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不良習慣該糾正

為什么他愛發脾氣——只是情緒沖動

我女兒今年9歲,原來脾氣不錯,也很聽話。可近年來,她動不動就與我頂嘴,有時比我還兇。叫她把自己的書桌、床鋪收拾一下,她卻不耐煩地說:“煩死了,真啰唆!”好好跟她說:“電視不要看得太多,功課要做好?!彼齾s回你一句:“不用你管,我知道該怎么做?!比缓螅琅f我行我素??傊?,她感覺很煩,我們也很惱,真不知道我現在該怎么辦。

情緒沖動、自控力差,嚴格地說是指因情感特別強烈,理性易失控的心理現象。不會控制情緒的孩子往往會做出一些未加考慮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又往往會產生一些不良后果,如課上會影響老師上課,課間又會與同學發生爭吵、產生沖突。盡管事后與他們分析,他們會表示后悔,但他們在事前很少考慮后果,遇事全憑一時沖動。

這種性格在孩子身上表現為因為某件小事就使自己的情緒處于激動狀態。例如當遇到一些挫折,或出現自己認為不合理的情況,或受人惡意中傷時就容易爆發,產生沖動,輕者大喊大叫、動手打人,嚴重者可能對生活悲觀失望,產生輕生的念頭。

顯而易見,沖動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消極影響,處在這種狀態下時,孩子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力與對周圍事物的理解力都會大幅度降低,容易意氣用事,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理智,往往容易做出一些不該做的事。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情緒沖動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年幼的孩子,神經系統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雖然都有發展,但興奮過程仍占優勢,導致由于一些細微小事就能引起其強烈的情感反應,所以在行為上容易引起激憤,又不能約束自己,從而發生沖動行為。

第二,因為孩子年齡小,知識貧乏且經驗不足,辨別是非的能力低,容易造成感情用事。他們的情感是不穩定的,遇到喜歡的就愉快,遇到厭惡的就不高興,不能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感。

第三,個別兒童從小嬌生慣養,心理發展不平衡,導致了任性暴躁、容易沖動的性格?;蚴且驗槌3J艿礁改复蛄R,形成暴躁性格,不能控制自己,因而會出現沖動行為。

孩子發脾氣時,往往會跟父母糾纏一段時間。很多父母為避免麻煩,就全依孩子的心意去做,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但這樣只會間接鼓勵孩子用發脾氣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此時父母一味遷就、忍讓并不可取。

面對好沖動、愛發脾氣的孩子,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呢?

(1)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如果是出于孩子年齡小致使感情有沖動性、易變性的特點,家長不必擔心,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辨別是非能力的增強,他們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會逐步改善。此時可幫助孩子提高認識,豐富知識,樹立是非觀念,使他們能夠對事物的好壞、美丑、善惡進行鑒別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培養起相應的愛憎、好惡的情感。還要教育孩子學會克制違反社會要求的個人愿望,使自己的情感服從于社會要求,并且犧牲個人利益去維護集體利益。

如果有些孩子是屬于神經興奮和抑制不平衡,興奮占優勢而產生的沖動,家長可教給孩子一些克制情緒的方法,預防沖動的發生。如提醒自己“不要感情用事”,或強迫自己“考慮一下后果”,這樣做可以使情感狀態達不到爆發的程度。應該說,沖動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一個人的自我修養,因此家長可鼓勵孩子陶冶情操,做一個講道德講文明的好孩子。

如果孩子出于好奇引起沖動辦壞了事或搞壞了東西,家長不要打罵孩子,而要耐心地引導,講清把東西損壞了是很可惜的,要求他們以后做事要細心、認真,并啟發和幫助他們對感興趣的事情進行探索。

如果孩子是因為被嬌生慣養導致的暴躁、容易沖動,家長應進行反思,變無原則的溺愛為有理智的嚴愛,在生活中做到既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又能對于一些無理的要求進行耐心說服,堅決制止,不一味遷就。此外在家庭中還要營造一種溫暖、和諧、文明的環境,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大有益處。

