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坦克裝甲車
  • 張玉龍 嚴曉峰
  • 7071字
  • 2019-01-03 10:34:58

第七節 其他國家的坦克

(一)意大利“公羊”主戰坦克

1984年,奧托·梅萊拉公司和依維柯公司達成協議為意大利陸軍研制一系列新型戰車,包括“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公羊”(Ariete)主戰坦克和“達多”(Dardo)步兵戰車。其中,奧托·梅萊拉公司負責該主戰坦克的總體設計和制造,動力裝置和其他推進部件由依維柯公司提供。

“公羊”主戰坦克采用常規總體布局,駕駛員在車體右前部,電動炮塔居中,車長和炮長在右,裝填手在左,動力裝置后置。

“公羊”坦克采用伽利略公司生產的火控系統,該系統采用與“半人馬座”105毫米坦克殲擊車(裝備意大利和西班牙)火控系統相同的部件,包括晝/夜瞄準鏡和激光測距儀。頂部裝有車長用的帶穩定裝置的瞄準鏡。120毫米滑膛炮所用彈藥與“豹”2和M1A1/M1A2系列主戰坦克相同,火炮電動俯仰范圍為-8°~+20°,炮塔旋轉范圍為360°。火炮裝有抽氣裝置、炮口校正系統和熱護套。

沒有改型,目前已停產。裝備意大利陸軍。

識別特征:

①炮塔前上傾斜明顯,120毫米火炮位于防盾內,炮塔頂部水平,車長指揮塔在右,前部裝有大型潛望鏡,炮塔側面垂直,兩側各有四具煙幕彈發射器,彈藥艙位于炮塔左側,炮長瞄準鏡位于炮塔右前部。車體側面豎起,凸起的動力艙位于車體后部,兩側的最后一個負重輪上方有散熱窗。

②車體兩側各有七個負重輪,誘導輪前置,主動輪后置,有托帶輪,上部兩側有裙板。

表4-25 “公羊”主戰坦克性能數據

圖4-40 意大利“公羊”主戰坦克

(二)意大利OF-40主戰坦克

OF-40是奧托·梅萊拉公司1977年專門為開發國外市場而自行投資研制的。奧托·梅萊拉公司負責總體設計和制造,菲亞特公司負責動力系統的研制。第一輛樣車于1980年完成研制。1981年首批18輛OF-40 MK1交付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隨后,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又訂購了18輛MK2和三輛裝甲搶救車。早期的MK1經改進后,已全部達到MK2標準。

OF-40坦克總體布置與“豹”1相似,部分部件可與“豹”1通用。駕駛員位于車體前部右側,彈藥及三防裝置在左。炮塔居中,發動機和動力裝置后量。車長和炮長位于炮塔右側,裝填手在炮塔左側。

主武器為一門105毫米線膛炮,可發射標準北約制式炮彈。炮塔旋轉范圍為360°。火控系統包括激光測距儀和炮塔頂部帶的車長用晝/夜瞄準鏡。

1.改型車

OF-40 MK2裝有伽利略公司生產的OF14L2A火控系統,其中包括105毫米主炮的穩定系統和一臺微光夜視儀。夜視儀的攝像頭安裝在炮塔防盾,隨主炮移動。

改型車還有OF-40裝甲搶救車。

OF-40底盤可以應用于其他武器系統,例如安裝雙聯35毫米高射炮塔。換裝發動機后可用于“帕爾瑪利亞”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奧托”73/62式76毫米防空坦克。

2.現狀

停產。僅裝備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3.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上裝甲傾斜明顯,與水平車體頂部相連,駕駛員在車體前右側,炮塔居中,動力艙后置,略微凸起。

圖4-41 意大利OF-40主戰坦克

②炮塔裝有楔形防盾。105毫米火炮裝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炮塔側面幾乎垂直,后部有較大的尾艙,尾艙兩側各有一較大的儲物筐。車長指揮塔在右,前部裝有較明顯的潛望鏡。

③車體側面垂直,兩側各有七個負重輪,誘導輪前置,主動輪后置,有五個托帶輪。行動裝置上部通常有裙板,車尾兩側各有一個發動機排氣口,并裝有水平散熱窗。

表4-26 意大利OF-40主戰坦克性能數據

(三)烏克蘭T-84主戰坦克

T-84主戰坦克是由位于哈爾科夫的莫羅佐夫設計局研發的,生產由馬雷舍夫坦克廠負責。

T-84主戰坦克是在T-80UD坦克的基礎上研制的,公眾普遍認為后期生產的T-80UD采用部分與T-84相同的部件。

T-84主戰坦克的總體布局與T-80和T-90類似,駕駛員在前,雙人炮塔居中,炮長位于炮塔左側,車長在右側,車長同時負責操控頂部的12.7毫米高射機槍。與俄羅斯T-72和T-90坦克不同,T-84車體左側沒有方向朝后的發動機排氣孔。

