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感知三階段
感覺是對于物理世界能量的初步探測,是內部世界與外部現實的交接點。我們身上的器官都有外部世界的接收器,將外部刺激轉化為感覺信號,再經過神經網絡傳輸到我們的大腦進行情感化加工處理完成感知過程。
感覺是其他心理現象的基礎,其他心理現象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知覺是各種感覺的結合,是對感覺信息的解釋。人們依靠自身的感覺和知覺不斷發現和認識世界,獲得各種知識。感知覺過程讓人類形成對這個世界的經驗(見圖2-1)。

圖2-1 感知的經驗使我們獲得很多快樂體驗
那么,人們的感覺與設計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照片:歐陽麗娜
人類的感覺并不依賴個人的經驗和知識,知覺卻受個人知識經驗的影響。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物的感覺是類似的,但對它的知覺就會有差別。人們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對物體的知覺就越全面。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似乎是毫不費力的,然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經過了許多復雜的加工和大量的心理工作才得以完成。人們感知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感覺。感覺(sensation)是指感受器(眼睛、耳朵、舌頭等人體結構)受到刺激后產生神經沖動以反應身體內外經驗的過程。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它的主要任務是收集信息,把各種信息傳遞給大腦。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從感覺開始的,感覺讓我們能夠分辨事物的各種屬性,比如色彩、質感、聲音、粗細、質量、溫度、味道等,讓我們能夠感知自身各部分的位置、運動、姿勢、饑餓和心跳,感覺是各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如知覺、記憶、思維)的基礎。我們想象一個原始人第一次見到蘋果,他發現這個東西是紅色的,大致是一個圓球形,聞起來有一股誘人的清香,拿起來沉甸甸的,咬一口味道香甜,這些都是“感覺”。這個原始人的感官系統收集到了有關蘋果的一些信息(見圖2-2)。

圖2-2 一個原始人對蘋果的感知過程
圖中顯示人們對外部刺激從感覺過程、知覺組織到辨認識別的加工過程。當知覺表征來自感覺接受的信息時,就發生自下而上的加工;當知覺表征受個體知識和經驗及其他心理活動影響時,就發生自上而下的加工。
第二階段是知覺組織過程。在這個階段,大腦整合來自感官的信息以及對世界的已有知識,形成對外部刺激的內部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是指信息在頭腦中的呈現方式。它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體。表征是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的一個重要術語,也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當原始人再次看到蘋果的時候,感覺首先提供了關于蘋果的信息,知覺整合這些信息并結合上一次的經驗,幫助他綜合判斷得到一個結論:“這是一只滋味甘甜的好果子”。我們可以簡單地把知覺組織過程理解為大腦對信息的整合過程。
感覺與知覺的區別在于感覺是對客觀事物最初的認識,僅僅指我們察覺到了什么,而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事物屬性的認識。人們的感官界定了知覺的范圍。從廣義上講,知覺(perception)是指理解環境中客體和事件的所有過程,它包括感覺、理解、識別和標記,以及準備對外部刺激所做出的反應。
第三階段是辨認與識別。它賦予知覺以意義,這一階段回答了“這個物體是什么”和“這個物體的功能是什么”。進入這個階段后,原始人不僅能夠辨認出蘋果外觀和屬性,還可以識別出它是一種水果,能用來填飽肚子。感知的三個階段使人類能夠認識并理解周圍世界的意義。感知的過程是對事物整體屬性的把握,它不僅是生理感官的機能,也與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有關,是一種能動的心理反應。事實上,人們每天都在體驗感知過程所進行的大量的心理活動和各種復雜的加工,然而,這個過程似乎是毫不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