(2)在掌握孩子情感特點的基礎上,運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孩子的沖動行為

自然消退法:如孩子與伙伴吵架時,家長可以暫時不予理睬,讓孩子們自己去處理,因為他們有時也會主動地和好如初。

冷處理法:如有的孩子出現“人來瘋”現象,家長一時難以說服孩子,這時可采取冷處理,不理他,等客人走后,再對他實施適合的教育。

轉移注意力法:如兩個孩子因爭一個玩具而哭時,家長可用另一種游戲轉移其注意力,他們立即會破涕為笑。

(3)盡量做到使孩子在合理范圍內有充分表達情緒的權利

孩子能夠充分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孩子心理發育基本健康的標志。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情緒、表達方式難免會有偏頗,有時會發生對自己和他人都不利的情緒過激現象,例如孩子因發脾氣與別的孩子爭吵打架,可能傷著自己和對方;沖著長輩和老師發脾氣則是不禮貌的行為;或者脾氣上來碰頭捶胸、摔砸物品等都是不合情理的。遇到這些情況時,父母不應視而不見,而要采取一致意見進行嚴厲制止,讓孩子知道發泄情緒也應有一定的界限,自己發泄情緒不應損害別人的利益和損壞物品。盡量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告訴他遇到問題時要講道理,說原因,而不要動不動就鬧情緒、發脾氣。

(4)家長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情緒易沖動,經常給別人或自己造成麻煩,他們常常打架、爭吵、自以為是。大人們往往認為這是孩子不成熟或道德發展不良的表現,而事實上,沖動除了個人因素外,還與家庭生活環境、文化因素的影響有關。所以要改善孩子的行為,家長應當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父母對孩子比較粗暴,動不動就訓斥孩子,孩子對各種事情沒有任何解釋和發言權,這樣會使孩子減少或缺乏學習用語言正確表達情感的機會,也就有可能最終學會粗暴待人等不良習慣,這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消極影響,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事業。

家長對孩子的管教要一致,在愛中還要有要求,使孩子懂得為所欲為的做法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同時家長要有修養,要善于調控自己的舉止行為,遇事時不要太沖動,要好好商量,堅持正面教育,改變那種動輒打罵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你的行為中學會如何待人處事,要時刻掌握用冷靜理智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另外,一定要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經常與小伙伴交往,學會用冷靜、謙虛的態度去對待發生在身邊的一切矛盾。長此以往,就會形成理智而冷靜的人格特征。

總之,隨著神經系統的發展和心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成人的正確教育,孩子自制力逐步發展,他們的沖動行為是會相對減少的。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顆釘子。

第一天,男孩釘了37顆釘子。后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終于有一天,他一顆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爸爸說:“從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顆釘子。”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后,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像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個傷口,好像這些釘子洞一樣,永遠都無法平復?!?

一個聰明的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多小朋友遇到問題時,只會一味地急躁,不會停下來思考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甚至還責怪老師或者爸爸、媽媽,其實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培根曾經說過:“容易激怒是一種卑賤的行為,受它擺布的人往往是生活的弱者?!蹦敲丛撊绾谓毯⒆涌刂谱约旱那榫w呢?

(1)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受到無法避免的痛苦打擊或者挫折時,長期沉浸在痛苦之中,既于事無補,不能解決問題,又影響自己的學習,損害健康。所以父母應該教導孩子盡快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那些有意義的事情上去,轉移到最能使孩子感到自信、愉快和充實的活動上去。

(2)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對事情作出新的解釋,以跳出原有的框子,使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脫,把精力全部集中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上。

(3)“化悲痛為力量”

把負面情緒引到積極的、有益的方向,使之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和價值。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一種良好平靜的自我心態,就是主宰自我的一個基礎。培養孩子自我克制的能力,培養理性地思考和判斷能力,是他們今后能夠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一個人想光榮地、和平地度過他的一生,他絕對有必要學會自我克制。

為什么他愛說謊——有時也會軟弱

我的女兒今年4歲。有一次我送她去幼兒園的時候,她肚子疼,到了幼兒園,我就對老師講,室外活動暫時不讓她參加了。不料,過了幾天,我去接她時,老師對我說:“你家孩子會自己‘請假’了?!痹瓉硭约焊蠋熣f肚子又疼了,不想參加室外活動了。事實上,她那一天好好的。我一聽十分生氣,這么小就學會說謊騙人,那還得了!聽說三四歲的孩子特別喜歡說瞎話。我很擔心,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愛說謊的壞習慣,那可如何是好?

