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贊賞——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法則(3)
- 決定孩子前途的教育方法:贊賞、信任、期待
- 馬向陽
- 4987字
- 2017-12-06 11:46:15
5.夸獎不帶賒賬單,及時夸獎很重要
父母應該懂得去發現孩子的正確行為,而且予以重視和嘉獎。因為發現并正確地贊美孩子的正面行為,能夠從正面激發孩子的心理朝著大人希望的良好方向發展。而且表揚孩子的正確行為比責備他們更有效。這就要求父母對孩子的舉動留心觀察,設身處地設想孩子的感情需要,不要在孩子表現良好時漠然處之。
美國多伯森哲學博士指出,父母需要知道,孩子的每一個好的行動都應受到鼓勵,哪怕他做得不到位;但如果要讓贊美發揮最大的效用,就應該在最令人滿意的結果出現后的短暫時間內提供獎勵或表揚,讓孩子們知道自己好的言行是有價值的,是值得繼續做下去的,他們也會明白因為這些好的言行而獲得應有的名譽是光榮的、令人高興的。但如果時間拖得太久,表揚的作用就會隨之淡化、減弱或消失。因此,對孩子令人滿意的行為,一定要及時作出反應。因為孩子不夠成熟,沒有足夠的忍耐力,時間對他們來說總是過得太慢,他們沒有那么大的耐心去等待,如果讓他們覺得目標不可企及,他們就再也沒有心思為它而努力了。尤其是對于年幼的孩子好的行為,父母更要及時予以表揚與獎勵,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我們常會很奇怪地發現,三四歲的孩子常會主觀地推斷拉開窗簾是太陽升起的原因,而造成孩子如此認為的原因,就是這兩件事情緊緊聯系在一起發生。孩子有孩子簡單的邏輯,他們認為既然每天拉開窗簾就能見到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這一現象,那么不是拉窗簾又是什么讓太陽升起的呢?所以,對孩子而言,及時地贊美他們正確的行為極為必要。否則,孩子會為自己受到贊美而感到困惑。而這樣的贊美也不可能在孩子簡單的腦海中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就更無從說起因此而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了。
其實,只要用心去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值得贊美的地方。而這個時候,父母就不要吝嗇贊美,也不要拖延時間,而是要及時贊美。
比如孩子在家里游戲完畢后,不要媽媽提醒,就主動將玩具放回原來的位置,這個時候媽媽就可以對孩子說:“你能把玩具放回去,媽媽真高興?!焙⒆勇牭綃寢尩馁潛P后,就能判定原來玩游戲后,自己又能把玩具放回去是好孩子的行為。諸如此類的情況很多,比如孩子吃完水果后,把水果核兒放到垃圾桶等,都是值得大人表揚的行為。而家長要想培養幼兒這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應該對這種具體行為進行表揚,以強化孩子“原來這樣做是對的”的想法。
因此,家長不要向孩子許愿說:“如果你……到過年時就……”而應及時對其令人滿意的行為給予表揚和贊許。例如孩子第一次自己疊被子,父母就應該馬上贊許:“你做得真好!我希望你明天還能這樣做?!?
另外,家長除了要及時贊美之外,也要掌握最佳的贊美時機。
那么,孩子最需要贊美的時機是什么時候呢?有人用問卷方法調查了120個小學生及400個初中生,結果發現44%的小學生及70%的初中生最希望在“考試考好”及“用功讀書”時,獲得父母的贊美。換句話說,在接受問卷調查的孩子中,有近半數的小學生及2/3的初中生認為,獲得好成績時是他們最期望被父母贊美的時刻。
適時地肯定、贊美他的學習,可以幫助他建立起學習的信心,一句簡單的話:“我相信你一定會做得很好!”“對了,我就說嘛!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能提高他的學習意愿,進而愿意自動自發地讀書。
除了孩子學習成績好的時候外,像孩子幫助做家務的時候,孩子有好的活動的時候,以及在眾人面前表現好的時候,也是贊美孩子的最佳時機。
總之,即使孩子的行為僅有微小的進步,家長也要及時提出表揚,無論是一個微笑、一句贊語、一個手勢,還是一次擁抱,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6.感恩,心靈的一盞燈
感恩是什么?《現代漢語辭典》上有關“感恩”的定義是“對別人的幫助給予感激”。推而廣之:感恩是對外界施與自己的恩惠和自己給予自己的恩惠表示物質或是精神上的感謝。
感恩作為一種人格特質或一種習慣,有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懂得感恩的人生活滿意度高,心態平和,有能力享受此時此地的生活;懂得感恩的人懂得自律,知道珍惜和敬畏。
但在現代文明社會里對感恩似乎有點陌生,而現在的孩子既不知道為什么要感恩,也不知道如何感恩。這樣的孩子在成長中不會懂得感恩的快樂,同樣,不懂得感恩的人也注定不會有良好的發展,因此家長應該從小注意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那么,家長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呢?
