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書書(周越然作品系列)
- 周越然
- 1666字
- 2019-01-03 08:19:24
《太上感應篇》
(一)引言
《太上感應篇》言天道福善禍淫,道家書也,儒者輕視之。其實,馀慶馀殃之說,著于《周易》;天人相應之理,備于《春秋》。此書主旨,并不與儒教相悖,吾人不信道教,因而輕視《感應篇》之故,以老子之徒實行煉丹,施行符箓,并謂人可成仙,長生有術也。但此皆后來之“發明”,非原始之宗旨。真純道教,不外“以柔克剛,以退為進”八字。本篇并不為道家辯護,余所欲言者,《太上感應篇》之版本也。
(二)宋清兩刻
《感應篇》勸人為善,不言煉丹、長生、符箓、成仙等事,非怪異神秘之書也。余家藏者,有下列二種:
(一)清光緒庚子精刻,宣紙印本,題“太上感應篇集傳”,共四卷,元和惠棟箋,德清俞樾纘義,歸安姚學塽注。卷首有乾隆十四年惠棟序,同治十一年俞樾序,道光三年姚學塽序,康熙癸亥于覺世序;卷末有光緒庚子李詳序。白口,四周雙欄,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字數同。正文頂格,馀低一格。正文、箋、纘義、注,均以小圓點斷句。本書注解者,惠棟、俞樾,皆清代樸學大師。
(二)宋刊本,西蜀李昌齡傳,四川鄭清之贊,題“太上感應篇”(見右圖)。白口,雙魚尾,左右雙欄,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正文頂格,傳贊低兩格。此為吾國最早刊本,《宋史·藝文志》所載者,想即是也。宋版《太上感應篇》,傳世最稀。舊日如吳縣黃蕘圃,近人如長沙葉奐彬,均未之見也。

(三)清宋刻版之異
《感應篇》自“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起,至“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止,全文共計一千二百七十七字,雖富于四言句,然非駢文也。
宋清兩刻,分卷不同。宋刻卷三第一葉,清刻為卷二第九葉。茲將正文“剛強不仁”四字之宋李昌齡傳,與清惠棟箋,照錄如下,以見其異:
(甲)宋版
剛強不仁。——傳曰:孔子以剛為近仁,太上以剛為不仁。圣人之言豈相戾者?孔子所取之剛,乃剛毅之剛,確然不奪乎內,君子之剛也,有殺身以成仁,故曰近仁。又曰,吾未見剛者;又曰,棖也欲,焉得剛?太上所戒之剛,乃剛強之剛。忿然常見乎外,小人之剛也。凌人暴物,焉得仁哉?故曰不仁。又曰,強梁者不得其死。又曰,堅強者死之徒。大抵剛強之剛不能自戒,則便有不仁之失在乎其間。太上所以斷而書曰不仁也。昔桓范持節都督徐青諸軍事,初到徐州,與郡守徐岐爭屋,便欲引節斬岐。岐奏于朝,范以理屈坐免。及知冀州時,呂昭才為鎮北將軍,冀屬鎮北。范以昭才仕進出其后,意輕之,語其妻曰,“吾寧為三公長跪,不能為呂子展屈。”妻曰:“君在徐州,便欲引節斬岐。人皆謂君難為作下。今到冀州,又不欲為呂子展屈。人必謂君難為作上。”范忿其言,以刀镮撞其腹,妻墮胎死。強梁如此,非不仁乎?(下略)
(乙)清刻
剛強不仁。——箋曰,齒之堅也,六十而盡相靡也(《戰國策》)。天為剛德,猶不干時(《左傳》)。強毅果敢而甚不仁,知伯之所以滅其宗也(《晉語》)。昔人謂不仁之質勝,則強猛為禍梯(《人物志》)。信哉,李昌齡傳曰:“孔子以剛為近仁,太上以剛為不仁。”言豈相戾哉?圣人所取之剛,剛于理者也。太上所戒之剛,剛于氣者也(天賜此注,即周子剛有善惡之說)。
(四)結語
煉丹求仙者(道家),非忠孝友悌仁信不可,而君子持己立身(儒家)之學,亦必以忠孝友悌仁信為本。可知儒教道教,名異而源一也。惟圣人以天地為重,以萬物為重;術士以一身為重,以魂魄為重——此大別矣。但《感應篇》勸人為善,注意于心,不論何人,不論何教,不論何黨何派,皆當行之。“知過不改,知善不為,……愿人有失,危人自安,……以惡易好,以私廢公,……嫁禍賣惡,……得新忘故,……淫欲過度,……嗜酒悖亂”,豈應作之事乎?“正己化人,……敬老懷幼,……濟人之急,……不彰人短,……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豈非善人之行乎?人無有不愿為善者。其為惡也,坐不知耳。讀《感應篇》后,知自戒矣。
《感應篇》有英譯本,西人尊視之。復次,《感應篇》與歐北民歌《好法碼》(Hovamol)頗相似,其所載者,都為箴言,且易于遵行也。
三十一年十二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