為什么孩子要說謊?其實,在每一個謊言的背后都有一個真實的心理動因。孩子說謊有時是出于美好的愿望,有時是一些不良情緒在作怪,有時是出于逃避和耍賴,有時是一種心理補償。我們只有了解孩子說謊背后的真實情況,才能對他的說謊進行良好的教育。

孩子的說謊可分為無意說謊和有意說謊兩類:

無意說謊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年幼的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想象與現實之間的界限,企圖用言語描述某種幻想的東西。孩子會把他自己想象的東西當做事實加以描繪,說出自己對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的一種想象,形成無特殊目的的謊言。如“我看見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飛”,“我爸爸有一把手槍”。這種謊言說出了孩子希望或畏懼的事實。這時候,審慎的家長就會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動機,而不是簡單責備孩子說假話。從謊言中了解到的情況可以用于幫助孩子分清現實和希望。這種“謊言”,實質上是孩子想象的反映。有時,孩子的軟弱和退縮,導致他們一時沖動,編造了謊言。這種謊言屬于防御性的。

有意說謊通常帶有明顯的欺騙目的。有時,孩子說謊是他們推理的產物,例如,當他們知道一旦講出事實真相將要受到懲罰時,就可能用謊言來掩蓋事實。或者,當孩子意識到不隱瞞事實將得不到社會承認或家長表揚時,也可能采用說謊的手法。有意說謊容易變成一種習慣行為。

對于孩子的無意說謊,家長不必過于追究,因為隨著孩子認識能力的提高,這種現象會慢慢消失。而對于有意說謊,則要嚴肅對待。

其實,孩子并非生來就會撒謊,他們的天性是純真和直率的,他們不會隱瞞自己的意圖,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他們是誠實的人。孩子之所以撒謊,除其他心理因素外,家長的某些教育方式和行為是導致孩子撒謊的直接原因。

(1)孩子愛說謊是家長“教”出來的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形并不少見:不愿借東西給鄰居,就教孩子對人說“東西借給別人了”或“東西弄丟了”;不想去參加家長會,就讓孩子對老師說“我媽媽出差了”;不想接的電話,就讓孩子回答說“我爸爸不在家”;想讓孩子為自己保密便要求孩子說“這事別讓你爸爸知道,不然不給你買玩具”;為了讓孩子服很苦的藥,就會哄孩子說“不苦、不苦”;為了讓孩了打針,也會哄孩子說“不痛,不痛”……

其實,沒有哪一個家長有意要教孩子說謊,只是由于孩子,尤其是低年齡的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差,并且特別喜歡模仿大人的言語和行動,因此孩子在與成人一起生活、交往的耳濡目染中,如果經常遇到類似的事情,他便會分不清真話與假話的界限,并在其幼小純潔的心靈中播下了撒謊的種子。

(2)孩子愛說謊是家長“逼”出來的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說謊有時是因為講了真話而受到了懲罰,所以就不敢再說真話。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并且習慣用嚴厲的懲罰來管教孩子,孩子為了逃避懲罰,就只好用說謊來擋駕。

小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有些做父母的便要罵孩子或打孩子,這造成了孩子的過度恐懼心理,為了避免遭受家長的打罵,在第二次、第三次做錯事時,孩子會選擇用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錯,用謊言來保護自己。孩子第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回到家父母就責罵甚至痛打孩子一頓,于是當孩子再次沒有考好時,他會想如果說真話肯定又要受皮肉之苦,還不如撒謊或許能騙得過去,這時他自然會選擇“謊報軍情”或者“報喜不報憂”。有時孩子其實并不想說謊,但是由于某種原因,孩子又不好說出事實的真相,而這時有的家長卻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非要逼孩子交代,非要逼孩子說出個一二三不可,孩子無奈便只好選擇說謊來應對。

(3)孩子愛說謊是家長“慣”出來的

有些家長“愛子如命”,對孩子過于溺愛、嬌慣,處處都維護著孩子,對孩子的錯誤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采取包庇、袒護的態度。學校里組織勞動,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干活又累又臟,就親自找老師給孩子請假,說孩子感冒了或是有其他事;孩子作業沒做,有的父母就親自打電話告訴老師說作業忘帶了,甚至還把責任推到自己的身上;孩子與別人打架或鬧矛盾,有的父母明知是自己孩子不對,卻硬說是對方不對。殊不知,父母的這些行為極易導致孩子說謊。孩子最善于觀察父母的言行和態度,他們會從父母的包庇和袒護中找到撒謊的根據,以后只要有對他不利的事情,他都會選擇使用謊言。

