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的股票投資:選股、估值與投資組合獲利方法
- (美)大衛·范·克納普
- 7383字
- 2019-01-03 16:06:09
第2章 股票指數
什么是指數
在股票的世界里,指數是指股票價格的平均數值。指數為判斷市場整體或其中某一板塊的“走勢”提供了基準或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參考依據。
所有市場指數的鼻祖是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通常被簡稱為道指),它由查爾斯·道于1896年創立,作為一種跟蹤紐約證券交易市場平均表現的方法。由于它較早被發明和歷史意義,它在多數投資者的心中處于一個重要的地位。對于很多人來說,道指即是市場。然而,實際上,道指僅是30支股票的集合,以用來代表整個市場,而整個市場實際有數千支股票和數百萬份額的日常交易量。
自從道指誕生以來,許多其他指數被相繼發明出來。它們涵蓋了不同的股票范圍并且以不同的計算方法得出指數數值。每個指數都有一些區別,在它對個人投資者的信息價值方面,每個指數都有它的支持者和反對者。
下面是對你最常聽到的一些指數的簡要介紹,這個介紹將會幫助你理解你所聽到的事情,比如,在一個市場會議期間某一特定指數的上漲或下跌。需要特別注意下面幾點:
· 每個指數涵蓋了哪些股票(或股票類型);
· 指數范圍有多廣——包括多少股票;
· 是如何被計算的——指數的所有者對“平均”的定義各不相同;
· 每個指數的優缺點。
最常見的指數
道瓊斯指數
· 全稱: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DJIA)
· 指數股票數量:30
· 俗稱:“藍籌股”。這個被常用的昵稱是個誤導,好像指數中的30支股票以某種形式代表了全部的藍籌股。(藍籌股是指那些市值巨大、實力雄厚、通常是較早的公司,它們被認為是經濟保障和安全的長期投資。)實際上,道指代表的是不多不少正好30支具體股票。確實其中的所有上市公司都是超大型公司,比如以通用電器、IBM、微軟、寶潔和可口可樂為代表的一些公司。但歸根到底,道指是一個有限的投資組合,只是由30支股票組成。
· 所有者:道瓊斯公司,《華爾街日報》的出版商
· 創立日期:1896年,道指是美國最古老的市場指數。
· 股票選擇方法:道指由具有長期記錄的穩定增長的大型公司股票組成。指數中的股票不經常變更,但令人有些驚訝的是它們還是有所變化的。最近的變更發生在2002年,當時用AIG、Verizon和Pfizer取代了國際紙業、AT&T和Eastman Kodak。在1999年變更了四支股票(Home Depot、Intel、Microsoft、和SBC被加入指數),并且在1997年也變更了四支股票。這意味著自從1997年以來,超過1/3的道指成份已經被變更。只有一家最初的上市公司(通用電器),自1896年以來,在道指的整個存在過程中被保留了下來。絕對規模明顯是一個入選標準。道瓊斯公司為交通和公共事業類股票保持著一個單獨的指數,因此道指中沒有代表這種類型的公司。直到幾年前,NASDAQ的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還被限制交易,但是隨著微軟和英特爾在1999年的加入,NASDAQ現在也被代表了。
· 指數計算方法:道指最初是為簡單計算而設計的,它只是原始股票價格的簡單平均值。雖然數學因子已經被引入有幾年的時間了,以用來計算股票的拆分以及新股票與所刪掉股票的置換,但道指基本上仍延用原有的算法。這個平均價格的方法,不對上市公司規模進行權衡,使得道指在指數之中顯得不太尋常:一支80美元的股票變化10%對指數產生的影響是一支20元股票變化10%對指數產生影響的四倍。因此,道指是“價格加權”。
· 重要性:道指是最有名的,也是被引用最多的指數。當人們想知道“市場今天表現如何?”,告訴他們道指的表現——“道指上漲了75點”——通常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實際上,如果你只是說,“上漲了75點”,聽到的人會知道你所指的是道指。
· 優點:最有名的指數,各地都有報道并且受到廣泛關注。由大型公司編制構成導致較高的穩定性。涵蓋各行業的合理多樣化。
