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臉上的表情,天上的云彩
- 心理學與洞察力
- 西武
- 7989字
- 2017-11-30 15:41:14
透過表情可以窺探對方的心靈律動,把握對方的情緒變化,這是了解感情互動的根本。
笑臉未必就是高興
臉部表情在反映一個人的情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鑒別情緒的主要標志。人類的心理活動非常微妙,但這種微妙常會從表情里流露出來。人們在歡欣喜悅時會表現出高興的表情,臉頰的肌肉會松弛;人們在憤怒時會表現出扭曲夸張的表情;人們在嫉妒別人時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表情;人們在遇到悲哀的狀況時,會淚流滿面。
不過,也有些人不愿意將這些內心活動讓別人看出來,單從表面上看,就會讓人判斷失誤。從表情窺探他人的內心秘密好像簡單,實際上并不容易。
美國心理學者奧古斯特·伯伊亞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讓幾個人用表情表現憤怒、恐怖、誘惑、漠不關心、幸福、悲哀這六種感情,并用錄像機錄下來,然后,讓人們猜哪種表情表現哪種感情。結果每人平均只有兩種判斷是正確的,當表現者做出的是憤怒的表情時,看的人卻認為是悲傷的表情。
在一次洽談會上,對方看起來完全是一副滿意的表情,使人很安心地覺得交談成功了,“我明白了,你說得很有道理,這次我一定考慮考慮”。可是最后卻是以失敗而告終。在很多時候,人們縱使情緒很激動,也會偽裝得毫無表情,或者故意裝出某種相反的表情,所以如何去探測對方的表情底下所隱藏的真實情緒,對探測者的觀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表情探測對方心理時要注意以下兩方面:
1.沒表情不等于沒感情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看到有些人不管別人說了什么,做了什么,都是一副無表情的面孔。碰到這樣的人,許多人都感到十分頭痛。其實,沒表情不等于沒感情,因為內心的活動倘若不呈現在臉部的筋肉上,那就顯得很不自然,越是沒有表情的時候,越可能是感情更為沖動。
例如,有些職員不滿主管的言行,卻又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裝出一副面無表情的樣子。事實上,不管如何壓抑那股憤怒的感情,內心的不滿依然很強烈,如果仔細觀察他們的面孔,會發現他們的臉色不對勁。
人們經常把這種木然的面孔稱為“死人”似的面孔,也就是說有這種面孔的人像死人一樣面無表情,神色漠然。這種“死人”似的面孔本身就是一種不自然的表現。
此外,雖然這類人努力使自己喜怒不形于色,但倘若內心情緒強度增加的話,他們的眼睛往往就會馬上瞪得很大,鼻孔會顯出皺紋,或者臉上出現抽筋現象。所以,如果看見對方臉上忽然抽筋,那就表示在他的深層意識里,正陷入激烈的情緒沖突中。
如果碰到這種人,最好不要直接去指責他,或者當場給他難堪。當看到部下臉色蒼白、臉部抽筋時,主管最好這樣說:“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好,如果你有什么不快,不妨說出來聽聽。”以設法安撫部下正在竭力壓抑的情緒。
死板的面孔或抽筋的表情,至少可以暗示上下級關系正陷入低潮,這時最好開誠布公地交換意見,以消除誤解,改善雙方的關系。
毫無表情,有時候也可能代表好意或者是愛意。尤其是女性,倘若太露骨地表現自己的愛意,似乎為常情所不許,于是她們便常常表露出相反的表情,裝出一副對對方毫不在乎的樣子,其實這種表面上的漠不關心,骨子里卻是十分關心在意的。
2.憤怒悲哀或憎恨至極點時也會微笑
通常人們說的臉上在笑、心里在哭正是這種類型。縱然滿懷敵意,但表面上卻要談笑自若,行動也落落大方。
人們之所以要這樣做,是覺得如果將自己內心的欲望或想法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會違反社會的規則,甚至會眾叛親離,或者成為大眾指責的罪魁,他們害怕受到社會的制裁,不得已而為之。
關于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夫妻吵架。丈夫小A和妻子小B剛結婚時,感情很好,常常形影不離。可是,隨著生活的日漸平淡,彼此都熟悉了婚后的生活,再也沒什么新鮮感了,他們就常常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事吵架了。
起初小A和小B一有不滿,就互相爭吵,各不相讓,但吵過后,兩人堅持不了幾個小時又和好了。后來,隨著吵架次數的增加,這好像成了家常便飯,小A和小B誰也不愿再理睬對方,雙方到了一個冷漠的階段。