(4)孩子愛說謊是家長“騙”出來的

父母對孩子言而無信,也會造成孩子說謊。例如:孩子哭鬧著不愿去幼兒園,有的父母總愛說:“今天就去一次,明天就不去了”,可事實是,孩子第二天仍然必須去;孩子不肯好好吃飯,要邊走邊喂,于是大人就說:“再這樣就叫討飯的人把你帶走”,可事實是,孩子仍然繼續生活在父母身邊;孩子要去游樂園,父母頭天晚上答應了,可到了第二天,爸爸有應酬,媽媽有牌局,搞得孩子空歡喜一場。

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尚不完善,在認知上經常出現偏差,在他們的眼里,父母說的和做的總是對的,他們分不清其中的是是非非,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空許諾、言而無信,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欺騙父母或別人。

(5)孩子愛說謊是家長“夸”出來的

孩子非常注重成人的表揚、贊許與愛撫,孩子做事時想把事情做好是一方面,但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想讓父母、老師高興,從而得到更多的贊賞。如果家長經常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時候,盲目而隨意地夸獎孩子,也會養成孩子愛說謊的習慣。

總而言之,父母的態度和言行不應該引起孩子用謊言為自己辯護的心理動機,也不應該有意給孩子提供說謊的機會。發現孩子說謊,家長的反應不應該是斥責和懲罰,而是就現有的事實向孩子講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沒有必要對大人說謊。

孩子說謊是個很普遍的現象。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為了逃避批評與懲罰。家長應該首先仔細調查,一定要先搞清楚孩子究竟是不是真的在說謊,說謊的原因是什么,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道德品質問題,這一點很重要。

證實了孩子的說謊行為后,父母不要急于發火,而應嚴肅認真地與孩子交談,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如果孩子是出自好奇、頑皮、不當心而無意做了錯事,切忌粗暴的體罰,應該耐心引導教育。但是,孩子的有些錯誤則的確是應該受懲罰的,如孩子有損人利己的行為,比如媽媽發現兒子騙錢買玩具的情況,家長就應該給予嚴厲的批評或適當的懲罰,并及時和學校的老師聯系對孩子加強監督。

家長要在家庭中形成寬容的氛圍,不要過于苛求和責難孩子,更不能用體罰來對待孩子的過錯,不要讓孩子形成恐懼感,這是防止孩子說謊的重要條件。對于孩子的有意說謊,父母要進行認真的調查和分析,用事實真相來點穿謊言,讓孩子懂得說謊是要受批評的,從一開始就堵住孩子說謊的企圖。此外,要著重從正面教育孩子從小做老實人,講老實話,辦老實事,讓他們懂得不說謊的人才能心里平靜,精神愉快。

(1)幫助孩子認識到不說真話的壞處

說謊是一種不良行為,大家都不喜歡。孩子為了得到某種食品、玩具而有意說謊,家長不要認為孩子稚氣可掬而一笑了之,更不能認為這是孩子的“聰明”而四處炫耀,這會助長孩子的說謊習慣。如果孩子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而說謊,要向他強調:“做錯了事是可以原諒的,但說謊是不允許的?!碑敽⒆诱f了謊能及時承認,或者減少說謊次數,父母應及時表揚和鼓勵,培養孩子改正缺點的自信心。

(2)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單獨與孩子談,不要立即當眾指責或教訓孩子

要仔細了解孩子說謊的潛在原因,比較小的孩子由于判斷不準,往往把心里想的當做事實說出來,家長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內心需求,而不是簡單責備孩子說假話,并且耐心教導孩子區分現實與幻想;如果撒謊是為了避開痛苦的經驗或回憶則應該真誠關懷他,指導他直面問題,敢于承擔責任。

(3)要防微杜漸

當孩子第一次說謊時,家長一定要認真對待,讓孩子從一開始就認識到說謊的嚴重性。寓言故事“狼來了”,就很能啟發孩子。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等小孩喜歡的形式,啟發孩子認識到說謊是錯誤的,以及說謊導致的不良后果。

(4)避免給孩子貼“標簽”

不要給孩子貼上“謊話專家”、“吹牛大王”等標簽。盡管有時候成人喜歡用通過給孩子歸類的方式來譴責孩子,但它造成的后果則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孩子今后可能會更加“努力”地說謊。