· 缺點:只包含30支股票。沒有由規模進行多樣化編制(它們都是巨大型的公司)。價格加權的計算方法并不常見,而且沒有跟蹤這些公司的綜合的業績表現,像實際投資者體驗的那樣(除非投資者持有每家公司相同數量的股票)。
納斯達克指數
· 全稱: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 Composite Average)
· 指數股票數量:代表所有在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即,美國證券交易商協會的“虛擬”股票交易所)交易中的數千支股票。納斯達克交易所本質上是一個計算機網絡,它使經紀商能在彼此之間做交易。在多數的交易日中,如今納斯達克市場的成交量幾乎與紐約交易所相當。由于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局限于納斯達克市場中交易的股票,所以該指數并不代表整個股票市場,但代表了一個股票投資組合(盡管是一個非常大的投資組合)。
· 俗稱: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通常被稱為“以技術股票為主的NASDAQ”,這是因為納斯達克交易所的很多股票都與技術相關。正如道指代表但不測量全部藍籌股票一樣,NASDAQ代表但不包括所有的科技股。(比如說,Hewlett-Packard和IBM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
· 所有者:該指數是NASDAQ股票交易所日常交易的一個數學上的副產品,由NASDAQ股票市場公司進行計算。
· 成立日期:1971年
· 股票選擇方法:代表所有在NASDAQ交易的股票。NASDAQ中的公司與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中的公司相比,往往規模更小且更年輕,但是這并非總是如此。以前,當上市公司成熟時就會“畢業”去NYSE上市,但是如今這現象已經不很普遍了。像微軟和英特爾這樣巨型的公司已經一腳踢開了NYSE并且繼續在他們開始的NASDAQ市場進行交易。
· 指數計算方法:NASDAQ是一個“股本加權”指數,這意味著,指數中市值較大的股票比市值較小的股票計入更多的平均指數。(“股本”是指每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注意與簡單算術平均價格方法計算的道指相區別。NASDAQ通過一種專利方法修改絕對股本權重,用以防止那些超大型公司對那些極小型公司產生壓倒性優勢,但是那些超大型公司仍然主導著平均指數。
· 重要性:近些年來,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已經變得像道指一樣知名并且經常被引用。看起來這已經成為了常規標準,特別是在電視中,通過說明道指和NASDAQ指數當天的走勢來總結整體市場的表現。在多數人看來,道指說明藍籌股或“舊經濟”當日走勢如何,而NASDAQ指數總結出了科技股或“新經濟”的走勢情況。當然這是一個過度簡化的大體情況。
· 優點:雖然股本加權法有時被批評為歪曲和傾斜了指數——由于市值較大的股票占了更大的權重——但它還是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優秀的計算方法,因為它反映了這樣的事實,在任何投資組合中,持有最大市值的股票確實對總體回報有最大的影響。更確切地說,你擁有的投資組合是按占比加權的,意思是說,你投入資金最多的股票最有影響。NASDAQ指數的成份股遍及各行業,具有很好的多樣化,但是它與整體市場相比,還是傾向于代表與技術相關的股票。
· 缺點:限制在NASDAQ交易所交易的股票。通常比道指的波動幅度更大,通常被NASDAQ市場中的大市值股票所主導,因此將它作為“平均”股票走勢可能被誤導。
標普500指數
· 全稱:標準普爾500指數(Standard & Poor's 500 Index)
· 指數股票數量:500
俗稱:通常被簡稱為“標普指數”或“標普500指數”
· 所有者:標準普爾指數委員會,它是標準普爾公司一個子公司——而它又是麥格勞-希爾公司的一個子公司。
· 成立日期:標普500指數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3年,當時標準普爾發布了涵蓋233家上市公司的指數。如今涵蓋500支股票的指數發布于1957年。
