借口,運乃強者謙辭。這句話把成功背后的真理刻畫得入木三分。要想人前顯貴,必須在人后受罪。很多眼紅別人成功的普通人,總會暗戳戳地想:“他不過就是比我運氣好那么一點,我也可以的。”他們只看到了成功的人和自己相似的地方,卻沒有看到他們成功的背后經歷了怎樣的磨煉。
談到敬業,還有一個演員不得不提,那就是張震。曾經有這樣一條微博,內容是:“我們都太小瞧張震這個演員了。拍《赤壁》,為演孫權他熟讀三國;拍《建黨偉業》,他又把民國史熟記于心;拍《深海尋人》,他考到了PADI潛水執照;拍《吳清源》,他的圍棋已能壓制專業三段;《一代宗師》殺青,他拿了全國八極拳冠軍;《聶隱娘》拍完,他學會了近身劍術……人類已經無法阻止張震了。”
接拍電影《一代宗師》后,張震去拜師學藝,他花了三年時間練習八極拳,并且獲得了全國大賽一等獎。盡管在電影中他的戲份并不多,武術的鏡頭也并沒有體現出來,但是他的認真與執著足以被影迷銘記和贊揚。這個演員從十五歲就表現出在演戲上的天賦,卻依然在接下來的演藝生涯中不斷地鍛造自己,錘煉更出色的演技。他每部戲都會提前準備,并且把最佳狀態呈現在電影里。他不像明星一樣為大眾所知,但真正喜歡電影的觀眾,沒有不認識張震的。他的職業是演員,他對得起自己的職業。
大阪電影節最佳男主角,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四次臺灣“金馬獎”提名,三次香港“金像獎”提名……這些令人矚目的獎項,絕不僅僅是因為幸運而被斬獲,而是實至名歸。努力了,哪怕旁人看不見,但時間是看得見的。那些默默積攢的時光,看似暗淡,卻總有光芒乍現的那一天。
據說在我國東部有一種竹子,四年只生長三厘米。但是在第五年之后,就開始瘋狂生長,因為在之前的四年里,竹子的根系在土壤里延伸扎根。一個人努力的過程,嚴格自律的過程,就像是竹子在扎根一樣,或許一開始從表面看不出有什么區別,但是日積月累,就會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在默默扎根的歲月里,你不是一無所獲,只要耐心堅持,養得深根,命運自會補償給你應有的饋贈。
我認識一個作者,還未大學畢業就已經小有名氣,自媒體運營得有聲有色,并且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很多新人作者都羨慕他運氣好,羨慕他的粉絲那么支持他,羨慕他能夠出書,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的年少有成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他未成名時,在某網站上更新小說,一天八千字的輸出,堅持一兩年,把他的文筆磨礪得極為熟練。后來他不寫網文,轉型寫新媒體文章,一篇兩千多字的文章輕輕松松信手拈來。他原本就在文字上頗有天賦,后天又肯努力付出,出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不信這樣的人不會成功,他們的成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幸福和運氣的背后,是別人看不見的努力。平常讀名人傳記的過程中,我發現那些成功的人背后都有共性,就是不可否認的實力。這實力都來源于自身的努力,或者是少年時期家長逼迫學習技能,或者是青年時期幡然醒悟想改變命運。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回答:“最后悔沒有早點知道的道理是人學到的本事都是自己的,誰也搶不走。多學一門本事,就少說一句求人的話。”我希望更多人能盡早明白這個道理,現在的努力都是在為以后鋪路,以免以后遇到問題手足無措求助無門。

我們只看到了他人表面的成功,卻沒有看到他人背后的付出。
有一個時間管理專家曾經說過,一個人每天都應該有兩三個小時是完全空出來留給自己去投資未來、提升能力的。這兩三個小時,應該避免玩手機、看電視、看電影等這些消費時間的行為,我們應當專心投入于自己想學習的那些內容,或是一門語言,或是一本工具書……別人看不到的你所有的努力,在日后都會成為你幸運的基石;你埋下的種子會在將來某個不經意的時刻,送給你意外的驚喜。
不知道想要什么,就永遠不會改變
北大才女CEO劉楠在一檔網絡綜藝節目上,說了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我加入外企之后,特別不快樂。天天做PPT,做匯報,什么事都做不了,這帶給我一種很強烈的恐慌感。早上,我會化一個精致的小妝,穿上高跟鞋,拎起小包,進地鐵。鉆出地鐵,就進了五星級酒店。拿著酒杯跟很大的大老板觥籌交錯,去做所謂的social,這種生活讓我非常警惕。我感覺我好像在參與一些完全不屬于我的生活,更可怕的是我竟然還有點享受,這樣的感覺讓我非常恐慌和害怕。”
后來,劉楠辭職創業,現如今她管理著擁有一千名員工的公司,市值過百億。令人艷羨的工作不一定是你內心真正想從事的工作。如果你心里構建了一個龐大的世界,最好現在就去實現它,將它踐行到極致。有些人內心渴望在職場浴血奮戰,有些人渴望周游世界,有些人則希望回歸鍋碗瓢盆的生活,宜室宜家相夫教子。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活在大眾認可的標準里未必就幸福。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有時候,我們需要從繁雜的事務、浮華的生活中跳出來,以一種冷眼旁觀者的姿態來審視自己的生活,問問自己:“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人世間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成千上萬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從事著不熱愛的工作,和一群不相投的人共事,與一個不愛的人共度一生。