但這也不是辦法,小A和小B還要面對家人和朋友,為了不讓別人看出來,他們逐漸過渡到有別人在場的時候,彼此顯得關系還不錯、很恩愛,而一旦只有他們倆時,家里則靜悄悄的,互不打擾。漸漸地,沒人在的時候他們也開始說話了,但這并不是盡棄前嫌,只是有時候有一些不得不說的話而已。當彼此間的不可調和發展到極端時,不快樂的表情反而逐漸消失,他們的臉上反而呈現出一種微笑,態度也顯得卑屈而又親切。
怪不得一位經常辦理離婚案的法官說,當夫婦間任何一方表現出這種態度時,那就表明夫妻關系已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了。
由此可見,觀色常會產生誤差。滿天烏云不見得就會下雨,笑著的人未必就是高興。很多時候,人們把苦水往肚里咽著,臉上卻是一副甜甜的樣子。反之,臉拉沉下來的人說不定心里在笑呢。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孟子有一段用眼睛判斷一個人心術的論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從眼睛里流露出真心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眼睛是心靈之窗”。看一個人的心術,要看他的眼睛。他心術是正還是邪,通過他的眼睛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從醫學上來看,眼睛在人的感覺器官中是最敏銳的,占感覺領域的70%以上。
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很多時候會通過他的眼神表現出來,深層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視線上,視線的移動、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達不同的心理狀態。爬上窗臺就不難看清屋中的情形,讀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曉人們的內心狀況。一個人心里正在打什么主意,他的眼神會立刻忠實地告訴你。
通過眼睛看人的方法由來已久。人的個性是一成不變的,無論其修養功夫如何深遠。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的心理活動被表現得最顯著的部分,不是語言,不是動作,也不是態度,而是眼睛,言語、動作、態度都可以用假裝來掩蓋,而眼睛是無法假裝的。
曾國藩是個看人的高手。一次,李鴻章向曾國藩推薦三個人,恰好曾國藩散步去了,李鴻章示意三人在廳外等候。曾國藩散步回來,李鴻章說明來意,并請曾國藩考察那三個人。
曾國藩講:“不必了,面向廳門、站在左邊的那位是個忠厚人,辦事小心,讓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應之類的工作;中間那位是個陽奉陰違、兩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無足輕重的工作,擔不得大任;右邊那位是個將才,可獨當一面,將來作為不小,應予重用。”
李鴻章很吃驚,問曾國藩是何時考察出來的。曾國藩笑著說:“剛才我散步回來,見到那三個人,走過他們身邊時,左邊那個低頭不敢仰視,可見是位老實、小心謹慎之人,因此適合做后勤供應一類的事情。中間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過之后,就左顧右盼,可見是個陽奉陰違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邊那位,始終挺拔而立,雙目正視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將之才。”曾國藩所指的那位“大將之才”,便是淮軍勇將、后來擔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
心理學家珍·登布列在《推銷員如何了解顧客的心理》一文中說道:“假如一個顧客眼睛向下看,而臉轉向旁邊,表示你被拒絕了;如果他的嘴是放松的,沒有機械式的笑容,下顎向前,他可能會考慮你的提議;假如他注視你的眼睛幾秒鐘,嘴角帶著淺淺的笑意,笑意輕松,而且看起來很熱心,這樁買賣大概就有戲了。”
在交談時,怎樣從對方的眼神和視線里探出對方的真正意圖呢?我們看眼睛,不重大小圓長,而重眼神。
你見他眼神沉靜,便可明白他對于你著急的問題,早已胸有成竹,穩操勝券。你向他請示辦法,表示焦慮,如果他不肯明說,這是因為事關機密,不必多問,只需靜待他的發落便是。
你見他眼神散亂,便可明白他也是毫無辦法,徒然著急是無用的,向他請示,也是無用的。你得平心靜氣,另想應付辦法,不必再多問,多問只會增加他六神無主的程度,這時是你顯示本領的機會,快快自己去想辦法吧!