· 股票選擇方法:與流傳的錯誤概念正相反的是,標普500指數不是由500支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組成,即使這些公司之中沒有一個小公司。而經常被稱為“非管理的”,這是一個對標普500指數的持續誤解。每一年,委員會都會變更指數中2%到10%的公司,這樣做是對重組和并購的反應,也是為了盡量保持指數一直由行業領先的公司組成。比如說,一家面臨破產的公司將會被拋棄和替換,類似地,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認為不再是市場或其行業的代表時也將會被替換。通常,被選入標普500指數的公司都認為是一種名譽和聲望,當一支新股票被加進來時,它的價格通常發生一次性的跳空,這是由于很多跟蹤標普指數的共同基金經理必須增加他們的持股。這會導致圍繞這支新增股票進行持續幾天的大量買入,這會使得價格上漲。當一支股票被從指數中剔除時,則會產生截然相反的結果。當增加或剔除一家公司時,指數委員會通常不會披露具體的原因。它的大概原則可以從標準普爾網站上獲得。指數中的公司一般是行業領導者,廣泛地被持有,各種產業的代表,具有“流動性”(易于被交易),并且基面良好的公司。當這些公司被并購、破產、基本面變得不可靠、或不再能公平地代表它們所處的行業時,它們都會被從指數中移出。在2002年,委員會清除了以國外為基礎的上市公司,這樣,現在的指數僅代表美國本土的公司。
· 指數計算方法:像多數的指數一樣(但不像道指),標普500指數是一個股本加權指數,因此,指數中最大市值的股票對指數價值有最大的影響,并且相對少數公司主導著指數的運行。
· 重要性:第三多被引用的指數。測量美國股票市場中大市值部分的表現。主要的財經電視頻道(CNBC和布隆博格)保持道指、NASDAQ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在屏幕上不間斷地進行滾動播報。標普500指數被廣泛地關注并且被用來作為美國股票市場最好的單一測量標準。盡管它的目標集中在大市值的股票,它們的市值超過了美國所有公開交易股票總市值的80%。標普500指數被認為是比道指和NASDAQ指數都要“廣泛”的指數。我們在本書中使用標普500指數作為我們的基準。
· 優點:涵蓋范圍廣,代表大約美國股票市場80%的市值,跨越美國經濟的每個重要部門。股本加權被認為是計算指數的最好方法。測量整體市場最常用的基準。
· 缺點:只反映了大市值的美國本土公司。股本加權導致指數被相當少數的股票價格運動所主導(大約40支股票占了指數市值的一半左右)。在指數股票的選擇中,涉及相當數量的主觀判斷。名單中公司的成交額使得它更像一支積極管理的投資組合(盡管市值巨大),而不像一支被動體現整體市場表現的投資組合。
羅素1000、羅素2000和羅素3000指數
· 全稱:羅素1000指數(Russell 1000 Index);羅素2000指數(Russell 2000 Index);羅素3000指數(Russell 3000 Index)
· 指數股票個數:分別為1000、2000和3000
· 所有者:Frank Russell公司,它是由美國西北互助保險公司(Northwestern Mutual)所有的一家投資服務公司
· 成立日期:1984年
· 股票挑選方法:Russell在每年的五月底將所有美國本土的股票以市場價值進行排序,排在前3000名的股票構成羅素3000指數,因此它是一個覆蓋范圍非常廣,實際上幾乎覆蓋了整個市場的指數(它大約代表了占美國可投資市值的98%)。另外的兩個指數是羅素3000指數的子集。排名前1000位的股票是1/3最大市值的股票,因此羅素1000指數是一個覆蓋廣泛的大盤股指數(由于它包括的股票個數是標普500指數的2倍,所以它比標普500指數覆蓋范圍更廣)。余下的2/3的股票構成了羅素2000指數,它被廣泛用于作為判斷中盤股和小盤股的基準。
· 指數計算方法:所有的三個指數都是由股本加權計算得出的。
· 重要性:不論出于何種原因,羅素3000指數并不像標普500指數那樣流行,作為衡量“整體市場”表現的標準,盡管它是一個覆蓋面更廣泛的衡量標準,它所含股票數量是標普500指數的6倍,跨越了所有規模和類型的公司。它涵蓋了大約占整個市場價值的98%,而標普500指數占總市值的80%。即使羅素1000指數并不被廣泛使用,但它還是一個在衡量大盤股和中盤股表現方面,比標普500指數覆蓋范圍更廣的指數。另一方面,羅素2000指數是衡量小盤股和中盤股市場表現的標準指數。羅素2000指數中的股票代表了占美國股本市場大約10%到11%的市場總值。