當清醒的靈魂向他們提出質問的時候,他們卻敷衍道:“人生就是這樣,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誠然,人生是充斥著種種不如意,但這些不如意并不是你不努力的借口,所有的難題都是為了被克服而存在,一切困難在設置時就已經有了答案,你只需要打怪升級就足夠了。一個人一輩子都蜷縮在那個安逸但不如意的圈子里止步不前,這樣的生命是否太過暗淡無奇?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和植物,就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想要活得有意義,就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無疑是可憐的,被動接受命運的給予,是一種很無趣的生活方式。
我有一個發小,從小一起玩到大,上學時成績也不相上下。本科畢業之后,她想去深圳發展,那里有一份她特別向往的工作。但是她的父母勸說她,女孩子遲早要嫁人的,沒必要漂得那么遠,吃那么多苦,更何況家里條件不錯,也不指望她賺錢。在父母的強烈反對下,她放棄了去深圳的想法,在一家創業公司找了一份文秘的工作。轉眼兩年過去了,創業公司發展得并不好,三四個月才發一次工資,每天都加班,幾乎沒有休假,工資也并不高。
她日常的工作就只是管理文件、票據,寄送東西,做做表格文檔,學不到什么東西。再加上拖欠工資,她都畢業兩年了,卻還時常需要父母接濟。我問過她,為什么不離開。她說:“走了之后我也不知道能去哪兒,不知道自己還能干什么,還不如在這兒,還能穩定一點。”恕我直言,這樣的工作,繼續做下去,只會讓人廢掉,幾年之后你會發現自己早就和社會脫節,更加沒有選擇的余地。
一個人倘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永遠不會有所改變。他的人生將會陷在一個非常閉塞的境況里難以自拔。我們從小接受學校為我們設置好的知識教育,但沒有任何課本、任何老師能教你你想要什么。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活著,能決定你人生的只有你自己。那些強行干涉你人生選擇的人,最終并不會為你的下半生幸福與否負責。他們只是單純地習慣指手畫腳罷了,你的每一項選擇,無論結果好壞,都是直接由自己來承受的。
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上映之后,狂攬2.8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9.22億。因為這部電影,吃瓜群眾才發現新海誠是一個隱形的富二代,他是日本百年建筑公司新津組社長的親兒子。新海誠可以說是現實版的關谷神奇,他明明可以輕輕松松享福,卻選擇了hard模式,另辟蹊徑追求他的動漫世界。新津組在官網宣傳《你的名字》,這如此簡單的一個舉動,卻已經讓無數觀眾腦補了一個畫面,那就是一個傲嬌的兒子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不顧家族的反對,咬牙堅持到最后,最終做出成績被家族認可的奮斗史。
當你堅持自己想追求的事業,并且破釜沉舟為它嘔心瀝血,最終有所成就時,所有反對的聲音都會煙消云散,甚至原來反對你的親人也會以你為傲。你的人生不該交付給旁人決定,能夠改變你命運的唯一英雄,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工作只是單純地為了賺錢,這也沒什么羞于啟齒的。喜歡錢就努力提升技能,去找薪酬更高的工作。如果你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那你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哪怕待遇再好,公司氛圍再和諧,你也不可能甘心留在那里。與其把時間耗在去與留的糾結里,不如早日解脫出去,追求自己真正癡迷的事業。一個喜歡折騰的人很難在養老院式的企業里長久待下去,而一個渴求穩定的人也不適合在奉行“狼文化”的公司待下去。
克里希那穆提在著作《重新認識你自己》里這樣講道:

想要活得有意義,就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你不能依賴任何人,事實上并沒有向導,沒有老師,也沒有權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關系——除此之外,一無所持。”
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出發。自我認知是自律的重要前提,你甚至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一條岔路上嚴格要求自己狂奔向前,只會南轅北轍,背離初心。想要人生煥發新的生機,你必須得停下來,認真思考清楚,什么才是你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
因為想要照亮世界,所以我想照亮自己
魯迅先生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年輕人應該懷有改變世界的遠大志向。哪怕憑借自己微薄的力量,一路奮戰,只能獲取微小的成就,也好過束手就擒,讓世界改變我們,變成自己曾經最厭惡的那種人。
倘若每個年輕人都能夠自行地野蠻生長,不被那些所謂的圓滑世故磨平了真實的自己,不同那些虛度光陰的人為伍,不沉溺在布滿泥淖的深井里,那就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回贈。
我們總該有仰望星空的情懷,從陳舊腐朽黑暗中獨立出來,篤定自己的觀念和思想,盡力一搏。否則,連嘗試都沒有過,又有什么底氣抱怨這個世界呢?