(5)要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當家長發現孩子說謊時,可能感到生氣、惱怒和害怕。但不要忘記,這也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而不能只將它作為一次性事件處理了事。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討論道德問題,讓孩子明白誠實的重要性。你可以明確告訴孩子你希望看到的是事實,父母、老師和同學都希望能一直信任他;幫助和啟發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所作所為,以及哪些地方夸大或歪曲了事實真相。當孩子講述真實情況時,要對他們坦誠的態度予以贊同和肯定。引導他們自己認識到說謊是可恥的。告誡孩子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礎就是誠實。對孩子的初次說謊不能掉以輕心,盡量防止暴怒和對他們輕易地加以否定,同時要抓住這個剛剛說謊的苗頭,使之不再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感到自己不是被討論的對象時,他們會更加愿意接受討論,也更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家長可以通過一些寓言的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跡來和他一起討論。

(6)和孩子一起討論處理說謊問題的方式和方法,讓孩子不再有說謊行為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處理說謊問題的方式和方法,這比僅僅讓孩子說聲“對不起”更有意義,它可以讓孩子明白:不是別人要懲罰他,而是他自己必須對自己的謊言負責。如果孩子想不出什么好辦法,家長可以提供幾種方案,讓孩子選擇。心理學研究表明,羞愧感和內疚感遠比身體的疼痛感更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和內疚是塑造孩子道德行為的有效途徑。父母可以要求孩子采取讓自己可能尷尬的措施來彌補自己的謊話,例如要求孩子當眾承認自己的錯誤并道歉。要記住,你的職責是教育,而不是懲罰。

(7)關注孩子的需要

補償性說謊源于沒有得到滿足的需要。家長應該與孩子結成同盟,和孩子一起來關注、滿足合理的需要。

(8)示范誠實,家長要起榜樣作用

有時候,孩子身上的缺點可能正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的、自身存在的問題。比如,如果孩子發現自己的爸爸媽媽也常常以說謊來“爭面子”,孩子可能會學習這種處理方式。再比如,大人粗暴地管教孩子,使孩子以說謊保護自己,大人平時哄騙孩子,“你自己乖乖地玩,一會兒媽媽給你買好吃的?!笨墒潞笳f話不算數。時間長了,孩子習以為常,也就容易跟大人學,說話信口開河,不負責任,不考慮后果。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表率作用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克服孩子身上的毛病,父母首先要檢查自己的行為方式。要言傳身教地教育孩子,認識到任何形式的不誠實都是不道德的。讓孩子深深記住,說謊是不光彩的事。只要家長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孩子,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是可以幫助孩子改掉說謊的毛病的。

(9)正確運用獎懲手段

讓孩子認識到謊言總會被識破,說謊只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而誠實是美德,是高尚的品質,同時誠實也會減輕對過失的懲罰程度。

如果孩子還是一再地說謊,建議最好是尋求心理咨詢專家的幫助,及時地幫助孩子改掉不恰當的說謊行為,而學會正確的應對方式,促進其健康地發展。

從前有個國王,因為沒有兒子,他便向全國宣布,他要選擇一個誠實的孩子作為他的義子,將來好繼承他的王位。但是該怎么選呢?國王想啊想啊,最后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他召集所有的孩子,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花種發給他們,并且告訴他們說:“你們誰用這些花種種出最美麗的花,誰就可以繼承我的王位。”

孩子們把花種拿回了家,開始精心地種植,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到了國王規定的日期,孩子們端來了一盆盆鮮花。這些鮮花姹紫嫣紅,爭奇奪艷。一盆賽一盆的鮮艷、美麗。國王看得眼睛都花了。在這么多孩子中,只有一個孩子捧著一個無花的空花盆沮喪地站在隊伍的最后。國王走到他跟前問道:“所有的人都用種子種出了美麗的花,你的花盆里怎么沒有花?。俊薄拔乙膊恢?,不管我怎么培育,我的種子就是不發芽,我已經很用心地培育它了。”孩子低著頭十分慚愧地說。

“哈哈,你就是我要選的人!”國王開心地說道,“你是最誠實的孩子,我給你們的花種是煮過的,怎么會發芽呢?王位的繼承人一定是最誠實的孩子。所以,我決定讓你來繼承我的王位?!?

原來,國王是想要找誠實的人做他的繼承人,其他的孩子看種子一直不發芽,可為了種出最美的花,把花種都換了,他們都是不誠實的。

家長常常告訴孩子要誠實,不要撒謊,但他們自己真正做到了嗎?亞里士多德認為,心靈的高尚之處在于能公開說出自己的想法,能十分坦誠地評論各種事情,能為了真理不顧別人的贊成或反對。那些沒完沒了地說謊和弄虛作假的人,他們唯一能獲得的結果,就是即使講了實話,大家也不會再相信他們了。

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不說謊話,誠實待人的好品格,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那么,如何做才算是一個誠實的人呢?

