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心理學:肢體語言解讀與心理分析
- 王邈
- 1465字
- 2019-01-03 09:49:54
九 認識人類的精神結構
20世紀初,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建立了精神分析的理論體系,并被廣泛地應用于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主要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它們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這些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就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一樣,故稱之為精神層次或精神結構。
精神結構的最上層是意識,即自覺,凡是自己能察覺到的心理活動即是意識,它屬于人的心理結構的表層,它感知著外界現實環境和刺激,用語言來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內容。與意識相對應的人格結構是超我,即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在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社會規范及家庭教育對其的賞罰活動中形成的,是社會法規制度、道德紀律及權威角色的賞罰影響的內化。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們所說的良心,代表著社會道德對個人的懲罰和規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和控制本我的本能沖動,從而使其按至善原則活動。
處在中層的是前意識,又稱下意識,是調節意識和潛意識的中介機制。前意識是一種可以被回憶起來的、能被召喚到清醒意識中的潛意識,因此,它既聯系著意識,又聯系著潛意識,使潛意識向意識轉化成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體現在阻止潛意識進入意識,它起著“監察”的作用,絕大部分充滿本能沖動的潛意識被它控制,不可能變成前意識,更不可能進入意識。與前意識相對應的人格結構是自我,自我處在正中間,它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是受現實陶冶而漸識時務的一部分。自我充當本我與外部世界的聯絡者與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導下監管本我的活動,它是一種能根據周圍環境的實際條件來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決定自己行為方式的意識,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說的理性或正確的判斷。它按照現實原則行動,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
處在最底層的是潛意識,又被稱為無意識,它是在意識和前意識之下受到壓抑的沒有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代表著人類更深層、更隱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潛意識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內驅力,它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以及同本能有關的各種欲望。由于潛意識具有原始性、動物性和野蠻性,與社會理性水火不相容,所以只能被壓抑到最底層。但是,它從來都沒有因為壓抑而被消滅,它一直在暗中悄悄地活動,要求直接的欲望的滿足或間接的象征性的滿足。正是這些東西從深層支配著人的整個心理和行為,成為人的一切動機和意圖的源泉。與潛意識相對應的人格結構是本我,本我處于精神結構的最底層,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本能沖動,特別是性沖動。它是混亂的、毫無理性的,只知按照快樂原則行事,盲目地追求滿足。
人在進行正常的語言表達時,通常有三套表達系統在大腦中同時運作,一套是超我所處的意識系統,一套是自我所處的前意識系統,一套是本我所處的潛意識系統。超我常常傾向于根據最理想的目標和最高的標準來表達,而本我則是傾向于根據人的本能需要和真實情況來表達,自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當自我足夠強大、足夠靈活,能夠協調好超我與本我之間的矛盾沖突時,整個表達過程就會顯得流暢、自然、得體并且具有美感。但是,假如自我無法協調超我與本我之間產生的矛盾,人就會出現諸如口誤、結巴、忘詞、無故停頓、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不相稱等許多紕漏,對于肢體語言分析師來說,這些內容恰恰是最值得分析的。這些信息都是來自于潛意識的,因此,深入地了解潛意識的特點對于解讀肢體語言和謊言識別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