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權位之爭,歷代王朝的開場大戲(2)
- 歷史不忍細看(精編版)
- 趙越
- 5008字
- 2017-11-29 14:41:23
玄武門之變是被逼政變,還是野心篡位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在位期間,他勤于政事,舉賢任能,體恤百姓,減輕刑罰,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因此,在后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中國歷代帝王的表率。但即使是這樣一位英明圣主,他的一生仍有很多瑕疵,“玄武門兵變”的歷史實情一直讓后人迷惑,而他后來修改國史的行為也讓人議論紛紛。
貞觀三年(629),太宗下令在中書省特別設置秘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但是同年閏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于門下內省北面,由宰相監修。從此之后,史館成為皇帝直接控制的門下省的一個常設機構,不再具有修史職責而是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唐太宗究竟出于何種動機要重置史館,修改國史呢?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仍沒有確定的答案,因此成為歷史上的一樁疑案,并引發后人對此的諸多不同觀點。
一種說法認為唐太宗修改國史,是為自己殺兄逼父篡位辯護。這種觀點認為,李世民的皇位并不是合法繼承而來,是其弒兄逼父的結果。這一行為并不符合封建法統和道德倫理,就在李世民自己看來,也是不能貽示子孫、垂為法誡的。所以,為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為,也為了確立他登基的合法性,李世民決定撰修國史,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歷史。
李世民在位期間,曾不止一次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并稱是“使得自修改耳”。其實,作為帝王原本是不可以隨便看史官寫的起居注的。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史官費盡筆墨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李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成為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給人民造成皇位本屬于他的印象,李淵退位后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如此一來,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合理多了。
還有種說法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國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貶低李淵的功勞,乃是出于當時政治統治的需要。他要求貞觀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淵由主動起兵變為被動起兵,目的是為了把李淵描繪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從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世民將李淵描繪成是在隋煬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和劉文靜等又設下圈套逼得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才不得不反的形象,而且在起兵時李淵還曾號稱“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這樣一來,李淵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顯,這種刻畫有利于維護李世民的統治,防止人們以此為例,起兵謀反。
以上說法多是各家的推測,并沒有明確的史料依據。但是李世民繼位后修改創業國史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但是他為何要修改國史,其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們今天已經很難判斷了。
唐宣宗裝瘋賣傻,不容易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的兒子,武宗的叔叔。他原名李怡,做皇帝后才改名為李忱。唐宣宗在位期間勤儉治國,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體貼百姓,人民生活日漸富裕,使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詟氣”,遂被稱為“小太宗”。