首先就是要多讀一些故事、寓言,從中理解誠實做人的道理,通過讀書,可以使孩子明白什么是誠實,什么是虛假和欺騙,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

當明白了誠實的道理后,就要嚴格要求自己,誠實待人,誠實做事,樹立自己誠實的形象。例如,可以給自己設定一些要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拿,借人家的東西要及時歸還,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做到等等。

為什么他愛說臟話——模仿與自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背隹诔伞芭K”的孩子雖為數不多,但影響不好。對這樣的孩子,應采取暫時的冷漠,不理睬他,不高興的臉色,嚴厲的語調等來對待,這些都會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抑制、減少他的不良行為,從而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不良行為一旦成了習慣,克服它是要有一定的過程的,在幫助孩子糾正罵人的壞習慣時,也可以鼓勵孩子通過努力改掉壞毛病。例如,可把“不罵人”列入“一天行為要求”中,如果孩子做到了,就一定要表揚,堅持下去,定會有成效。

程媽媽說:“我兒子8歲了,上小學二年級,可能是我平時太忙,和孩子溝通比較少,前一段時間我突然發現兒子愛說臟話,我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當時他答應不再說,可堅持了沒幾天,又依然如故。現在,我對此真是很頭疼,不知道該怎么教育好?!?

對此專家給的建議是:

(1)創設一個文明的語言環境

如果家長說話粗俗,滿口臟字,這就很容易使孩子去模仿。因此,家長應該提高自身的修養,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

此外,家長還應該有目的地篩選影視作品,讓孩子結交語言文明的小伙伴,盡可能杜絕孩子學臟話的渠道。

(2)避免強化孩子說臟話

在孩子剛剛說粗話臟話的時候,往往只是一味地模仿,根本弄不清楚這些話的含義。這時,如果家長覺得有趣或是表現出過度緊張或氣憤的樣子,孩子可能會誤以為臟話是一種很有趣或是很特別的話語,從而重復地練習與模仿。

此刻,家長應該做的,就是盡量保持平靜,讓孩子覺得粗話臟話跟其他平常的話語沒什么差別。一旦孩子覺得這樣的話語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不會再去故意模仿這些詞匯了。

(3)用恰當的話語表達內心感受

家長想要引導孩子用文明的話語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先要教會孩子使用適當的語言,比如,“請你走開”、“你不講道理,我很不高興”等。這樣,孩子在處理矛盾時就會掌握更多的文明用語。

(4)不要過分關注

當寶寶無意識表達出來時,家長們不要太在意,這很關鍵。否則寶寶由于你的過度反應,反而會覺得很好玩,便會不斷地重復。

(5)不要“善意”的重復寶寶剛說過的臟話,更不要鼓勵寶寶再講一次

這樣做的后果估計是你也不愿意看到的。寶寶在剛學會一句話時,便會很興奮地向你表達,如果這時你對寶寶說,“再說一次”、“寶寶長本事了,都學會罵人了”等等,他對于運用這樣的話會更起勁。

(6)適當并及時地教育寶寶禮貌用語,同時告訴寶寶為什么不能說臟話

每個小孩子都像是一張白紙,家長適當的正確的教導,無疑會帶給寶寶一個好的人生開端。

(7)懲罰明知故犯的行為

當孩子總是故意在說一些粗話臟話,并且在家長多次解釋和勸告都無濟于事的情況下,父母應該立即采用一些措施來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例如合理地剝奪孩子看動畫片或去游樂園玩的權利等,使孩子深刻地認識到說臟話會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后果,從而達到改正的目的。

還有一位多年教育經驗的老師說過:她有一個學生叫小衛,年齡只有4歲,有一次上課他和小朋友搶玩具,因為沒有搶到玩具而大罵對方說,“快點兒給我滾過來,要不老子扁你,小心你全家。”手叉腰一副黑社會老大的樣子,這時在旁的家長們都笑了,因為他這個動作和語言“配合”太完美了,這時小衛看見大家都笑了,他就更來勁了,聲音更大了。以后每當他不如意時他總要罵人,他父母也拿他沒辦法。