想讓世界因為你有一點點的不一樣,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好自己,將自己的光芒發揮到極致。二三十歲沒必要去效仿厚黑學,一味收斂對成長于事無補。做人需要低調,但做事情務必要高調,永遠超出旁人的預期,給別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你獲取了更多人的信賴與支持,就離你的預期更近了一層。
試圖得到最公平的對待,更順遂的生活,就得悶著頭去鉆研怎么把一件事做好。前一段時間,我受邀給某征文活動當評委。征文舉辦前需要放一篇范文,我提前寫好了三篇,讓主辦方在其中挑選。征文獎項設置得比較多,我負責評選出其中的四個。在最終評選過程中,我順手在每一個獎項的獲獎人后面列出了兩個備選人,以防同其他獎項的獲獎人重復。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為了避免后續麻煩,我常常會提前一步做好準備。征文結束后,主辦方對我贊不絕口,說:“你是一個很優秀的人。真的,我沒想到你會做備選。”
其實多做備選只是舉手之勞,卻避免了后續發生重復評選的情況,減掉了再次溝通與返工的麻煩。但是我身邊很少有人有這種習慣,且先不說做備選,很多人連日常重要文件的備份都懶得做。他們常常不做第二手準備,當隱患發生時,他們才追悔莫及。
我的領導常常會在臨下班的時候突然交代要新寫一篇文章,同事們聽到后往往一片哀號,覺得加班是逃不掉了。然而這時候我總是能淡定地從存稿箱里翻出來一篇稿子,發給領導,拯救同事于水火之中,讓大家都能夠按時下班。每到自己的存貨有用武之地的時候,我就會再一次堅定自己的信念:提前準備得越好,后續的麻煩就越少。當你覺得世界處處充滿坎坷的時候,那只能說明你前期沒有做到位。
很多朋友以及學弟學妹都曾問過我,怎么找工作。他們只羨慕我逢面必過,卻看不到我在面試之前做的準備。我會在投遞簡歷的時候順手查一下公司的基本信息以及網絡上的評價,這樣就在前期避免了很多坑。最后決定要參加面試的公司,我都會提前搜索記錄企業文化、公司地址、面試經驗、筆試題等一切能搜到的信息,這樣去面試的時候才會胸有成竹。

我們總該有仰望星空的情懷,并為之盡力一搏。如果連嘗試都沒有,又有什么底氣抱怨這個世界呢?
在旁人看來,我的求職面試好像順利地開了掛一樣,其實不然。我只是把功夫都提前做好了,不像其他人事到臨頭才急著抱佛腳,去面試時連公司全名都叫不出來,連最簡單的三分鐘英文自我介紹都背不順溜。但凡用點心,你都會讓面試者眼前一亮,對你多加留意。在有幸就業之后,更要懂得快速適應環境,去習得一些必備的技能。職場不是大學,沒有人會指著黑板一遍又一遍地教你,你只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去趕上別人的步伐。那時候你就會發現,所有的障礙都是自己設給自己的,越早跨過去就越早升職加薪。
越是無能的人,越會覺得全世界都在針對自己,覺得上天對自己太不公平。事實上,你的領導同事和你遠日無怨,近日無仇,他們倘若對你有不滿,如果不是因為性格不合,那么你就該反思自己身上是否有一些沒做到位的地方。
不要覺得全世界都在欺負你,事實上,“全世界”也并不認識你是誰。
你遭受的一切都取決于你自己的態度和選擇。如果你對身處的環境有種種不滿,覺得它充斥著各種問題,那么你有兩種選擇,一是甩手走人,回避問題,任由它發展下去,換一個環境,但你要知道,在新環境遇見同樣問題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二是如果你非常珍惜和喜歡自己的工作,為什么不嘗試通過自己的力量改變呢?沒有一個崗位是完美的,只有和諧順利,沒有矛盾磨合的職業是不存在的。
去做一些具體的計劃,列出一些有事實依據的分析,并且在小范圍嘗試落實一段時間,把結果反饋給領導,用數據來佐證自己的想法。有效果有利益的事情,誰會舍得拒絕呢?怕只怕你僅僅是紙上談兵,除了負面情緒和消極抱怨之外,什么像樣的依據都拿不出來,空口無憑夸夸而談,這是不具備說服力的。
這個世界最實用的規則,也是最容易被年輕人利用的規則,就是“用結果說話”。
因為我們年輕,那些幼稚、莽撞和抱怨才會被年長的人所包容,但我們不可能永遠年輕。迅速成長起來,獨力扛起大旗,才是你最明智的選擇。那個時候,你才有底氣說一句,你活著是想要改變這個世界的。
收一收那些無用的情緒,前方還會有無數挫折和坎坷,越過它,它就會成為嘉獎你的勛章。越早明白這些道理,就越能安撫好那些天真幼稚的想法,握緊手心擁有的一切,去抓住更多籌碼,擁有了這些籌碼,才能運籌帷幄和這個世界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