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堂極簡科學課
- (英)本·米勒
- 1491字
- 2019-01-03 16:38:41
尋找上帝粒子
希格斯粒子為什么如此受人關注呢?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稍微介紹一下被粒子物理學家稱為標準模型的東西——為了理解標準模型,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些關于粒子和力的知識。
你可能記得在中學物理課上老師說過自然界有四種作用力。其中的三種力的強度都差不多:電磁力是作用于帶電粒子之間的作用力;強作用力是作用于夸克之間的力;弱作用力是引起輻射現象的力。第四種作用力是引力,比前三種都弱得多,但比如恒星和行星這種大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則全靠引力來實現。當然地球的引力,就是現在把你按在椅子上,不讓你被地球的自轉甩出宇宙的力。
你也許還記得以前學過關于力的原理的標準解釋是粒子會產生場,而場會對其他粒子產生作用力。比如說,電荷可以產生電場,當另外一個帶電粒子放入這個電場時,它就會受到力的影響。我一直覺得這個解釋不夠好:第二個帶電粒子是怎么“知道”這里已經有一個電場呢?如果這個問題也曾經讓你困惑,那么現在你不用煩躁了。量子物理學有一個更好的解釋:每一個場都有一個媒介粒子,又叫玻色子,比如希格斯玻色子那樣的。比如說,兩個電子之間的電磁場,是通過光量子(也稱光子)來進行傳遞的。
還記得巴利老師說數學家都很懶嗎?理論物理學家也都是數學家,他們甚至懶到不愿意分別處理四種不同的力,所以過去五十年以來,物理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想要簡化這一局面。他們發自內心地覺得自然界不應該這么復雜,這四種力都應該以某種根本的方式聯系在一起。簡單地說,我們已經在這條路上走完了四分之三的路程了,我們目前得到的理論叫作標準模型。
物理學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產生了飛躍式發展。由格拉肖(S. Glashow)、溫伯格(S. Weinberg)和薩拉姆(A. Salam)組成的三人組,證實了電磁力和弱作用力其實是一種力。他們把這個統一的力叫弱電力,而為了符合數學推演,他們還提出了一些激進的想法想讓大家接受:所有基本粒子本身都沒有固有質量。沒錯,沒有質量。他們這樣解釋道,宇宙中有另一種尚未發現的場,它和所有普通場一樣,也有媒介粒子。有些基本粒子,比如光子,可以從這個場中未經允許就飛快穿過,所以它們似乎是沒有質量的。按照這個理論的說法,其他的粒子,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它們被這個場拖慢了很多,因此會帶有一些質量。這種新場引的數學推演是一個叫彼得·希格斯的英國佬發展的,所以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稱為希格斯場。很自然地,傳遞這個場的媒介粒子很快就被稱為希格斯玻色子。
20世紀70年代初期通過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強作用力也跟格拉肖、溫伯格和薩拉姆的弱電力整合在一起了,這個結合得到的理論被簡單地稱為標準模型。這個理論的許多觀點都完全超越常理,但它真的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事實上,把標準模型稱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理論也毫不為過。
檢驗任何科學理論,一種比較好的方法就是,看它可否預測沒有人想到的事物,并且得到準確度極高的答案。為了讓你知道標準模型有多厲害,你只需要知道它的定論:弱作用力跟電磁力一樣,也有媒介粒子。事實上,標準模型提出弱作用力應該有兩種媒介粒子——W粒子和Z粒子(W是弱的意思,而Z我就不知道這個名字是從何而來的了),并很精準地預測了它們的質量:W粒子有86個質子質量,Z有98個。這是60年代的事,當時的粒子加速器還只能制造相當于10個質子質量的對撞能量。十幾年以后的1981年,在歐洲核子研究理事會(CERN),一部被視為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前身的“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順便說一句,這是一個同步加速器,是一種利用圓形軌道來加速帶電粒子的機器,只不過這名字聽起來好像很學術化罷了——終于達到了W和Z的能量要求。跟預測提出的一樣,W和Z粒子真的存在,而且它們的質量也跟標準模型預測的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