然而這樣一代明君,在他登基之前卻一直被視為傻子,這是為什么?難道唐宣宗真的是傻子?
其實不然,唐宣宗雖然表現得糊涂,其心里卻如明鏡一般。可他為什么要裝傻呢?
這還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李忱是唐憲宗庶出的兒子,其母親鄭氏是一名身份卑微的宮女。由于庶出和母親身份卑微的原因,李忱本當不了皇帝。后雖被封為光王,卻一個人在無人關注的角落里孤獨成長。他從小就顯得郁郁寡歡、呆滯木訥,與其他親王相處往往終日不發一言。在宮中,多數人都譏笑李忱呆笨,唯有他的哥哥唐穆宗知曉他的聰明,曾撫著他的背說:“這是我家的英物。”
李忱長大后,癡呆情況愈發嚴重。人們紛紛猜測,這可能和他在穆宗年間遭遇的一次驚嚇有關。當時李忱入宮謁見太后,不料剛好撞上有人行刺。雖然此事并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但從此以后光王就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于是皇族宗親們認定,這個本來就呆頭呆腦的人一定被嚇傻了。此后無論大小場合,李忱就成了專門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對象。
其實李忱不傻,他知道因為自己的出生背景注定不能稱帝,唯有在亂世之中才有可能奪取政權。穆宗繼位后庸庸碌碌,黨派之爭、藩鎮勢力和宦官勢力使得唐王朝統治岌岌可危。李忱裝傻讓宦官對他放松警惕,他在等待時機,等待一個可以讓他奪取政權的機會。
當唐武宗發覺出這位皇叔有問題時,想要置他于死地。可是就在這時,宦官仇公武救了他,并將他送出宮。
會昌六年,唐武宗病危,李忱就在宦官仇公武、馬元贄等人的簇擁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長安。仇公武等人決定擁立李忱做一個傀儡皇帝,然后順理成章地掌控朝政。但是當李忱開始著手處理政務時,仇公武就傻眼了。因為對他來說,傻子李忱忽然變得無比陌生,他神色威嚴,目光從容,言談舉止沉著有力,決斷政務有條不紊,和從前簡直判若兩人。
直到此時,仇公武才恍然大悟,明白當年武宗為什么要把這個“傻子”皇叔置于死地,那是因為在他愚癡木訥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常人莫及的才干和韜略。可惜仇公武明白得太晚了。
“金匱之盟”,杜太后難道有超能力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后,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認為趙光義乃合法繼位,因為他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但后來有人對“金匱之盟”一事提出質疑,使得這一事件變得撲朔迷離。
《宋史》有好幾處提到“金匱之盟”,《杜太后傳》里面記敘:“建隆三年(962),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的天下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后當傳位于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于床前寫成誓書,趙普于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柜’),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在司馬光《涑水紀聞》、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一千多年來,沒有人懷疑“金匱之盟”的真實性,這一盟約就成了宋太祖坦蕩無私的例證。直到清代,古文學家惲敬對盟約內容提出了疑問。
21世紀40年代初,張蔭麟曾作《宋太宗繼統考實》,后收入《張蔭麟先生文集》,認為“金匱之盟”是趙普偽造的,全盤否定此事。除此之外,鄧廣銘、吳天墀、李裕民、顧吉辰、王瑞來等學者也持相似觀點,或懷疑此事的真實性或斷定“金匱之盟”實屬趙普偽造。
其理由大致如張蔭麟所言,建隆二年(961)杜太后病重時,宋太祖只有34歲,正值年輕力壯之時,趙光義才23歲,而太祖長子德昭也已經14歲。當時太祖身體健康,沒有短壽夭折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時,長子德昭也已30多歲,怎么會有幼主之說?杜太后憑什么猜測太祖早死、幼子繼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轍呢?實在沒有道理!如果確如杜太后所預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人們還可以推測,也許杜太后憑經驗或靈感有超前的洞察力,尚可勉強解釋。但是,太祖活到50多歲,并沒有出現因自己早逝而使得幼子主政的局面。如果真有遺詔,太祖臨終前應該命人打開金匱,就算是突然死亡,皇后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為什么要等到太祖死后六年才由趙普揭露出來呢?即使公布遺詔,趙光義也應該把全文都公布出來,因為這是他合法繼位的有力證據,但實際上卻只說了一個大概的內容,而且內容還多有含糊之處。更何況,太祖并未遵守遺詔辦事,傳位給他的弟弟,而是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