· 優點:每個指數的股票選擇都沒有主觀性。指數沒有出人意料的聲明,按照每年的時間表進行更新。羅素3000指數是一個衡量“整體市場”的出色方法。在衡量小盤股和中盤股市場表現中,羅素2000指數是被使用最多的方法。
· 缺點:由于缺乏主觀判斷,所有這三個指數之中都包括瀕臨破產的公司,還有一些公司已經不再是所處行業的領導者,等等。
威爾希爾5000指數
· 全稱:道瓊斯威爾希爾5000綜合指數(The Dow Jones Wilshire 5000 Composite Index)
· 指數股票個數:該指數被發明用來代表在美國正常交易的所有股票。確切的股票數量不斷變化,但5000支股票不再代表所有公開交易的公司。最近,該指數股票數量實際上已經超過了6500支,指數股票名單每月調整一次。
· 俗稱:威爾希爾5000指數。由于它試圖反映整個美國股本市場的基本表現,它同樣被認為是總體市場指數。
· 所有者:威爾希爾聯合公司,一個獨立的投資咨詢公司
· 成立日期:1974年
· 股票挑選辦法:該指數涵蓋了所有總部位于美國本土,并能輕易獲取價格數據的公開上市交易的公司。通過所謂的電子公告系統(其中多數是“幾分錢”的股票,非常小的公司的股票)交易的股票被排除在外。
· 指數計算方法:股本加權,與標普500指數相同。
· 重要性:由于它的全面性,威爾希爾5000指數被認為是衡量整個市場的最佳標準,然而出于這種目的時,實際上標普500指數被用得更多。
· 優點:對美國股本市場最全面和多樣化的衡量標準。以衡量的整體市場股票價值計算,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指數。可能是整體市場的最佳衡量標準。
· 缺點:指數成份和公司數量變更頻繁。由于股本加權,而往往被最大的公司所主導(最大的500家上市公司占比多于70%的指數市值)。不包括國外上市公司,即使它們在美國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
其他指數
前面提到的都是最常被引用的指數,但并不意味著它們是唯一的。其他一些知名的或經常見到的指數包括:
· 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The NYSE Composite Index),該指數對應著紐約證券交易所,類似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對應著納斯達克市場。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由所有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價格進行算術平均計算得出。由于某些原因,該指數從沒像道指、納斯達克指數或標普500指數那樣流行或經常被引用,雖然它具有與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同等的功能。
· 道瓊斯運輸與公共事業指數。
· 為衡量市場的不同板塊而設計的一系列標普指數,比如像標普100指數(股本非常大的公司),標普400中盤指數(股本在10億到5億美元之間的公司)、標普600小盤指數(代表僅占美國股本市場3%份額的非常小的公司)。
· 為捕捉不同市場“份額”而設計的一系列威爾希爾指數。比如,威爾希爾4500指數包括了除500家最大上市公司之外的所有公司。
· 由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運營的一系列指數。比如,包括測量全球、地區、國家和整體市場各工業細分的MSCI指數。
關于理解指數的注意事項
雖然指數是我們迅速了解市場當前和過去走勢的一個較為便利的方式,但是作為一名理性投資者,非常有必要了解它們的局限性。實際上,人們聽到的一些學術研究和結論,經常是帶有重大的缺陷和有誤導性的。
第一,每一個指數,除了威爾希爾5000指數之外,都基本是由一種挑選方式選出的一些股票,這些股票價格通過某種方法計算平均值。雖然覆蓋范圍廣泛的指數經常被提到,好像它們反映了整個股票市場的走勢,而實際上,它們都反映了它們特定部分股票的走勢。因此,即便是威爾希爾5000指數也沒有真正地代表了“整體市場”。由于它們代表了市場的不同部分,指數之間有時會向相反的方向運行。有時經常會發現,在道指上漲時,而納斯達克指數卻下跌了,這種情況時有發生。(當我寫到這里時,在昨天就發生了類似的走勢。)