(1)家長對待孩子的“給”
父母總是這么想,自己所付出的,是孩子應該接受的,其實并不是這樣子,有時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甚至是孩子厭惡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應,父母就會表現出失望:“我們為他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卻不領情?!?
值得家長思考的是,我們在為孩子付出的過程中是否征求了孩子的意見,“我要給他什么,怎么給”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孩子才會體會到父母是在用心為他考慮。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并尊重他的需要,從這一點上看,孩子與父母應該是朋友關系。
(2)必須要讓孩子真正的了解你
除了明白孩子的需要外,還要讓他了解,父母并沒有想要在將來向孩子索取回報。家長們常常會在孩子面前說:“爸爸媽媽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啊!”表面上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實恰恰相反,這給孩子造成了心理負擔,它暗示了“我付出給你,你要償還”,這樣孩子就算回報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會以“形式對形式”來感恩。
(3)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用心
家長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受一些“苦”,這個苦就是別太滿足孩子,只有當他有需要的時候才給,可惜我們的家長恰恰相反,經常在孩子還沒有提要求時,就已經提前為他考慮周全。從來沒有缺少過什么,孩子也就不知道“有”與“沒有”的區別,得到太容易,也就不會珍惜。
(4)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親與母親既各自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父母要以身作則地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個人,尊重他人的權益,關愛他人的需求。如常說:“行”、“謝謝”、“對不起”。
(5)培養家庭責任感
根據孩子年齡,指導孩子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參與社區服務,如訪問敬老院,感受為他人服務的快樂,體驗父母的辛勞,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6)生活處處實踐“分享”
分享不是口號,而應體現在家庭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例如:不隨地亂拋紙屑,因為整潔的環境屬于大家;夜深人靜不要把電視聲音開得太響,因為安靜的夜晚屬于大家;地球是大家的,大家有責任來保護它不受污染。
(7)與人交往不忘感恩
樂于助人,關愛他人,不管是家人團聚,伙伴交往,不稱王稱霸,不以“我”為中心。說出自己最感謝的人或事,學會贊美人與微笑,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大家分享,彼此互動,來培養感恩之心。
7.有尺度地贊賞孩子
天才教育家卡爾·威特雖然懂得鼓勵孩子的重要性,但他更知道過度的贊美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傷害。正因為威特的明智,才不至于讓孩子在一片贊譽聲中產生驕傲和自滿的情緒,才能成就孩子一生的智慧。
威特提醒父母:不要對孩子過多、過高地表揚。因為隨便表揚,表揚也就失去了作用,也即是說,我們不能讓孩子在受責備的環境中成長,但是也不能讓他們整天泡在甜言蜜語里。
據專家們研究表明,不是經過早期教育而是靠天賦產生的神童,只不過是一種病態的暫時現象。這樣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即“10歲神童,15歲才子,過了20歲是凡人”這一諺語所表達的現象。一些潛質很好的孩子之所以沒能如愿地在未來成為棟梁,正是源于孩子的驕傲自滿、狂妄自大。世上再沒有比驕傲自大更可怕的了,驕傲自大會毀掉英才和天才。
但現實中卻有很多父母做不到這一點,他們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尤其是知道了贊美的重要性后,更是無一遺漏地贊美孩子,比如:“孩子,你掃的地真干凈!”“孩子,你的作文寫得真棒!”等對孩子濫加表揚。然而當贊美之詞成為極為常見的日常用語時,贊美的意義也會隨之遜色。過濫的贊美如同甜得過分的糖果,吃多了,就會讓孩子生膩。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時候,孩子明明表現得不好,父母卻強要贊美他,更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心理學家H.G.吉諾特通過研究發現:幼兒受到過分贊揚,但自己覺得不值得表揚時,就會產生不安的情緒。
因此,專家提倡父母不要過多地表揚孩子,同時,專家也告誡父母不要過高地表揚孩子,贊美孩子作為激勵孩子上進的一個手段,原本沒錯,但過高地贊美,則同樣會起到負面的影響。
例如,達達的愛好是繪畫,媽媽總是沒有原則地看著兒子的畫就是好,因此總說:“你這幅畫畫得跟梵·高的《向日葵》差不多!”可是當達達把畫送給美術老師批改時,老師卻只給了他60分。達達非常生氣:“老師,你為什么只給我打60分,媽媽說我的畫跟梵·高的畫差不多!”
