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是指現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五里小屯村北面洹(huán)河兩岸以及附近一些地方。這里是三千多年前,商代后半期從商王盤庚遷都以后直到紂王滅亡二百七十三年間的國都所在地。商代滅亡后,這里就成為廢墟,后來人們就稱它為“殷墟”。
“甲骨”是指烏龜的背甲和腹甲、牛的肩胛骨和肋骨。商王和貴族奴隸主是最迷信鬼神的,不論有什么疑難的事都要用甲或骨來占卜,占卜后就在上面刻寫下占卜情況的文字。這種文字就是當時通用的文字,也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一種文字——研究這種文字的學者稱它為“甲骨文”。甲骨文是1899年(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在殷墟開始發現的。
根據殷墟的發掘和甲骨文的發現,再結合古書中有關商代歷史的記載一并研究,我們更清楚地知道:商代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奴隸制文明大國,共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又以盤庚遷殷(小屯村)為分界,分為前后兩期。這時的社會經濟,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使用的農具大部分為木、石、蚌類制成,同時也開始使用青銅制成的工具;種植的農作物有黍、麥、稷、稻、粟等。畜牧業也很發達,豬、馬、牛、羊、雞、狗已成為馴養的家畜,并且還能夠馴養大象。捕魚、打獵的技術也有了進步,用鏃、用彈丸、用網打漁,用車攻、火焚、箭射、陷阱等方法捕捉野獸。
青銅的冶煉、鑄造,陶、石、玉器的制作等手工業已脫離農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有了規模較大的作坊進行生產。尤其是青銅器,種類非常多,有日常生活用器,祭祀用的祭器,生產工具和兵器,器物形制很精巧,花紋清晰美觀,達到了我國古代青銅工藝品制造的高峰。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祭器),重一千四百市斤,就是這時期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國和世界上發現的最古最大的青銅器之一。
我國古代早期城市的規模在商代后期也比較完整。具有民族形式特色的宮殿建筑遺址,在殷墟也發現了。
商王和貴族奴隸主是商代的統治階級。他們有一套完整的統治機構,有維護奴隸主政權的軍隊組織。他們過著剝削廣大奴隸的寄生生活,吃的是酒肉,穿的是華麗的衣服,住的是宮殿和漂亮的房屋,整天歌舞淫樂。而廣大奴隸們的生活是很悲慘的,吃的是豬狗吃的食物,住的是茅屋土炕,成天不停地在田里和作坊中勞動,有的在勞動時還要戴著鎖鏈,而且連生命也得不到保障。從甲骨文中就可以明白地看出:商王和貴族奴隸主還把奴隸當作牲口屠殺來祭祀天帝和祖先。從發掘殷墟許多墓葬的結果看出,殺殉奴隸是經常的事。有一次,在一個大奴隸主的墓葬里發現,被殺殉的奴隸就有一百多個。
(孟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