第二,由于指數的計算方式,當指數中的多數股票下跌時,而指數數值反而上漲的情況并不多見。如果某天發生這種情況則被稱為指數具有“不良廣度”。試想:某天發生這樣的情況,當下跌的個股數量多于上漲的個股數量,但是指數數值卻上漲了,這個市場走勢是好還是壞?你的答案應該和我的一樣。
第三,涵蓋較長時間周期的學術研究得出的結論有時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比如,當一個研究項目尋找涵蓋100年到200年的數據時,他有可能把5到10年的業績變化當作短期變化而忽略掉。但是,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5到10年也是一段相當有意義的時間周期。因此,有時由長周期數據得出的結論,也許數學計算是正確的,但對當前指導如何投資沒有多大用處。比如,道指的圖表明顯顯示從1926年(從大崩潰和大蕭條之前)至今,道指的回報遠遠的超過了債券的回報。這的確是事實。然而,對更具體一段時期的研究表明,在那段時期最早的25年里,由股票產生的回報遠不及債券。股票只是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才趕超到前面。而這對于很多人的生活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25年。一些人從25歲增長到了50歲。可以斷定,他們中的多數人不會想在“水下”度過這25年,并且在當時,當然不能保證股票能最終趕上并超過債券。這些只有在如今回顧過去時才能看清楚。對于理論家來說,這25年僅僅是整個79年時間跨度中的一部分,而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這25年可不能被如此輕率地對待。
最后,指數都是平均值。每一個指數每年的實際表現與它的長期平均值相去甚遠。再一次以標普指數的10%~11%的長期平均年回報率為例,預測一下在最近的20年中,該指數有多少年的實際回報在3個百分點的差距之內。答案是,只有三次。在1975~2004年之間,實際的年回報率在-22%到+37%之間變化。不僅如此,在這段時間里,指數的成份本身一直被積極地改變著。它已經被更好的股票所替換——在幕后有一種不被強調的生存偏向:較差的公司被更好的替換,破產的公司被幸存下來的替換,較弱的公司被收購它們的公司替換。生存偏向往往使數據向積極的方向傾斜。
因此,對于多數的個人投資者來說,整個市場的“平均回報率”在經過25年、50年或75年的非常長的時間周期之后,都只是理論上有趣的事。它們確實支持一個一般結論,經過一定時間,股票是一種比債券“更好的”投資,并且為你跑贏通貨膨脹提供了最佳的機會。但是它們并沒有揭示任何的特定投資者或特定股票的表現。很少有個人投資者有足夠的資金或耐心能安全度過達數十年的牛市、熊市、單邊市場、市場泡沫、繁榮時期、市場調整和經濟衰退。他們都是有真實生活的真實的人。他們生命中的主要階段很快就會度過,比長達50年或75年的時間周期要短得多。請對這種研究實際上能教給你的東西持有懷疑態度。
而且這也適用于每日市場報道。如果某一天道指下跌,而納斯達克指數上漲了,那么將可能被報道為“今日股票漲跌互現”;而如果當它們都上漲時,將可能被報道為“今日市場上漲”。實際上,股票總是有漲有跌的,因為每天總有一些股票上漲,一些股票下跌。當納斯達克指數上漲時,并不意味著平均指數中的每支股票都上漲了,也不是每一支科技股都上漲了。“今日市場上漲”也許不適用于你,因為你的投資組合也有可能下跌。
當然,最密切相關的是你的股票走勢如何。顯然,每一個指數中都有一些股票表現強于其他股票。如果你找到一個持有更多領漲股和較少落后股的方法,那么你將會跑贏指數。戰勝市場是理性投資者的首要目標。在某一天,市場的平均指數可能明顯地下跌,而你自己的投資組合中的股票可能上漲。這種情況會發生,并且當它發生時,你會感覺良好,就像你鐘愛的球隊爆冷贏得了比賽一樣。這意味著你戰勝了市場。最終,對你最重要的指數是你自己的“指數”,是你所持有的投資組合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