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也有感情嗎?
植物是有感情的,這是由一位名叫巴克斯特的美國專家首先發現的。
1966年2月的一天,巴克斯特為了測試水從根部到葉子的上升速度,把測謊儀的電極綁在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的葉片上。結果他驚奇地發現:測謊儀顯示出來的曲線圖與人在激動時測到的曲線圖很相似。于是,他大膽設想:植物可能有感情。
他為此做了大量的實驗,實驗結果證實了他的設想:植物在受到外界不同的刺激時,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或恐懼或歡悅或悲傷。而且,通過實驗發現,植物還能體察人和動物的各種感情。因此,巴克斯特又指出:植物能夠與其他生物進行交流。
巴克斯特的這一發現引起了植物學界的巨大震動。實驗進一步得出:植物不只有感情,而且其“精神生活”非常活躍。
“冬蟲夏草”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
冬蟲夏草又叫“蟲草”,究竟它是蟲還是草?光是看它的名字,就已經被搞糊涂了。
原來,蟲草既是蟲又是草,因為它是一種特殊的真菌類的植物,寄生在一種昆蟲上而得名的。這種蟲是鱗翅目蝙蝠蛾科中一種叫“蟲草蝙蝠蛾”的幼蟲。而這種真菌,則和青霉菌類似,同屬于真菌的子囊菌綱。
當這種菌類的子囊孢子成熟散落后,遇到棲息在土中的蟲草蝙蝠蛾的幼蟲,就會鉆到蟲的體內,萌發為菌絲體,吸收蟲體的養分。
從冬天到夏天,幼蟲內部全被菌絲吃光,只剩幼蟲的皮,里面包裹著密密實實并充滿養料的菌絲體,也就是“菌核”。到了夏天,菌核還從幼蟲頭頂長出“草”,就是“菌座”。它露于土外,細長如棒,中間肥、兩頭尖,表面還有些小球體,里面全是孢子。
由此可知,冬蟲夏草可以說是“在冬天吃了蟲,到夏天來結果”的一種菌類。
靈芝真的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嗎?
我們常在神話傳說里,看到有人用千年靈芝來治百病,靈芝甚至還可以達到長生不老、起死回生的神奇效果。究竟靈芝是什么東西?它的功效真的有這么強嗎?
據古書記載,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了靈芝。直到現在,經科學研究才知道,其實當初所發現的各種靈芝,都屬于真菌的多孔菌科靈芝屬植物,分類學上就叫“靈芝”。它們跟蘑菇一樣,本體是菌絲,繁殖就用孢子,但因為沒有葉綠素,不能自己制造養分,所以只好寄生在腐朽的有機物體上,靠吸取現成的營養度日。
靈芝含有一些營養物質,也有一些藥用成分,通常可用來緩解神經衰弱、失眠、消化不良等癥狀。
靈芝的形狀很特別,在特殊環境下,有些靈芝還會分支,并具有美麗色彩。它含有大量的角質,質地堅硬,久放不壞,所以常被人們拿來作觀賞用。不過,它可絕不是什么神奇的靈丹妙藥,而且吃了也不會使人長生不老。
人參為什么被當做補品用?
大家都知道人參是種名貴的藥材,也是滋補養生的好東西,但是要再往深了說,恐怕就所知不多了吧。
中國人用人參來治病,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因為人參確實有“補益強壯”的作用,而人參采控又非常困難,所以它就顯得格外珍貴了。
近百年來,科學家從各個方面對人參進行研究,發現適當劑量的人參可以加強人體高級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過程,并能增強心臟的舒縮作用;刺激造血器官,增加紅細胞,增強白細胞;還能增進食欲、促進代謝和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勞,可以說,人參的功效是非常全面的。
人參的成分非常復雜,它含有多種“配糖體”,多數人認為,這些是人參的主要有效成分。另外,人參還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其他還有脂肪、揮發油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因此。古人把人參當做珍寶,是十分有道理的。
為什么會“藕斷絲連”?
有個成語叫“藕斷絲連”,姑且不論它所代表的含義,單從字面上來看,就知道折斷的蓮藕,一定會在斷面間,出現許多相連的細絲。
事實上,不光是蓮藕,就連荷梗里面,也有很多細絲。究竟這些絲是怎么產生的呢?又為何會連在一起?
