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兒童飲食宜忌(1)

1.過剩的營養影響孩子智力發育

媽媽們是否有這樣的體會:總是擔心孩子營養不夠,長不高,長不壯,總是鼓勵孩子多吃點、吃好點。每次只要孩子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有那么一點兒異樣,父母就擔心缺這缺那,然后趕快買些補品補藥。殊不知,營養不良會影響孩子生長發育,營養過剩也會降低孩子智商。專家指出,營養過剩已成為孩子,特別是城市孩子發病的新趨勢。

什么是營養過剩?營養過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肥胖,另一個是營養品補充過量。

(1)肥胖影響智力發育。

引起肥胖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除遺傳因素外,還與飲食行為密切相關。過早添加高熱量的食物、飲食過量等均可導致孩子發胖。肥胖是孩子發生各種疾病的隱患,還是孩子智力發育的障礙。專家提醒:孩子飲食不可過量,過量飲食會降低孩子的智力。

①過量飲食會降低大腦的血流量。

若一次進食過量或一刻不停地進食,會把人體里的大量血液,包括大腦的血液調節到胃腸道來。而充足的血液供應是發育前提,如果經常處于缺血狀態,必然會影響大腦的發育,從而影響智力發育。特別是飽餐之后,因為此時胃腸里血液供給明顯增多,而腦部相對處于缺血狀態,腦部需要的養料和氧氣供給相對減少。

②過量飲食會造成“肥胖腦”。

吃得過飽,尤其是進食過量高營養食品,攝入的熱量就會大大超過消耗的熱量,使熱能轉變成脂肪在體內蓄積。若腦組織的脂肪過多,就會引起“肥胖腦”。經研究證實,人的智力與大腦溝回皺褶多少有關,大腦的溝回越明顯,皺褶越多,智力水平越高。而肥胖腦使溝回緊緊靠在一起,皺褶消失,大腦皮層呈平滑狀,而且神經網絡的發育也差,所以,智力水平就會降低。

③過量飲食會導致大腦和免疫力早衰。

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進食過飽后,大腦中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會明顯增多。這些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能使脂肪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多,誘發動脈硬化。如果長期飽食的話,勢必導致腦動脈硬化,出現大腦早衰和智力減退等現象。另外,過量飲食還可使人體中免疫細胞過早發育,導致中年時期細胞免疫力迅速下降。營養過剩的孩子成年后,無論是體力、智力等方面的功能都將大大下降。

④過量飲食會抑制大腦智能區域的生理功能。

人的大腦活動方式是興奮和抑制相互誘導的。也就是說大腦某些部位興奮了,其相鄰部位的一些區域就會處于抑制狀態,興奮越加強,周圍部位的抑制就越加深,反之則相反。因此,若主管胃腸道消化的植物神經中樞因貪吃過量食物而長時間興奮,這就必然引起鄰近的語言、思維、記憶、想象等大腦智能區域的抑制。這些區域如經常處于抑制狀態,智力就會受影響。

所以,為了大腦的正常發育,肥胖的孩子要特別注意控制飲食量,調整飲食結構,嚴格限制食用肥肉、油炸食品、奶油食品和含奶油的冷飲、果仁、糖果及高糖飲料、甜點、洋快餐和膨化食品等。同時要增加運動量,堅持每天下午或晚上運動1小時左右。減少過度的睡眠時間以控制體重。

(2)營養素補充過量危害大。

①補鈣過多易患低血壓。

孩子過多補鈣易患低血壓,并使他們日后有患心臟病的危險。補鈣過量的主要癥狀是身體浮腫多汗、厭食、惡心、便秘、消化不良,如果鈣和維生素D均過量,容易引起高鈣血癥,如鈣沉積在眼角膜周邊將影響視力,沉積在心臟瓣膜上將影響心臟功能,沉積在血管壁上將加重血管硬化。

②補鋅過多易出現鋅中毒。

鋅中毒表現為食欲減退、上腹疼痛、精神不振,甚至于造成急性腎功能衰竭。鋅過多還會抑制鐵的吸收利用,導致血液和肝臟內含鐵量的減少,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缺鐵性貧血。

③碳水化合物過多引發肥胖。

孩子過多吃精制的碳水化合物,除滿足正常的代謝需要外,其余都將轉化為脂肪而存于體內,結果也會發生肥胖病和心血管疾病。

④維生素過多影響大。

每天服入大于50000單位的維生素A(相當于濃縮維生素A丸2粒,或濃縮魚肝油滴劑30滴),連續3個月可發生中毒癥狀,癥狀為食欲不振、皮膚發癢、易激動、毛發脫落、骨痛、口黏膜脫落等。每日服用2000~5000單位的維生素D(相當于淡維生素A、D滴劑10克或濃縮劑1克,即約30滴),也可能發生中毒癥狀,癥狀為胃納少、惡心嘔吐、腹瀉,甚至腎損害和血管鈣化等。