可能有些家長要是聽到自己的孩子說臟話立即會皺著眉頭說,“你這孩子怎么這樣說話,真沒禮貌,真不懂事,誰教你的啊?下次不可以了,要再這樣就怎么怎么招。”其實我認為當孩子出現說臟話時,家長應該裝著沒聽見也沒反應,孩子說了幾句看看沒什么動靜他就不會再說了。事情過后再和他好好的講話,告訴他有些話是會傷害到自己的好形象。這樣孩子就會漸漸淡忘這些詞。孩子說臟話其實就是聽過別人說了,然后自己也試一試,結果發現父母的強烈反應,有笑的也有罵的。就像其他的壞習慣一樣,他們會不斷地嘗試,為的就是讓父母再作出同樣的反應。小衛就是這樣的孩子。

愛說臟話的孩子一般年齡都在3~6歲,為什么會集中在這個年齡段,從兒童語言習得發展方面來看,這個時段的孩子都還處在學習語言的過程當中,所以他們對外界充滿好奇心,任何事情都喜歡模仿。當他周圍出現罵人的臟話,他會很快記住并在短時間儲存在大腦記憶里,一旦臟話又在耳邊響起時,他會毫不猶豫地跟著說并且很快就會運用。所以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盡量給孩子創造和諧的生活環境。

再來說孩子為什么會說臟話。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想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另外是生氣憤怒,還有就是有意識到罵人。孩子本身就不懂是非觀念,我們做父母應該如何教孩子呢?

首先,父母適當的說出不雅的話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生活在現實當中,現代科技又如此之發達,要做到充耳不聞還是比較困難的!但如果孩子經常說臟話則另當別論了。

另外要教會孩子如何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教會孩子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關鍵是讓孩子明白傷害他人是不文明的行為。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講故事,用生活中所見所聞告知孩子說臟話是多么沒有教養啊,慢慢地訓練孩子的情操。

還有,家長的自律就不用說了,因為這是至關重要。無論是教孩子發泄憤怒還是有意罵人也好,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有一個家長曾經說,孩子的一言一行就是父母的鏡子。

為了培養一個文明、有教養的孩子,我們還需要再盡一份力,再盡一份心!

不同年齡段出現不同壞習慣——見招拆招

如果用幾句話表達家庭教育的全部精華,那就是要使我們的孩子成為堅定的人,能嚴格要求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

青青4歲半,今年剛上中班,暑期回了老家。從老家回來后,媽媽總感覺青青學了許多壞習慣。晚餐前,青青一直在吃肉松,媽媽擔心她吃了肉松,吃不下飯,就多說了青青幾句。沒想到青青居然對媽媽說“呸”,媽媽很吃驚。青青向媽媽說,“我最喜歡打扮了,我要小孩的唇膏和指甲油?!眿寢屌u了青青,青青再次說:“我要打你!”這次,媽媽感到了震驚,這是原來絕對不會出現的。

飛飛今年6歲,長得虎頭虎腦,身體反應敏捷,小家伙天生擁有一套嫻熟的運動技巧。與其他小男孩一樣,他聰明又好勝,可就是有一點不好,與人論理,稍不留神就用小拳頭對付,為此,老師和家人很傷腦筋。

有一天,小朋友正在玩自己帶來的玩具,不多會兒,就聽見嘶叫聲,只見兩位小朋友已扭在了一起,誰也不相讓。飛飛一只手抓住對方的前胸使勁地推搡著。原來,兩人為爭辯玩具汽車的顏色是紅色還是綠色各不相讓,你一句,我一句,幾個回合下來,飛飛按捺不住使出了“看家本領”。

老師批評他,只見他鐵青著臉,像是一只遭到圍攻的小老鼠急急聲辨:“我說這是紅色的嘛,可他要說綠色的!”老師想了想,走上前去,蹲在他跟前,沉住氣說:“我知道你的小手伸出來一定是想摸摸自己的小耳朵,不小心打著了人,這樣吧,以后要跟人惱了,小手伸出來就摸摸自己的耳朵,摸摸自己的脖子,好嗎?”“好!”飛飛歉意中略帶一絲狡黠。老師輕輕地吁了一口氣。

為徹底改掉他的壞習慣,在隨后的一連幾天中,老師有意讓他與小伙伴一塊兒玩,注意著他與人發生爭執的那一刻。一見他的手伸出來,就暗示他摸摸自己的小耳朵,聰明的小家伙心領神會。功夫不負有心人,飛飛動手打人的壞習慣通過“摸摸小耳朵”的過渡終于得以制止。

孩子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壞習慣,很令做父母的頭疼。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個家長都有操不完的心,從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養等多個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從晚上的刷牙,到上車系安全帶,到不愛吃的食物,總之是千奇百怪。家長要對這些行為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的指導,因為不良行為一旦變成“壞習慣”,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羈絆。

許多父母幾乎都用同樣的方法教自己的孩子改正一些不良的習慣。通常,父母先是以一種怪表情(厭惡或不屑)表示孩子又在做不該做的事;然后出言制止他、教訓他。有的父母會說帶一點羞辱的話:“你是想讓自己看起來很蠢嗎?”甚至拍掉他的手或打他一個耳光。然而,孩子依然出現這些不良的習慣,這種方法有效嗎?