植物都會有運養料的組織,這些組織是由許多空心的細管組成的,不過,每種植物的組成、組合方式并不一樣。構成這些細管的細胞,有的是平面垂直排列,有的是一圈圈環繞圍著,而蓮藕卻是呈螺旋狀排列,稱為“環狀管壁”。如果我們把它放大,那么結構的形狀就和拉力器的彈簧一樣。
蓮藕折斷時,它那許多呈螺旋狀的細管并沒有斷,只是像彈簧那樣被拉長了,而成為許多絲狀物質。不過,要拉斷這些絲,可要費不少力氣呢。
如果用刀切斷蓮藕或荷梗。我們就能在切口上看到這種細絲,因細胞間的連鎖被破壞了,就跟彈簧被絞斷一樣。
香蕉有沒有種子?
我們都吃過香蕉,香甜滑潤的口感,真是好吃極了。不過,有誰看見過香蕉的種子呢?
香蕉不像蘋果、西瓜、橘子等水果,果實里面有明顯一粒粒的種子。在我們的印象中,香蕉好像生來就沒有種子,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所有的有花植物,會開花然后結子,這是一種自然的規律。而香蕉是有花植物的一種,所以它當然也會按規律來,開完花后就結子。不過,因為我們所吃的香蕉,都是經過人工長期培育、改良后的品種。這些香蕉在人工的栽培下,從原本野生的香蕉,逐漸朝向人們所希望的發展。就這樣,時間一久,它們也改變了原先結下硬種子的習性,變成今天我們所吃的香蕉。
其實,平常我們吃香蕉時,會看到果肉里有一排褐色的小點,這些就是香蕉的種子,只是后來它們沒有充分發育,最后就退化成這個樣子。
為什么很多植物的根部都長滿了“瘤子”?
很多植物的根部都長滿了奇形怪狀的“瘤子”,有人會擔心植物是不是生病了。其實,這是因為一種細菌的侵入,不用擔心,因為這些細菌不但不會損害植物,還會大大有益于植物生長和發育。
為什么會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一種叫做“氮”的元素。若是缺少了這種元素,植物就不可能健康生長。雖然大氣中氮氣的含量很多,但是植物卻不能直接應用。而這些叫“根瘤菌”的細菌能幫助植物解決這個問題,它們可以把空氣中的氮氣固定住,供植物生長發育需要。不過根瘤菌也不是義務勞動者,它們依靠豆科植物提供水分和養料而存活,所以,這兩種生物相互依存,在生物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共生”。由于有著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豆科植物里氮元素含量很高,所以很多豆科植物可以作為綠肥使用。如苜蓿、紫云英等。
為什么水果不能代替蔬菜?
蔬菜和水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礦物質,經常食用對身體很有好處。但是一般情況下,水果的口感要比蔬菜好些,而且吃起來也更方便,所以許多人選擇了水果而放棄了蔬菜。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水果不能代替蔬菜。
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水果的營養不如蔬菜。因為水果里所含有的營養物質一般都比蔬菜少,而綠葉蔬菜中維生素和鐵的含量很高,對青少年的生長發育非常重要。蔬菜中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清潔腸道。
水果所含的主要是果膠——可溶性纖維,它不容易被吸收。另外,水果的糖分多是單糖和雙糖,可以很快地融于血液,引起血糖濃度的快速增高,不利于健康;而蔬菜多是淀粉類多糖,需要人體的分解,才能慢慢吸收,不會引起人體血糖的大幅波動。不過水果的功用也很重要,多數水果中含有各種有機酸,能刺激消化液分泌;許多水果還具有美容養顏的作用。所以,多吃水果、蔬菜對身體都是很有好處的。
水里的植物是怎樣生活的?
生活在水里的植物,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懸浮在水中,有的用根或假根固定于水下某處,而身體則完全或者不完全地浸在水里,但是它們都是利用光合作用來為自己提供養料而生存的。
許多水生植物常年生活在水里,它們的葉子變成絲狀,這樣不僅增大了光照的面積,還可以讓溶在水里的二氧化碳能更好地進入到葉片中去,同時還能減少水對葉片的壓力。
水里的氧含量不足空氣的1/20,為了得到更多的氧氣,水生植物還有一個特性就是通氣道特別多。例如蓮,它的變態莖——藕中充滿了氣孔,而且荷葉的葉柄也是布滿了通氣道,而氣孔和通氣道是相通的,這樣葉柄就可以把空氣通過氣孔傳到蓮藕上了。白睡蓮是沉水植物的一種,它的習性很奇怪,一般喜歡生活在污濁的水里,因為它能溶解水中的有毒物質,吸收鉛、汞等重金屬,是一種很理想的水質改善植物。
冬天,植物的葉子都掉光了,我們呼吸的氧氣從何而來?
