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或許,下面這些篇章所包含的觀點并不夠時髦,尚不足以贏得公眾的垂青。對于某件事情,人們一向認為它并不是錯的,這個由來已久的習慣使得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對的。起初,本書中的觀點總是引發令人生畏的反對意見,為的是捍衛司空見慣的傳統。但喧囂很快會平息。時間總是比理性能讓更多的人轉變觀念。
由于長期而粗暴的權力濫用導致人們質疑權力的正當性(其他問題亦復如此,要不是受害者憤起而質詢,可能從來就沒人想到);由于英格蘭國王憑借其自身的權利,且又支持議會行使他所說的他們的權利;由于這個國家善良的人民受到了國王和議會極大的壓迫,因此,他們有著毋庸置疑的權利,對二者主張的權利提出質詢,同樣有權拒絕接受其中任何一者對他們自身權利的侵犯。
在下文中,作者有意避免涉及任何個人化的東西,因此,這本書里沒有任何對個人的恭維或責難。賢明之士不需要一本小冊子的勝利,而那些見識淺薄之輩或心懷敵意之人,應該都會改弦更張,除非轉變觀念給他們帶來太多的痛苦。
在很大程度上,美利堅的事業就是全人類的事業。這里出現了很多新的情況,而且還會繼續出現,它們不是地方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切熱愛人類的人,他們的原則都會受到影響,并因此影響到他們的情感。用火與劍讓一個國家變得一片荒蕪,對全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宣戰,并把這個國家的捍衛者趕盡殺絕,是每一個被大自然賦予了感知能力的人深感憂慮的事;筆者正是其中的一員,并不在乎黨派的責難。
又及:這個新版本的印行被推遲了,這是考慮到應當關注一下任何試圖駁斥獨立主張的企圖。鑒于至今尚未出現回應,現在可以假定沒有人回應了,為公眾準備這樣一場表演所需要的時間已經過去。
本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公眾完全沒有必要知道,應當關注的是學說本身,而不是作者其人。然而,有一點聲明或許并非多余:作者跟任何黨派無關,不受任何公共機構或個人的影響,其所受影響者,惟理性與道義而已。
托馬斯·潘恩
費城,1776年2月14日

《常識》第一版扉頁
匿名出版于1776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