你見他眼神橫射,仿佛有刺,便可明白他異常冷淡,如有請求,暫且不必向他陳說,應該從速借機退出,即使多逗留一會兒也是不適當的,退而研究他對你冷淡的原因,再謀求恢復感情的途徑。
你見他眼神陰沉,應該明白這是兇狠的信號,與他交涉,須得小心。他那毒辣的手,可能正放在你的背后伺機而出。如果你不是早有準備想和他見個高低,最好從速鳴金收兵。
你見他眼神流動異于平時,便可明白他胸懷詭計,想給你點兒苦頭嘗嘗。這時應步步為營,不要輕易接近,前后左右都可能是他安排的陷阱,一失足便跌翻在他的手里。不要過分相信他的甜言蜜語,這是鉤上的餌,是毒物外的糖衣,要格外小心。
你見他眼神呆滯,唇皮泛白,便可明白他對于當前的問題惶恐萬狀,盡管口中說不要緊。他雖未絕望,也的確還在想辦法,但卻一點兒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不必再多問,應該退去考慮應付辦法,如果已有辦法,應該向他提出,并表示有幾成把握。
你見他眼神似在發火,便可明白他此刻是怒火中燒,意氣極盛,如果不打算與他決裂,應該表示可以妥協,速謀轉機。否則,再逼緊一步,勢必引起正面的劇烈沖突了。
你見他眼神恬靜,面有笑意,便可明白他對于某事非常滿意。要討他的歡喜,不妨多說幾句恭維話;要有所求,這也是個好機會,相信一定比平時更容易滿足你的希望。
你見他眼神四射,神不守舍,便可明白他對于你的話已經感到厭倦,再說下去必無效果,應該趕緊告一段落,或乘機告退,或尋找新話題,談談他所愿意聽的事。
你見他眼神凝定,便可明白他認為你的話有一聽的必要,應該照你預定的計劃,婉轉陳述,只要你的見解不差,你的辦法可行,他必然是樂于接受的。
你見他眼神下垂,連頭都向下傾了,便可明白他是心有重憂,萬分苦痛。不要向他說快樂事,那反而會加重他的苦痛,也不要向他說苦痛事,因為同病相憐越發難忍,最好說些安慰的話,并且從速告退,多說也是無趣的。
你見他眼神上揚,便可明白他是不屑聽你的話,無論你的理由如何充分,你的說法如何巧妙,還是不會有你想要的結果,不如戛然而止,退而求接近之道。
總之,眼神有散有聚,有動有靜,有流有凝,有陰沉,有呆滯,有下垂,有上揚,仔細參悟之后,必可發現人情畢露。
笑容演繹心靈風景
笑是一個人心情的體現,笑的習慣有著千差萬別,通過觀察笑的方式能識別一個人的內心和性格。
1.嘴角兩端向下,幾乎不開口地瞇笑
這類人倔強固執,有理想抱負,不易表露內心。
2.“哈哈哈”開口大笑
這樣的人不拘小節,忽冷忽熱,動作大方絕對不會拖泥帶水。女性若有是這種發笑,一般是屬于領導型的人。
3.“哧哧哧”地笑
這類人想象力豐富,創造性很強,充滿活力,很有幽默感。
4.笑得全身打晃
這樣的人心胸開闊、很直率、很真誠。
5.看到別人笑,自己就會隨之笑起來
這樣的人樂觀而又開朗,比較情緒化,富有同情心,對生活的態度很積極。
6.平時少語,笑起來夸張
