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智造觀作者名: 杜品圣 顧建黨本章字數: 1973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08:29:36
1.2.2 資源倒逼
我國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導致能源需求強勁,一些地方和企業單純依靠大規模要素投入獲取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造成能源利用率偏低。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的能源生產及消費總量節節攀升,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能源生產及消費總量增長迅速。2000年全國能源生產總量為138970萬噸標準煤,能源消費總量為146964萬噸標準煤;2015年全國能源生產總量為361476萬噸標準煤,是2010年的2.6倍,能源消費總量為429905萬噸標準煤,是2010年的2.9倍(見圖1-18)。2016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為43.6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4%,創歷史新高。

圖1-18 能源生產及消費總量(來源:國家統計局)
近年來隨著政策的調整和科技的進步,能源消耗的結構和總量也在發生變化。2016年煤炭消費量較2015年下降4.7%,原油消費量增長5.5%,天然氣消費量增長8.0%,電力消費量增長5.0%。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2.0%,比上年下降2.0個百分點;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9.7%,上升1.7個百分點。2016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0%。工業企業噸粗銅綜合能耗下降9.45%,噸鋼綜合能耗下降0.08%,單位燒堿綜合能耗下降2.08%,噸水泥綜合能耗下降1.81%,每千瓦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0.97%。中國單位GDP能耗水平在近些年也是逐年降低。2011~2015年實際分別降低2.01%、3.6%、3.7%、4.8%和5.6%。降幅逐年擴大。單位GDP能耗之所以下降,得益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自2014年起能耗比較多的重化工業在減速,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速回落,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加快。此外,耗能相對較少的服務業比重繼續提升,也是單位GDP能耗水平下降的原因。2015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50.5%,比上年增加2.3個百分點;服務業增速為8.3%,快于工業(規模以上)增加值2.2個百分點。而2016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進一步增長7.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1.6%。
盡管單位GDP能耗在下降,但是我國整體的能源利用效率與主要制造業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201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美國的1.3倍、日本的1.9倍、德國的2倍,如圖1-19所示。針對此狀況,國家出臺了相應政策來推動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2017年1月,國家能源局發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把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1億噸以內。全社會用電量預期為6.8~7.2萬億千瓦時,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58%以下。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煤電平均供電煤耗下降到每千瓦時310克標準煤以下,電網線損率控制在6.5%以內。依據規劃,2020年我國人均用能達到3.5噸標煤左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約為美國的1/3,日本的2/3。從人均用電量看,2020年人均用電達到5000度,接近歐洲大多數國家水平。目前,法國為7000度,日本為8000度,美國為13000度,我國基本達到歐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70%~80%。

圖1-19 各國單位GDP能耗對比圖(來源:世界銀行)
此外,勞動力資源對于制造業來說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一直是勞動力供給充沛的年代。1980年至2005年間,我國勞動力總量從5.03億增加到7.67億,年均增加1000萬左右,勞動力數量增量大,供給充足,人力資本相對廉價,勞動力需求量大的輕工業和制造業發展迅速。這25年里還出現了國內改革開放、加入WTO、發達國家開始全球產業鏈分工轉移、互聯網等政策和技術紅利,中國每年源源不斷的新增勞動力供給完全享受了這一波政策制度和技術紅利,從而中國經濟持續騰飛30多年。
而近幾年來,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中國在2010年人口撫養比開始進入上升通道,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口結構老齡化特點顯著。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我國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不含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074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5.6%,與2015年相比較少了0.9個百分點,連續第5年保持下滑的趨勢。根據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16》披露,1985年到2014年期間,全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從32歲上升到了36歲,其中農村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從32歲上升到了37歲,城市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從32歲上升到了35歲。人口老齡化將終結人口紅利、推高勞動力成本。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如圖1-20所示),比1995年漲了15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6%。[1]2015年制造業平均每小時薪酬達到3.3美元,2016年達到3.6美元。而同一時期,另一個新興國家——印度的每小時薪酬在2015年僅為1.7美元,巴西的時薪從2.9美元降低到2.7美元,南非也從4.3美元降低到3.6美元。快速上升的工資水平也將導致中國勞工市場沒有其他工資較低國家有競爭力,傳統制造業將被迫向海外轉移。目前一些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已經把他們的生產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國家或搬回自己的國家。

圖1-20 東南亞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來源: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