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本草綱目:簡明彩圖版
  • (明)李時珍著 岳桂華 楊高華編
  • 662字
  • 2019-01-03 00:53:11

黃耆(黃芪)《本經》上品

【釋名】黃芪、戴糝、戴椹、芰草、百本。時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集解】時珍曰:葉似槐葉而微尖小,又似蒺藜葉而微闊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如槐花。結小尖角,長寸許。根長二三尺,以緊實如箭桿者為良。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附方】1.小便不通:綿黃芪二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小兒減半。

2.氣虛白濁:黃芪鹽炒半兩,茯苓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3.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黃芪、人參等分,為末,以大蘿卜一個,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兩,淹炙令盡,不令焦,點末,食無時,以鹽湯下。

4.吐血不止: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為末。每服一錢,姜、蜜水下。

5.咳嗽膿血:咽干,乃虛中有熱,不可服涼藥。以好黃芪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點湯服。

6.甲疽瘡膿: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絞去滓,以封瘡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

7.癰疽內固:黃芪、人參各一兩,為末,入真龍腦一錢,用生藕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日三服。

莖、葉【主治】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

蒙古黃芪

莖直立,具分枝。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25~37片。葉腋抽出總狀花序,蝶形花冠淡黃色。莢果膜質,膨脹,卵狀長圓形。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區。春、秋二季采挖根,除去須根和根頭,曬干。

膜莢黃芪

小葉13~31片,莢果被黑色短柔毛。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山東、四川和西藏等省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盐县| 北碚区| 昭平县| 贵德县| 筠连县| 陕西省| 进贤县| 新平| 静海县| 惠东县| 蓬安县| 洛阳市| 丹寨县| 永年县| 大洼县| 宁远县| 宾川县| 朔州市| 奉化市| 遂溪县| 英德市| 扬中市| 精河县| 堆龙德庆县| 栾川县| 延安市| 石棉县| 喀喇沁旗| 新巴尔虎右旗| 长治市| 钦州市| 胶州市| 安泽县| 赤壁市| 高雄市| 江门市| 扬中市| 陆丰市| 金秀| 隆回县|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