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觸覺膚覺與設計
人的觸覺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濕度、疼痛、壓力、振動等方面的感覺,觸覺是人類最早發育和成熟的感覺。觸覺也是人體分布最廣、最復雜的感覺系統。狹義的觸覺,指刺激輕輕接觸皮膚觸覺感受器所引起的膚覺。廣義的觸覺,還包括增加壓力使皮膚部分變形所引起的膚覺,即壓覺。一般統稱為“觸壓覺”。
著名的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1968)自幼雙目失明而且聾啞,但當她將雙手放在收音機上欣賞音樂時,她能區分出短號與弦樂之間的區別。她說:“我身上的所有原子都是振動儀。通過房屋到處感覺到的振動,我能猜出每天都在發生什么事情。”美國作家戴安娜·阿克曼(Diana Ackerman,1948~)在她的《感覺的自然史》一書中寫道:“觸覺比其他感覺更重要……,觸覺是一種具有獨特功能和特性的感覺,但它也常常與其他感覺交織在一起影響整個機體以及這個機體生存的文化和與之接觸的其他人。”人們不斷探索各種有關觸感的設計(見圖2-35、圖2-36)。

圖2-35 虛擬現實觸感手套
戴上這款手套可以讓你觸摸和感受到虛擬現實中的物體,它配合虛擬現實設備使用。

圖2-36 韓國商場里的公共觸摸屏
觸屏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除了手機、電腦,也用于商場導購等。
小貼士
? 觸覺反饋技術(Haptic or Tactile Feedbacks)能通過作用力、振動等一系列動作為使用者再現觸感。這一力學刺激可被應用于計算機模擬中的虛擬場景或者虛擬對象的輔助創建和控制以及加強對于機械和設備的遠程操控。
? 多點觸控技術(Multi-Touch)始于1982年由多倫多大學發明的感應食指指壓的多點觸控屏幕。該技術實現觸摸屏(屏幕、桌面、墻壁等)或觸控板,都能夠同時接受來自屏幕上多個點進行的計算機人機交互操作。
人的指尖比背部要敏感得多。木匠用大拇指在剛剛刨過的木板上撫摸,可以找到粗糙的部分;廚師用大拇指和食指揉搓可以知道面團的黏性如何。約翰布蘭·布利特(John Bramblitt)在失明后用手指來感受顏料,進行繪畫創作,成為了一名畫家(見圖2-37)。

圖2-37 油畫作品《雨中散步》(Stroll in Rain)
作者是美國盲人畫家約翰布蘭·布利特(John Bramblitt),他居住于美國得克薩斯州丹頓,他通過觸摸主體來“看”并通過觸覺分辨不同的顏料,進行油畫創作。
人的觸覺也包括視觸覺,大腦將所見的東西與先前的經驗加以對照,憑借經驗就可以知道所見物體的觸覺特征。我們通過觸摸物體,積累了豐富的觸覺質感信息:木材的原始溫暖、竹的堅韌挺拔、金屬的冷酷光澤、玻璃的晶瑩剔透、混凝土飾面的粗糙沉重等。
近年來,在認知科學領域,視聽覺以外的觸覺類的感覺(即以觸覺為中心的各種細膩感覺)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人類的極為纖細的感覺作為尖端技術得到了重視。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在梅田醫院識別系統設計中,采用消毒白棉布作為基本材料。棉布質感輕柔舒適,作為導視系統不僅令人耳目一新,更是讓人體會到醫院柔和、清潔的整體心理感受。
觸覺對于服裝、包裝、產品、室內設計等與人類身體直接接觸的產品設計更為重要。以服裝為例,不同纖維織物給人的感受不同,羊毛蓬松柔軟、絲綢輕盈順滑、帆布厚重粗糙。質感通過物體表面材料呈現出來,使人們產生感官上的判斷。不同材料間巧妙地搭配組合可以創造出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見圖2-38~圖2-41)。

圖2-38 UCA羅切斯特大學BOF時裝工作室的服裝設計作品

圖2-39 木桌子(Wood Log Table)
作者:約翰·胡什曼(John Houshmand)。

圖2-40 深淵桌子(Abyss Table)
利用層狀玻璃設計模仿海洋深處。

圖2-41 果汁包裝設計
由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設計,以新鮮水果的狀態作為包裝,讓人垂涎欲滴。
人的膚覺能感知室內熱環境的質量,比如空氣溫度和濕度;空氣的分布及流動情況;室內空間、家具、設備等各種材質給人體的刺激程度、振動大小、冷暖程度、質感強度等;也包括感知物體的形狀和大小。
人體的正常溫度為37℃,皮膚表層厚度為5mm,當體表溫度高于35℃或低于29℃的時候,人們將感覺不舒服。空氣中的濕度可加重熱的感覺。環境中人的皮膚表面溫度保持在32~33℃是宜人的狀態。當氣溫在25℃以下,一般不穿衣服的情況下,體表溫度就會下降到32℃以下,人們就會有涼意,需要穿著一些衣服。為了表達人體對冷熱的感覺,心理學上使用“有效溫度”(Effec-tive Temperature)這一感覺指標。人們對不同有效溫度的感覺是不同的,氣溫在12~24℃的范圍內,人們感覺舒適宜人;當氣溫超過38℃,且空氣中濕度較大時,人們會大量出現中暑現象。溫度還會影響人的情緒(見表2-3)。
表2-3 有效溫度與人的感覺

合適的溫度和濕度能給人舒適的體驗。日本建筑師隈研吾曾轉述他的爺爺做窗戶的經驗。他認為,窗戶不應做得太嚴實,保留一些縫隙可以讓戶外的新鮮空氣進來,污濁的空氣排出去,讓人們不用開窗也能享受舒適的環境。事實上,即使是視覺上的通透感,也會使人產生舒適的感覺(見圖2-42)。

圖2-42 隈研吾設計的馬頭町廣重美術館
該美術館位于日本櫪木縣,建筑的結構與裝飾材料融為一體,整體上給人以通透、空氣流通的感覺,采用木材等天然材質,給人親切放松之感,2001。
人的皮膚也能感知色彩和色溫。肌肉對不同的色彩會反應出不同的緊張程度。日本色彩大師野村順一用數值客觀描述肌肉緊張或舒緩的程度及分泌量(見表2-4)。他的團隊通過一個叫做“紅藍房間”的實驗測試皮膚對色彩的反應。研究表明:長時間處于紅色房間內,人們會煩躁,血壓升高、呼吸頻率增加、肌肉緊張;而處于藍色房間的人則很平靜,他們的血壓和呼吸頻率正常、肌肉放松。
表2-4 室內色彩的肌肉對光緊張度

思考與延伸
1.什么是感覺?什么是知覺?
2.人的視覺和聽覺具有哪些特點?
3.人的嗅覺和觸覺具有哪些特點?
4.人的感知覺特點對設計有何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