但對“金匱之盟”持肯定觀點的學者們也提出了相應的證據。關于立此盟約的條件,持肯定論者認為它符合常理。杜太后親身經歷過五代的動亂,這是一個王朝更替頻繁的特殊時期,五代君主13人,在位超過十年的絕無僅有,有7人死于非命,杜太后憑什么肯定宋太祖一定可以擺脫前任帝王的“宿命”,不會重蹈周世宗英年早逝、最終幼主執政失國而終的覆轍呢?杜太后在趙匡胤剛當上皇帝時說出了“吾聞‘為君難’,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茍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憂也”這一段話。杜太后認為剛剛建國,根基未穩,隨時有可能成為短命的“第六代”。盡管當時太祖正值壯年,但政治風云變化無常,哪里知道宋太祖會不會暴死?哪里知道宋太祖不會被人殺掉?假如真的發生了,十多歲的德昭顯然是不足以應付之后的復雜局面的,而擁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趙光義,自然就是理想的繼承人。
“金匱之盟”疑案屬于皇家禁宮疑案,否定也好,肯定也罷,都是根據當時歷史事實、政治背景所作出的推斷。比較雙方的觀點,其資料和推斷均偏向于對己方所持觀點有利的一邊,因此越爭論疑點越多。
奪皇位,宋孝宗只用了十個女人
皇帝是古代競爭最為激烈的職業,這個職位待遇高,權力大,而且還是終身制,可以世襲,所以前赴后繼的競爭者有如過江之鯽,但勝利者卻寥寥無幾,畢竟皇位只有一個,想要從這么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沒有點非常手段是不行的。
宋孝宗趙昚所使用的手段便是十個貌美如花的處女。作為南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趙昚并非嫡出,他本來的名字叫作伯琮,不是前任宋高宗趙構的親生兒子,而是趙匡胤的后人,是趙匡胤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
自從趙光義當上皇帝之后,宋朝的皇帝便沒再從趙匡胤的后人中出現過,按道理,趙昚沒有機會登上皇位。但從1127年,宋欽宗脅迫宋徽宗困守東京汴梁時,局面才有了轉變。當時剛剛滅掉遼國的金國一鼓作氣,攻進了宋朝的首都,將這兩個皇帝全部俘虜,同時還抓走了宗室、大臣、后宮嬪妃共計3000多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恥”。對于宋王朝來說是恥辱,但對于趙昚來說卻是一個機會。
當時僥幸逃過一難的康王趙構在河南商丘登基稱帝,創立了南宋,趙構即日后的宋高宗。但宋高宗安穩日子沒過幾天,就遭到了叛亂,他唯一的兒子在這次叛亂中喪命,而后在建炎二年,金兵攻入了宋高宗所在的揚州城,當時他正和一名妃嬪溫存,聽到這個消息頓時受到驚嚇,從此便失去了生育能力。
眼看著香火難以為繼,為了保住趙家的香火,宋高宗從老趙家后人中千挑萬選,選出了一名候選人,即趙昚。為了培養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宋高宗為趙昚安排了最好的老師,之后在趙昚成年后對他又是不斷地加封,但就是不肯將他封為太子。因為宋高宗始終不死心,他試遍各種偏方,想要生出自己的子嗣,但20多年過去了,卻毫無效果,宋高宗也只得把心思放在了趙昚身上。
而不立趙昚為太子還有一個原因,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十分喜歡一個名叫趙琢的人。他從小在宮中長大,深得韋太后喜愛,所以韋太后想立他為太子。這令宋高宗十分為難,為了更清楚這兩個人誰才是帝王之才,宋高宗想出了一個測試的辦法,他派人挑選了20名絕世美女,分別給趙琢和趙昚送去,想測測這兩個人的人品和定力。
結果過了一段時間,當宋高宗將這20名美女重新召回的時候,結果出乎意外,他發現送給趙昚的10個美女還是貨真價實的處女,而送給趙琢的則已經不是了。通過這件事情,讓宋高宗最終立了趙昚為太子。
其實,并非是趙昚的定力好,而是他有一個好老師史浩,此人深諳帝王之心,他告訴趙昚千萬不要碰這10個美女,這很可能關乎他將來一生的前程。聽了老師的話,趙昚自然不敢輕舉妄動,最后趙昚就這樣贏得了宋高宗的青睞。
紹興三十一年(1619)九月,金國再次南下進犯,受到南宋的抵抗后,金兵退去。但此時,宋高宗一直奉行的求和政策受到了軍民的一致聲討,迫于壓力,宋高宗終于將皇位讓了出來,趙昚才算正式坐上了龍椅。
這個用10個女人換來皇位的男人可以說是南宋一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他36歲登基,大力重用主戰派,積極備戰,一心想要收復失地。但可惜那時的南宋早已朝中無人,幾次征戰相繼失敗。面對殘酷的現實,趙昚不得不放棄收復失地的想法,轉而將精力放在內政治理上。他從政府、農業、軍事等多個方面同時入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南宋煥發出了難得的生機。
在趙昚的積極治理下,南宋頹廢的氣象一掃而光,后世將他治理的這段時間稱之為“乾淳之治”。國富兵強后,趙昚還是想要收復失地,可惜天不遂人愿,他所看重的大將軍虞允文病死四川,此后他手下再也沒有能夠北伐的大將,于是,趙昚也就一直致力于內政,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