事實上,落葉樹木進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比較有限,即使是在冬季,樹葉全部落光了,也不會引起全球氧氣供應的失衡。
因為全球的主要光合作用發生在大面積的熱帶雨林。那里四季溫暖多雨,葉子一年到頭都是綠色的,可以常年不間斷地進行光合作用,為動物們提供足夠的氧氣。
除此之外,氧氣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那就是海洋。海洋占據著地球表面積的3/4,在那里生活著大量的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藻類釋放出來的氧氣,從海水滲入空氣中,它們提供了全球1/2的氧氣,所以,在光禿禿的冬天,我們也會有足夠的氧氣。
太陽光可以傳播到海洋表面180米以下,這叫做透光層,這里生活著數量龐大的海洋植物,為我們提供充足的氧氣。在180米以下沒有陽光,也就沒有植物。因為失去陽光,植物是不能生存的。
植物為什么會落葉?
當秋天來臨的時候,很多樹的葉子就會紛紛告別樹梢,飄然而下。這是為什么呢?
植物的葉并不能永存樹梢,而是有一定的壽命,在一定的生活期終結時,葉就會枯死脫落。樹木的落葉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每當寒冷或干旱季節到來時,全樹的葉子同時枯死脫落,僅存禿枝,如懸鈴木、桃、柳、水杉等;另一種是在春夏季,新葉發出后,老葉才逐漸枯落,如松、茶、廣玉蘭、黃楊等,這些樹落葉不是集中在一個時期,就全樹看,終年常綠,因而稱為常綠樹。
植物的落葉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葉經過一定時期的生理活動,細胞積累大量的代謝產物,特別是一些礦物質的積累,引起葉細胞功能的衰退,漸漸衰老,終至死亡。外因是由于寒冷、水分供應不足等不良環境造成葉的枯落。
樹木落葉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也是樹木對低溫、干旱等不良氣候條件的一種適應性。秋天落葉后,樹木便進入冬眠,使自己安全度過寒冷的冬季。
為什么落葉多發生在秋天呢?
仔細觀察一下最為常見的行道樹法國梧桐,你會發現,深秋時節。大多數的梧桐葉已落盡,而靠近路燈的樹上,卻總還有一些綠葉在寒風中艱難地挺立著。
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影響植物落葉的條件是光而不是溫度。實驗證明,增加光照可以延緩葉片的衰老和脫落,而且用紅光照射效果特別明顯;反過來,縮短光照時間則可以加速落葉。夏季一過,秋天來臨,日照逐漸變短,是它在提醒植株——冬天來了。
經過艱苦的努力,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能控制葉子脫落的化學物質,它就是脫落酸。它的名字清楚地表明了它的作用。脫落酸能明顯地促進落葉,這在生產上具有重要意義。在棉花的機械化收割中,碎葉片和苞片摻進棉花后嚴重影響了棉花的質量,因此在收割以前,人們先用脫落酸進行噴灑,讓葉片和苞片完全脫落,保證了棉花的質量。還有一些激素的作用卻相反,赤霉素和細胞分裂則能延緩葉片的衰老和脫落。
植物為什么會“出汗”?
在潮濕、炎熱的清晨,常常見到許多植物葉片的尖端或邊緣,垂掛著一顆顆晶瑩的水珠。如果說它是露水,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它是從植物葉片中分泌出的“汗水”,植物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吐水。
植物為什么要吐水呢?原來這是植物適應環境的一種生理現象。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總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到了夜晚,溫度降低,濕度很大,葉片上的氣孔又大都關閉,水分自然蒸騰不出去。而土壤水分充足,根部還在不停吸水,植物的“肚子”被水撐得吃不消了,就會把體內多余的水分吐掉。植物吐水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把體內過多的礦物質一起排泄出來。
那么,植物吐出的水珠與露水有什么區別呢?露水總蓋滿整張葉片表面,水滴很小;而吐出的水通常是大滴液珠,位置一般在葉尖和葉緣,只要兩者一比較,就會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