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京劇的歷史,有近兩百年了。如果從它的前身徽戲說起,那還要早個四五十年。
安徽戲班從乾隆五十五年(1790)開始,先后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等班,來到北京,被稱作四大徽班。他們豐富多彩的演出,和一些思想內容較好的劇目,受到北京觀眾的歡迎,逐漸地取代了本來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劇種的地位,成為北京劇壇的主力。
徽戲的唱腔以二黃調為主。到了道光年間(1821—1850)...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提起京劇的歷史,有近兩百年了。如果從它的前身徽戲說起,那還要早個四五十年。
安徽戲班從乾隆五十五年(1790)開始,先后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等班,來到北京,被稱作四大徽班。他們豐富多彩的演出,和一些思想內容較好的劇目,受到北京觀眾的歡迎,逐漸地取代了本來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劇種的地位,成為北京劇壇的主力。
徽戲的唱腔以二黃調為主。到了道光年間(1821—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