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證信開始導入 說法緣起的情境線索
所有佛經,為了表明自己確實是真佛法,都會在經首注明這是佛親口所說,在何時、何地所說,有什么人見證,以取得受眾的信任。這樣的情境描述,后世稱之為證信。
每部佛經一開頭都有證信,而且內容大同小異,不過一旦把它跟正文聯系起來,短短的幾行字就有了強烈的指代意義。《金剛經》可以說是佛經里面最精深奧妙的一部,很多思想理論都超越了佛祖早期的說法。聯系全文,原本簡略空洞的證信,因為《金剛經》的深奧,恰恰成了說法緣起的關鍵。
首先,說時間。佛經里幾乎都沒有準確的時間,鳩摩羅什、玄奘等大法師們一概翻譯為“一時”,很多位研究、注解《金剛經》的大師們也只說印度人沒有時間概念,而不去考證一個究竟。但就是這個“一時”,最切合經題。在佛教的時間觀念里,所謂“剎那見終古”,一瞬間在特定的時候會放大成百萬年,而一回頭百萬年已經和瞬間一樣灰飛煙滅了。《金剛經》的正文也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表示時間是向前的、流逝的。所以,“一時”的概念是希望眾生不要執著具體的時日,直接點中了《金剛經》“不住”的主題。
其次,看地點。地點是確切的,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以下簡稱“祇園精舍”)。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光在此就講了二十五年。這是佛說法的第二處專門場所,比早期的竹林精舍更具有寺廟的功能。在這里佛法不僅戰勝了婆羅門教的挑釁,而且使得包括國王在內的很多信眾皈依。照此再去推算時間,佛和眾比丘從竹林精舍遷移到祇園精舍,并且從容出入舍衛大城乞食化緣,至少是在佛悟道說法二十年之后。在祇園精舍的二十多年里,佛法逐漸走向成熟。
再次,結合人物。此時,佛的周圍聚集了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都已經被尊為“大比丘”,那么這個僧侶團隊已經在祇園精舍有了相當程度的磨合,佛法的修行也有了大幅度的精進。所以,無論是佛、法、僧任何一寶都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只有這時候,佛才有條件講出如此深奧的《金剛經》,須菩提也才能解悟到佛的不言之教。
綜上,證信在《金剛經》上是可信的。它表明:《金剛經》是佛在說法的后期,于祇樹給孤獨園,當著一千多名大比丘,公開宣講的深奧法理。這涵蓋了時間、地點和人物等基本情境要素。
佛陀說法的遺跡尋蹤
佛一生都在恒河兩岸游歷說法,至今都留有遺跡。從鹿野苑到竹林精舍佛有了眾多的弟子和說法的固定場所,從竹林精舍到祇園精舍佛、法、僧都走向成熟。

1 鹿野苑
佛第一次說法,最初的五名比丘皈依。佛度耶舍證悟,又得到五百名比丘,并有最早的居士和信女皈依。
2 竹林精舍
王舍城竹林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專用的建筑物,內有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樓閣,七十二講堂,成為寺廟的前身。它是佛祖宣揚佛法的重要場所之一。
3 祇園精舍
西北方拘薩羅國舍衛城須達多(給孤獨)長者,購得祇陀王子庭園,為佛建“祇樹給孤獨園”,即“祇園精舍”。里面修建了七十二間講堂,三千六百間房舍,五百間閣樓,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最大的寺院。
4 迦毗羅衛國
迦毗羅衛國是釋迦牟尼佛的故鄉。后佛回鄉省親,為父說法。并且勸服如阿那律(天眼第一)、阿難(多聞第一)、提婆達多等跟隨自己出家。還收獲了有“持戒第一”之稱的理發師優波離皈依。
5 拘尸那羅
80歲,至拘尸那羅城外林中,遺誡諸弟子而涅槃。
6 靈鷲山
佛涅槃后三個月,在大迦葉主持下,眾比丘齊聚靈鷲山(王舍城旁)的七葉窟,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背誦出經藏(佛經),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背誦律藏(戒律),經眾弟子印可,將佛典經書結集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