人們常認為過多水溶性維生素C可無害地從尿中排出,實際上過量會出現腎結石、腹痛、腹瀉等現象,并可使鈣磷從骨內移出。

⑤蛋白質過多可能導致高血壓。

蛋白質攝入后,經消化、代謝便產生氮,經過腎臟由小便排泄。腎臟的排氮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過多則不能負擔。孩子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善,遇氣溫過高或孩子發燒、嘔吐、腹瀉時,體內水分不足,小便少,就可出現高氮血癥,表現為嗜睡、少尿、無尿、驚厥,甚至昏迷。長期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引起高血壓。

(3)如何防止孩子營養過剩。

①調整飲食結構。

●控制孩子自己選購食品。有肥胖趨勢的孩子往往對巧克力、奶油甜食、甜飲料等高熱量的食物感興趣,而順手從超市貨架上選購這類食品。所以要控制孩子選購這類食品。

●改變食物的烹調方式,最好以煮、蒸、燉、汆等為主,不用或少用煎、炸等方法烹調。食物加工應切成小塊,避免進食大塊過量食品。

●進餐時間和地點應有規律,進食量要控制,不宜饑一頓飽一頓。

②進食要細嚼慢咽。

有肥胖趨勢的孩子大多有進食過快的習慣,要讓他們學會細嚼慢咽,這樣有利于部分食物進入人體開始消化后使血糖升高,從而向大腦發出飽食信號而停止進食。每頓飯進食時間可控制在20~30分鐘。進餐結束,應立即收碗筷或離開飯桌,避免進食多余食物。

③飯后散步有助消化。

進食后不要立即靜坐,如長時間看電視、玩游戲機等,應適當進行一些活動后再坐下來,比如散步。

致媽媽們的小tips

a.孩子每天口服維生素A不得超過2000~4000單位,維生素D不得超過400~800單位,水溶維生素C不得超過300~500毫克。

b.對于孩子,媽媽們最好不要用食物作為獎賞、安撫或懲罰的手段。這些都不利于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形成。

c.對于偏食厭食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多參與烹飪,刺激孩子食欲,但是對于肥胖的孩子則盡量不要讓孩子參與烹飪,以免食物對孩子產生誘惑力而造成多食。

d.進餐時所用餐具應小巧,可用較淺的碗和小盤子,還可采用分餐制,分盤定量以控制飲食。

2.酸堿平衡智商高

雞鴨魚肉味道好、營養好,孩子們都愛吃,但是吃得太多就會覺得無精打采、身子無力、懶洋洋的提不起精神……還有些孩子表現脾氣暴躁、多動,學習精力不集中,常感疲乏無力,且易患感冒、齲齒及牙周炎等疾病,媽媽們請注意,這些可能與體液酸堿不平衡有關。更值得關注的是,調節體液酸堿平衡對提高孩子的智商和學習成績是很有幫助的。那么,到底什么是酸堿平衡,究竟如何搭配食物才合理呢?讓我們從酸、堿性食物以及其與身體的各種聯系認識開始吧。

(1)人體體液與健康PH值。

醫學研究表明,環境的酸堿度應該在7.35~7.45,而PH值是以7.0為酸堿分界線,也就是說,我們的體液應該呈現弱堿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正常而言,酸堿的平衡可以通過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皮膚進行調整,但是實際上堿性體質者只占人群的少數。大部分人因為長期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使得體質酸性化。醫學專家提出:人體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體內酸性廢物的積累容易引發早衰和疾病。這是因為人體的體液在偏酸的情況下,細胞的作用會變弱,新陳代謝就會減慢,這時候對一些臟器的功能就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那么時間長了,疾病就會隨之而來,最常見的表現是容易疲勞、上火、便秘、感冒,嚴重的還可能導致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2)認識酸性食物、堿性食物和中性食物。

所謂食物的酸堿性,不是指食物本身的性質,而是指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后,留在體內的元素的性質。判斷食物的酸堿性,也與人們在口感上所品嘗到的味道是完全不同的。酸性食物通常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因為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最終產物之一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進入血液與水形成碳酸。堿性食物含有鈣、鈉、鉀、鎂等堿性元素的總量較高,在人體內經代謝后產生較多的堿性物質,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向變化。在體內并不產生酸或堿,或其代謝產物的酸堿達到平衡的食物,稱為中性食物。

一般而言,金屬元素鈉、鈣、鎂等在人體內其氧化物呈堿性,含這種元素較多的食物就是堿性食物,如各種蔬菜(菠菜、萵筍、蘿卜、土豆、藕、洋蔥等)、水果(西瓜、香蕉、梨、蘋果等)、豆類、牛奶和菌類食物等。

