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計第一】
1.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4.故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5.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6.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7.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始計第一】
1.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
2.因此,必須通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面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得到詳情,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對這五個方面,將領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勝利,否則就不能勝利。
4.所以,要通過對雙方各種情況的考察分析并據此加以比較,從而來預測戰爭勝負。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將領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能嚴格執行?哪一方資源更充足,裝備更精良,兵員更廣大?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更有素,更有戰斗力?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通過這些比較,我就知道了勝負。
5.將領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勝,我就留下他;將領不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敗,我就辭退他。聽從了有利于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造一種勢態,作為協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相應措施。
6.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可以裝做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可以裝做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對方強大就要防備他;對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怒而失去理智,對方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訣竅,不可先傳泄于人也。
7.在未戰之前要經過周密的分析、比較、謀劃。如果結論是我方占據的有利條件多,可以有八九成的勝利把握;或者如果結論是我方占據的有利條件少,只有六、七成的勝利把握,則只有前一種情況在實戰時才可能取勝。如果在戰前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較,或分析、比較的結論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勝利把握,那在實戰中就不可能獲勝。僅根據廟算的結果,不用實戰,勝負就顯而易見了。
【故事1】笠澤之戰
公元前478年,吳國遭受旱災,“大荒薦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人民移往東海之濱,以就蒲蠃之食。越大夫文種乘機獻伐吳之計,勾踐接受文種之計起兵伐吳,臨行簡選精兵,命一家兄弟四、五人在軍中者返回一人;命將患疾病者、老弱者、智力不足以聽命者遣返歸家。同時斬殺畏縮不前者。其號令軍中:有“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者,“身斬,妻子鬻”。并以此統一號令,使全軍皆有致死戰斗之心。
勾踐率越軍大舉攻吳,吳王夫差則率軍到笠澤江(今江蘇省蘇州市松江)抵御。吳在江北,越在江南,兩軍夾江水布陣。入夜后,勾踐抽出部分兵力組成左右兩隊,令左隊溯江而上五里,就地待命;令右隊順江而下五里,就地待命。夜半,令左右兩隊皆鳴鼓渡江,在水中央待命。吳軍獲訊越軍分兩隊渡江,遂準備夾擊吳軍,不等到天明也將軍隊分為二部,以抵御越軍。越王遂率三軍,以私卒君子6000人為中軍主力偷渡過江,不鼓不噪突襲吳中軍。吳中軍大亂,于是潰敗,越左、右隊趁勢渡江追擊。吳軍三戰三敗,退保吳都,吳國大片土地落入越國之手。
笠澤之戰過后,吳越兩國軍事實力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越國已占有絕對優勢。
【故事2】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80萬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伐魏。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他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10天內負責趕造10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回答只要3天即可,還愿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3天不可能造出10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于是他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同時派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1000多個草靶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魯肅報告周瑜,只說他不用準備的材料,絕口不提諸葛亮的計劃。兩天過去了,不見諸葛亮有一點動靜。周瑜想他肯定是完不成造箭任務了。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到船上,說是一起去取箭。隨后,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6000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太陽出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20條船上的箭,總數遠遠超過了10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故事3】馬陵之戰
戰國中期,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立時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韓國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在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調度。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于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后,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這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一場鏖戰是無可避免了。仗該怎么打,孫臏胸有成竹,指揮若定。他針對魏兵強悍善戰,素來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正確判斷魏軍一定會驕傲輕敵、急于求戰、輕兵冒進。根據這一分析,孫臏認為戰勝貌似強大的魏軍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別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敵人的輕敵心理,示形誤敵,誘其深入,爾后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擊。他的想法受到主將田忌的完全贊同,于是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后,齊軍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后來,戰爭的進程完全按照齊軍的預定計劃展開。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后撤,為了誘使魏軍進行追擊,齊軍按孫臏預先的部署,施展了“減灶”的高招。他們第一天挖了10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減少為5萬灶,第三天又減少為3萬灶,從而造成在魏軍追擊之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龐涓雖然曾與孫臏同受業于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卻要比孫臏相差一大截。接連3天追下來以后,他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來,因而武斷地認定齊軍斗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于是龐涓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孫臏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魏軍將于日落后進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盛,地勢險阻,實在是打伏擊戰的絕好處所。于是孫臏就利用這一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一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兩側,規定到夜里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他還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的騎兵果真于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齊軍預先設伏區域。龐涓見剝皮的樹干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他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后殲敵十萬余人,并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