這樣的人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顯得不夠熱情和親切,一旦與人真正地交往,卻是十分看重友情,并且在一定時候,能夠為朋友兩肋插刀。
7.緊張地笑
笑時慌張,忽然停止,看看別人繼續笑便也笑。這是自卑的表現,缺乏自信,笑也怕笑得不對。
8.笑時用手遮住嘴
這類人大多比較內向,而且很溫柔,不會輕易地向他人吐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包括好友。
9.笑起來斷斷續續
這類人性情大多比較冷淡和漠然。
10.輕蔑地笑
笑時鼻子向天,神情輕蔑,往往是人人都笑他不笑,或只略笑幾聲。
需要注意的是,人們通常都會通過假笑來努力隱藏感情和掩飾表情,如果我們不仔細觀察就很難讀懂。
早在一個世紀之前,科學家們就知道人類不僅有真心的笑容,還有裝假的笑容。當我們對周遭的事物并不真正感到親近的時候,我們就會用假笑來面對,而真笑則為那些我們真正在乎的人或事物保留著。事實上,幾周大的嬰兒就懂得把真心的微笑留給媽媽,而用假笑來面對其他人。久而久之,研究者們就發現人們臉上之所以會露出真心的笑容,是因為受到兩塊重要的肌肉的作用,即顴骨肌(靠近眼睛部位)和眼輪匝肌。這兩塊肌肉同時發力,使嘴角上揚,這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熱情又真誠的笑容。當我們情緒消極的時候,很難假露出真正的笑容。如果你不開心,你就不可能用顴骨肌和眼輪匝肌展開燦爛的笑顏(真笑),所以我們就會制造假笑。
當我們假笑的時候,笑肌使嘴角向兩邊拉伸。和真笑不同的是,這部分肌肉雖然能夠有效地拉伸嘴角,但卻無法使嘴角上揚。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杰夫里·考恩正在研究測量疑犯接受審問時面部肌肉變化的機器。“我們可以說出每塊肌肉動了多少次,它們停留多長時間才變化的,受試者的表現是真實的還是偽裝的。”他解釋說。
不過你不需要考恩的機器就可以發現撒謊的男友或者心虛的小姑娘,因為說謊者虛偽的微笑在幾秒鐘內就能被戳穿。“真正的微笑是均勻的,在面部的兩邊是對稱的,它來得快,但消失得慢,”考恩說,“它牽扯了從鼻子到嘴角的皺紋以及你眼睛周圍的笑紋。”“從另一方面說,偽裝的笑容來得比較慢,而且有些輕微的不均衡,當一側不是太真實時,另一側想做出積極的反應,眼部肌肉也沒有被充分調動——這就是為什么電影中‘惡人’冰冷、惡毒的笑容永遠到不了他的眼部。”
舌頭也是一種語言
舌頭的吞吐之間,其實是大有學問的。盡管舌頭是身體的一個器官,但因為它可以露在外面,因而成了身體語言的媒介:可以用來表達及發現恐懼、欲望、拒絕以及侵犯他人的信息。而這些都可追究到嬰兒被喂食的本能反應。