過高地評價孩子,不僅起不到贊美的正面作用,反而會使孩子過分地自負,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不能謙虛上進。
另外,過高地贊美孩子,還會使孩子為自己設計過高的目標,他可能會因為父母寄予較高的希望,而更多地去努力,而他又未必能達到,這樣父母原本通過贊美給孩子建立的自信心,也會受到沉重的打擊。
過高的評價,會較大地影響孩子的自我印象和評價,所以,父母贊美孩子的時候要掌握分寸,注意尺度,把握語言的技巧,以免造成相反的效果。
總之,父母要記?。嘿潛P,只是對孩子努力的肯定。也許只要那么一點點適量適度的贊揚就夠了。
8.鼓勵孩子敢于說實話,做個誠實的人
孩子說謊是個很普遍的現象。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為了逃避批評與懲罰。如果發現孩子說謊,家長應該首先仔細調查,一定要先搞清楚孩子究竟是不是真的在說謊,說謊的原因是什么,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道德品質問題,這一點很重要。
當證實了孩子的說謊行為后,父母不要急于發火,而應嚴肅認真地與孩子交談,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如果孩子是出自好奇、頑皮、不當心而無意做了錯事,切忌粗暴的體罰,應該耐心引導教育。但是,孩子的有些錯誤則的確是應該受懲罰的,如孩子有損人利己的行為,比如媽媽發現兒子騙錢買玩具的情況,家長就應該給予嚴厲的批評或適當的懲罰,并及時和學校的老師聯系對孩子加強監督。
同時,家長要在家庭中形成寬容的氛圍,不要過于苛求和責難孩子,更不能用體罰來對待孩子的過錯,不要讓孩子形成恐懼感,這是防止孩子說謊的重要條件。對于孩子的有意說謊,父母要進行認真的調查和分析,用事實真相來點穿謊言,讓孩子懂得說謊是要受批評的,從一開始就堵住孩子說謊的企圖。此外,要著重從正面教育孩子從小做老實人,講老實話,辦老實事,讓他們懂得不說謊的人才能心里平靜,精神愉快。
(1)幫助孩子認識到不說真話的壞處
說謊是一種不良行為,大家都不喜歡。孩子為了得到某種食品、玩具而有意說謊,家長不要認為孩子稚氣可掬而一笑了之,更不能認為這是孩子的“聰明”而四處炫耀,這會助長孩子的說謊習慣。如果孩子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而說謊,要向他強調:“做錯了事是可以原諒的,但說謊是不允許的?!碑敽⒆诱f了謊能及時承認,或者減少說謊次數,父母應及時表揚和鼓勵,培養孩子改正缺點的自信心。
(2)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單獨與孩子談,不要立即當眾指責或教訓孩子
要仔細了解孩子說謊的潛在原因,比較小的孩子由于判斷不準,往往把心里想的當做事實說出來,家長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內心需求,而不是簡單責備孩子說假話,并且耐心教導孩子區分現實與幻想;如果撒謊是為了避開痛苦的經驗或回憶則應該真誠關懷他,指導他直面問題,敢于承擔責任。
(3)要防微杜漸
當孩子第一次說謊時,家長一定要認真對待,讓孩子從一開始就認識到說謊的嚴重性。寓言故事“狼來了”,就很能啟發孩子。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等小孩喜歡的形式,啟發孩子認識到說謊是錯誤的,以及說謊導致的不良后果。
(4)避免給孩子貼“標簽”
不要給孩子貼上“謊話專家”、“吹牛大王”等標簽。盡管有時候成人喜歡用通過給孩子歸類的方式來譴責孩子,但它造成的后果則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孩子今后可能會更加“努力”地說謊。
(5)要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當家長發現孩子說謊時,可能感到生氣、惱怒和害怕。但不要忘記,這也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而不能只將它作為一次性事件處理了事。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討論道德問題,讓孩子明白誠實的重要性。你可以明確告訴孩子你希望看到的是事實,父母、老師和同學都希望能一直信任他,幫助和啟發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所作所為,以及哪些地方夸大或歪曲了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