雖然孩子有時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如此做,但是他們的行為一定有其目的,因為他們如此做可能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也會對這些行為表示關切,做出不當的反應。所以,父母這種態度和反應不但對改變不良習慣毫無幫助,反而是增強或鼓勵了這種不良習慣的重復出現。

其實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都喜歡在表揚和鼓勵下做些事情,即使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父母最好讓孩子感覺你和他是一伙兒的,這樣對你所說和所做的才不會有太多的抵觸,也更容易糾正不良行為。

(1)多給予正面引導

鼓勵永遠比批評有效,哪怕孩子只有一點點的進步,也不要吝嗇你的表揚。每天都給孩子一到兩次正面積極的回應,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給予表揚,用肯定的態度去愛護和關心,一個鼓勵的眼神或一句贊許的話語都要勝過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責或過分的物質獎勵。因為孩子是愛表現的,只需輕輕一夸,孩子就會高興,精神上都得到滿足。

(2)善于抓住時機

引導和教育孩子擺脫壞習慣要適時。因為很多小孩子的壞習慣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一般情況下,家長可以在孩子壞習慣出現后立即進行糾正。例如,發現孩子不洗手就吃東西時,要及時給孩子講明“病從口入”的道理,并督促他洗手。當孩子再吃東西時或許就會想起了上一次媽媽(爸爸)的教訓。對于孩子的進步,你也要及時地表揚他。

(3)循序漸進

家長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的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因此糾正孩子現有的壞習慣,家長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實際,也要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短期內把壞習慣完全糾正過來。家長要多一些寬容心,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在一些情況下,以前的壞習慣可能又會在孩子身上反復出現,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家長不必操之過急。

(4)放棄“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的壞習慣始終“屢教不改”時,千萬不要認為是孩子在故意違抗你,也許孩子自己還沒意識到又犯錯了。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和喜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當你發現孩子又在咬自己的指甲了,你可以讓她幫你打掃房間,這樣孩子會忘掉自己剛才的行動。這樣避免因為對錯誤行為的關注而引起的孩子的“屢教不改”。

(5)確立家庭規則

想清楚可以容忍以及決不能容忍孩子什么樣的行為。明確你對孩子的目標和要求,訂立家庭生活中的規則,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家庭規則的確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訴孩子。也可以將其寫下來并在家庭中公布。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打開電視,應讓他及時關閉電視機,并且大聲清楚地再陳述一遍規則,這樣做有助于讓孩子銘記在心。

不要以為孩子一定能從父母的行為、好惡中明白所有的規定和限制。事實上,許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對他不滿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另外,每個人對同一規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規定必須很明確,要有的放矢,堅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則,然后讓孩子了解您的想法以及目標。務必牢記,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對他的期望也應隨之進行調整。

(6)有針對性地解決不良行為

假如孩子一直重復出現某種不良行為,那么就要集中注意力。也許你會發現孩子有一大堆的行為問題需要解決,但是要改善孩子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次只解決孩子的一種不良行為(永遠不要超過2種)。這樣你將更有可能去永久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再度出現。因此請縮小范圍,明確目標,集中全力消除孩子身上表現出的那些不利于家庭關系的融洽以及妨礙孩子個性的健康養成的具體不良行為,例如,嘀嘀咕咕地抱怨、耍脾氣、很晚才回家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和县| 十堰市| 洱源县| 英吉沙县| 沁阳市| 景东| 政和县| 甘洛县| 兰考县| 广水市| 临武县| 六枝特区| 和静县| 同仁县| 哈巴河县| 巴楚县| 千阳县| 涞水县| 临邑县| 湘潭市| 吉水县| 威海市| 庐江县| 舟曲县| 施甸县| 开原市| 镇沅| 洛扎县| 桃源县| 北宁市| 会东县| 五大连池市| 曲松县| 尚志市| 白朗县| 扬中市| 沙坪坝区| 龙南县| 临高县| 平顺县| 泸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