例如,有許多敏感、脆弱、帶點兒神經質的人,經常有“咬東西”的動作,追根溯源,這是嬰兒饑餓時緊咬母親乳頭才覺得心安這種原始本能的再現。因此,“咬東西”是“口腔安慰”(Oral comfort)里的“自我安慰”(Self comfort)。它是嬰兒時期形成的習慣性焦慮造成的。嬰兒時的吮手指,小時候的咬指甲,長大后的咬圓珠筆、咬香煙,咬的東西雖不同,但那種意識深處的焦慮不安卻是一樣的。
在舌頭的動作里,更值得討論的,是用舌頭表達“拒絕”的各種動作。
例如,當人們受到巨大的驚嚇,除了目瞪口呆、雙手平舉、掌心向外,還會經常把舌頭長長地吐出來。這些動作的符號意義以前一直令人費解。但到了現在,大家已同意,這是一種夸大的“拒絕”動作。雙手平舉,手心向外,是一種想要把可怕事物推開的動作,而舌頭被長長地吐出來,也和嬰兒用舌頭頂開他不要的食物一樣,是在表達拒絕,只是這種拒絕的程度更大了一些。
上面這種動作是自己被嚇時的身體表現,當一個人要侵犯別人時,他就會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用這種動作來侵犯別人。這就是“侵犯式的吐舌頭”,也就是所謂的“吐舌頭,扮鬼臉”。這種動作的目的在于嚇人,無禮地侮辱人,但它的根本仍是“拒絕”,還有“輕蔑”。
人們碰到某種小驚嚇、小尷尬時,就會吐舌頭。但這種吐舌頭不會太久,吐了一下就很快縮了回去。這種吐舌頭,在幼兒園兒童身上非常容易看到。這樣的吐舌頭,所表達的乃是程度最輕微的拒絕。這種動作并無侵犯性,而且多發生在兒童身上,盡管幼兒園教師會在兒童伸舌頭后加以制止,但這種動作還是存續了下來,成為一種“扮可愛”的表現,用來表達不是那么嚴重的小緊張、小驚嚇、小尷尬。
吐舌頭除了表示拒絕外,還可能表達一種心理:無論老幼、不分男女都是這樣,那就是“僥幸逃過一劫!”
學會觀察這種行為,無論是討價還價還是進行激烈競爭,對你而言都非常有用。
許多年以前,我想買一輛好車。我去經銷商處對銷售員說:“我愿意以這個價錢買下這輛車。”銷售員和我討價還價了一會兒后,使了慣用的一招說道:“好吧,讓我問問我們的經理。”于是,他去找經理,我就走出他的辦公室,隨便走走。幾分鐘后,我碰巧瞥見那個銷售員和他的經理在一扇玻璃門后交談。雖然我聽不見他們在說什么,但是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們的一舉一動。我看到那個銷售員在和他的經理說完話之后,正要走回來和我說話之前,做了一個吐舌頭的動作,雖然動作很快,但是我絕對不會看錯。
我回到那個銷售員的辦公室,等著他回來。他沒多久就回來了,對我說:“我們的經理認為我給你的價格已經是最好的價格了。”
我反問道:“你的意思是,這是你們能接受的最低價了?”
“是的。”他回答說。
“沒有再商量的余地了?”我問道。
“沒了。”他點頭說,“這是我們的最低價了。”
“既然這樣的話,謝謝你!”我說道。我從椅子上起身走出辦公室,頭也不回地往大門走去。當我走到出口處的時候,我聽到有人一邊叫我的名字,一邊喊道:“等一等!等一等!”
