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的黃土高原腹地有一個下西渠村。這里,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貧窮落后。就在這個“十里同村,隔山為鄰”,直到80年代還是靠騎毛驢進出的窮山溝里,小學教師王思明默默地耕耘了30個春秋。
土生土長的王思明既有陜北農民憨厚樸實、勤勞耿直的品質,又有回鄉青年勤奮學習、要求上進的特點。
當時,下西渠村的40多戶村民散居在幾個山梁的土窯里。那時,學校只有兩孔土窯,坐東向西,光線幽暗。村里讓...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在陜北的黃土高原腹地有一個下西渠村。這里,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貧窮落后。就在這個“十里同村,隔山為鄰”,直到80年代還是靠騎毛驢進出的窮山溝里,小學教師王思明默默地耕耘了30個春秋。
土生土長的王思明既有陜北農民憨厚樸實、勤勞耿直的品質,又有回鄉青年勤奮學習、要求上進的特點。
當時,下西渠村的40多戶村民散居在幾個山梁的土窯里。那時,學校只有兩孔土窯,坐東向西,光線幽暗。村里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