而含磷、硫、氯等非金屬元素較多的食物,在人體內氧化后,生成帶有陰離子的酸根,就屬于酸性食物。如肉類(豬肉、牛肉、雞肉、鴨肉)、禽蛋類、魚類,以及面粉、大米、花生、大麥、啤酒等。

另外,某些提煉很純的油脂、糖、淀粉等列為中性食物。

(3)酸堿平衡的孩子智商高。

英國牛津大學曾經作過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孩子的智商與大腦皮層的酸堿度有很大關系。在體液酸堿度允許的范圍內,大腦皮層的堿性越強,智商越高,反之則智商越低。科學家測試了數十名6~13歲的男孩,結果表明,大腦皮層中的體液PH值大于7.0的孩子,比小于7.0的孩子的智商高出1倍之多。

究其原因,弱堿性體質有利于機體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而孩子正處于長身體的時期,十分需要各種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充足的營養素攝入才能使體內的血液循環和免疫系統保持良好狀態,才有利于智力發育。

因此,媽媽們應合理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盡量做到葷素搭配,粗細搭配,酸堿性食物均衡攝入,特別是在節假日里,如果肉類較多,就更應該注意搭配一些新鮮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以免造成機體酸堿平衡失調而對孩子的智商造成不利影響。

(4)你的孩子酸堿平衡嗎?

體液酸堿度(PH值)小于7.35時,稱體液酸化,酸性體質。

產生酸性體質的因素主要有:營養過剩、運動較少、壓力過大和環境污染四大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營養過剩,體內攝入過多的酸性食物,無法排出體外,其酸性分解產物導致體液酸化,如蛋白質分解出尿酸,脂肪分解出乙酰乙酸,糖類分解出丙酮酸、乳酸。

①酸性體質總的癥狀。

高發各種炎癥、免疫力弱、容易感冒、經常頭痛、疲乏無力、手腳發涼、便秘、痙攣、抑郁情緒、腸胃氣脹、胃灼熱、噯氣、易激動、易興奮等。

②酸性體質的體貌特征。

粉刺、皮膚脆弱、舌苔厚、齲齒、指甲易脆裂和柔軟、胳膊肘發黑、頭發易脆裂、沒有光澤和傷口不易愈合等。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列一半以上癥狀,則表示你的孩子體內酸堿平衡失調,身體健康狀態不良。

判讀你的孩子是否為酸性體質,還可以到藥店買PH精密試紙,測試尿液的酸堿性。人體尿液中的PH值一般為5.5~6,如果早晨檢查發現PH值經常低于5.5就可能屬于酸性體質了。如果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確認,以便對癥調整。

(5)如何改善孩子酸性體質。

①合理運動。

在陽光下多做運動多出汗,可幫助排除體內多余的酸性物質,長期不運動容易導致酸性代謝物長期滯留在體內而引起體質的酸性化。

②少吃酸性食物。

要嚴格控制酸性食物的攝入,從源頭上堵住促成酸性體質的條件,并且改掉生活中的不良惡習,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才能有效遠離酸性體質達到人體酸堿平衡。

③多喝天然水。

人體70%都是由水組成的,我們可以通過長期飲用弱堿性的水來平衡人體內不斷產生的酸性廢物。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發布消費提示說,人體大多適宜喝弱堿性的水,少年兒童及嬰幼兒尤其不宜將純凈水大量、長期飲用。大自然中未遭受污染的水,如新鮮的泉水、湖水、雪水等一般都是弱堿性水。世界衛生組織多次深入長壽地區進行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長壽地區的居民均飲用天然水,這些天然水PH值均呈弱堿性,能夠中和人體內多余的酸素。

④減輕孩子沉重的心理負擔。

不僅僅是飲食,長期的壓力也有可能導致身體內分泌紊亂,促成酸性體質。由于社會競爭愈來愈加激烈,孩子們也默默地承擔了比以往更大、更沉重的心理負擔,當這種壓力得不到釋放的時候,便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從而導致體質的酸性化。

致媽媽們的小tips

a.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酸性體質跟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都有聯系。媽媽們應當在孩子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就關注其膳食酸堿平衡,并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b.多吃蔬菜、水果不能改善酸性體質。蔬菜和水果中含有鉀離子等堿性物質,但蔬菜和水果中的堿是無機堿,不穩定,易排泄,多吃蔬菜和水果只能起到短時間的維護作用,對于改善酸性體質幫助不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江市| 轮台县| 潢川县| 东丰县| 榆中县| 杭锦后旗| 内乡县| 金川县| 林芝县| 遵义市| 师宗县| 金平| 买车| 惠东县| 甘孜县| 石门县| 连城县| 横山县| 红安县| 彭山县| 曲水县| 衡山县| 扬州市| 陇西县| 凤凰县| 静乐县| 仁怀市| 新密市| 西丰县| 什邡市| 津南区| 伊宁市| 连南| 垦利县| 宝坻区| 伊川县| 措勤县| 将乐县| 桃园市| 西林县| 武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