那個銷售員又把我哄回他的辦公室,告訴我他可以在所謂的最低價上再降低2700元,這個新的最低價比我第一次給出的價格僅僅高出100元。
這個故事的重點在于,第一,要摸清買這輛車的價格底線是多少;第二,當你看到銷售員做出吐舌頭的動作時,要知道他試圖僥幸地讓你接受所謂的最低價。
你的眉毛會跳舞
眉毛的功用是保護眼睛,但人的眉毛所傳遞的信息也是豐富多彩的。人的心情變化了,眉毛的形狀也會隨之改變。其實,眉毛的各種變化反映了不同的心態。下面我們來具體地分析:
1.眉心窄的人愛斤斤計較
眉心窄小的人度量也小,喜歡斤斤計較,小家子氣,很難與人相處和合作。這是什么道理呢?有些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皺眉頭,慢慢地眉心的肌肉就萎縮了,眉心自然窄了。相應的,眉心寬的人心也寬。
2.眉毛的濃密反映感情的厚薄
眉濃的人感情亦濃,相反,眉淺的人感情亦淺。除了眉毛濃密,還要細看他的眉毛是否濃得柔順而不雜亂,上下有層次,如果是,則這個人對朋友特別好,感情真摯長久,可以為了朋友兩肋插刀。
3.眉尾散亂的人心緒不寧
所謂財散人不安樂,用來形容這類人最適合不過了,因為眉散也代表著財散,所以會出現很多經濟問題,引致心緒不寧。如果他的眼瞼浮腫還壓著眼睛,更可能是個脾氣暴躁的自私鬼。
4.眉毛柔順有修養
眉毛柔順,且向兩邊緩緩伸展,微微彎曲,這樣的人很有修養,頭腦清晰。相反,眉毛不柔順,豎起來,而且生得疏疏落落,這樣的人缺乏修養,做事馬虎,還好高騖遠,不能腳踏實地。如果眉毛再短小點兒,那對朋友也會有所虧欠,因為他太過保護自己,事事都以利益為重,因此給人一種自私的感覺。
此外,眉毛凸垂或低懸的人,領悟力強,觀察深刻;眉平的人,重實際;眉彎曲的人,敏感、愛美;眉毛粗濃的人,雄健、果敢、逞強;眉尾朝上者,性格豪放而剛強;眉毛疏而秀、平而闊、秀而長的人,聰明;眉尾下者,性格懦弱、悲觀;螺旋眉,多智多疑,虛榮心強,易中途受挫;八字眉,這種人易陷于悲觀,而且是個感情不專的人;鬼眉,眉毛粗而闊,占有欲極強。
所以觀察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看他的眉毛是很必要的,尤其是在眉毛運動的時候:
1.深皺眉頭
皺眉分為兩種,即防護性皺眉和侵略性皺眉。防護性皺眉的目的是保護眼睛免受外來的傷害,在皺眉時還需把眼睛下面的面頰往上擠,眼睛仍是睜開的。當面臨外界攻擊或突遇強光時,眉毛通常會有這種反應。侵略性皺眉是防御時的反應,這種皺眉是擔心自己侵略性的情緒會激起對方的反擊,與自衛有關。如果一個人深皺眉頭,表示這個人內心憂慮或猶豫不決。
2.聳眉
眉毛先揚起,停留片刻,然后再下降就是聳眉。聳眉還經常伴隨著嘴角迅速而短暫地往下一撇。聳眉表示的是一種不愉快的驚奇,有時也表示無可奈何,此外,在熱烈地談話時,講到重要處時,人們也會不斷地聳眉,來強調他們所說的話。
3.眉毛打結
眉毛打結指眉毛同時上揚及相互趨近,和眉毛斜挑一樣。當人們有嚴重的煩惱和憂郁時,通常會表現出這種表情,有些慢性疼痛的患者也會如此。
4.眉毛斜挑
眉毛斜挑是兩條眉毛中的一條向下降低,另一條向上揚起,揚起的那條眉毛就像提出了一個問號,反映了眉毛斜挑者那種懷疑的心理。在成年男子臉上較多地看到這種無聲語言。
5.眉毛閃動
眉毛閃動就是眉毛先上揚,瞬間再下降,像流星劃過天際,動作敏捷。這是全世界人類通用的表示歡迎的信號,是一種友善的行為。對方眉毛閃動時,說明對方心情愉快,內心贊同或對你表示親切。眉毛閃動通常伴有揚頭和微笑,但也可能自行發生。眉毛閃動經常出現在一般對話里,作為加強語氣之用。每當說話時要強調某一個字時,眉毛就會閃動,像是在強調:“我說的這些都是對的!”
6.揚眉
一個人雙眉上揚時,表示非常欣喜或極度驚訝;單眉上揚時,表示對別人所說的話、做的事不理解、有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