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祛寒濕看這本就夠
- 吳中朝
- 908字
- 2019-01-02 22:46:16
讓艾灸事半功倍的4個方法
要想讓艾灸發揮應有的效果,除了掌握艾灸的基本方法,還應當了解一些前人艾灸的經驗,這樣才能讓艾灸事半功倍。
◆多灸背,少灸胸
古人艾灸一般多選擇背部穴位,而避免灸胸部。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朝醫家李梃在其著作《醫學入門》就提到,肌肉偏薄之處、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動關節、皮膚皺紋等部位,應避免采用直接灸。一般來說頭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而背部、下肢等肉厚部位則多灸無妨,尤其是背部腧穴多灸常灸無妨。
背部上有許多重要的腧穴,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氣海俞穴、關元俞穴、三焦俞穴等。這些穴位與五臟六腑一一對應,所以多灸背部可祛病緩疾、延年益壽。
◆文火補,武火瀉
古人根據灸療的溫度和方法,將艾灸之火分為文火和武火兩種。文火指的是火力小而緩,一般來說,溫灸盒、麥粒灸等都被視為文火;武火即火力大而猛的火,大艾炷即為武火。
文火和武火的艾灸作用是不同的。古人認為“文火為補,武火為瀉”。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說:“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意思是說,凡火力由小到大,不需要吹滅而使其慢慢燃盡者為補法,能起到溫陽補虛作用;如果將火吹旺使病人有燙的感覺,則為瀉法,能起到驅寒散結的作用。
所以在艾灸時,我們不應一味追求武火,追求刺激,而應當根據病情或目的來選擇合適的溫度。
◆先陽后陰,先上后下
“先陽后陰,先上后下,先少后多”是灸療操作的常規。《千金方》中就指出:“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臨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頭身,后灸四肢。
“先陽后陰”的目的是達到陰平陽秘,而無亢勝的弊端。
“先上后下”就是先灸頭面軀干部,后灸四肢部,或先灸頭面與胸部,后灸腹部和下肢部。因半身以上同天之陽,半身以下同地之陰,這樣艾灸可以達到陰升陽降,水升火下,水火既濟。
“先少后多”就是初灸者刺激量宜先小后大,以便患者逐漸適應。
◆選好時段效果最好
古人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分別對應十二經絡,每一個時辰有一條經絡主要工作,所以要想通過艾灸解決某條經絡上的問題,最好能與經絡工作時間相對應,效果更好。當然,有些經絡當令時間在夜間,可不必拘于時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