炮塔裝備一門125毫米滑膛炮,炮塔旋轉范圍為360°,火炮俯仰范圍為-5°~+13°。125毫米火炮由自動裝彈機供彈,除可發射(尾翼穩定)高爆破片殺傷榴彈、尾翼穩定破甲彈和尾翼穩定脫殼甲彈外,還可發射激光制導炸彈。

車體正面和炮塔正面及側面安裝爆破反應裝甲(ERA),通常還裝有“施托拉-1”(Shtora-1)輔助防御系統。

1.改型車

T-84-120“堡壘”(Oplot),為T-84的出口車型,裝備北約制式120毫米滑膛炮,由自動裝彈機上的吊籃供彈。

BTMP-84,采用T-84坦克底盤的重型步兵戰斗車。

BREM-84,采用T-84坦克底盤的裝甲搶救車。

T-84自行高炮(SPAAG),換裝ZSU-23-4炮塔的T-84坦克。

2.現狀

按需生產。裝備巴基斯坦和烏克蘭。

3.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上裝甲傾斜明顯并裝有塊狀附加裝甲,炮塔居中,動力艙后置。車后通常攜帶狹長的燃料箱和自救木。大型的發動機排氣口位于車體上部。

②半球形炮塔,頂部右側裝有一挺12.7毫米機槍,炮塔兩側裝有朝后的煙幕彈發射器,炮塔邊緣向下延伸,125毫米火炮一側有盒式傳感器,后面為Shtora輔助防御系統。

③車體兩側各有六個負重輪,誘導輪前置,主動輪后置,懸掛裝置上方被履帶覆蓋,裙板前部有附加裝甲且車體前部裙板通常從上部垂下。

圖4-42 烏克蘭T-84主戰坦克

表4-27 T-84主戰坦克性能數據

(四)M-84主戰坦克

M-84主戰坦克實際上是南斯拉夫獲準生產的蘇聯T-72主戰坦克,并裝備了一系列自行制造的子系統(如火控系統)。1982~1983年第一批樣車完成試制,1983~1984年投產,1984年第一批生產車型出廠。截至1992年初,為南斯拉夫本國和國外市場共計制造大約600輛生產車型。隨著南斯拉夫戰爭的爆發,M-84被迫停產,但后來克羅地亞對外公布一款名為“墮落者”的主戰坦克,該坦克與M-84類似,只是采用了新型裝甲。

M-84總體布局與T-72相同,駕駛員位于車體前部居中,雙人炮塔位于車體中部,炮長位于炮塔左,車長在右,動力裝置后置。M-84的125毫米火炮由自動裝彈機供彈,無裝填手,火炮俯仰范圍為-6°~+13°,炮塔旋轉范圍為360°,緊急情況時炮塔可手動操控。火炮可發射預制破片榴彈、尾翼穩定破甲彈和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1.改型車

裝甲搶救車,己批量生產。

M-84A,最新型號,進行眾多改進,包括采用735.5千瓦功率發動機,極大提高了車速和改進了單位功率并提高了裝甲防護能力。

M-84AB,科威特生產的版本。

2.現狀

停產。裝備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科威特、塞爾維亞、黑山以及斯洛文尼亞。

3.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上裝甲傾斜明顯,駕駛員位于車體中上部,車前有V形防浪板,炮塔位于車體中部,動力和傳動裝置后置,發動機排氣口位于車體左側最后一個負重輪上方。

②半球形炮塔,凸起的艙蓋右側裝有一挺12.7毫米機槍,儲物盒位于車體后部右側,125毫米火炮裝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火炮右側裝有紅外線探照燈。有時車尾攜帶自救木和附加燃料桶。炮塔頂前部裝有火控系統使用的柱式傳感器(俄羅斯T-72無此傳感器)。

③車體兩側各有六個負重輪,主動輪后置,誘導輪前置,有三個托帶輪,懸掛裝置上部通常裝有橡膠裙板。

圖4-43 M-84主戰坦克

表4-28 M-84主戰坦克性能數據

(五)巴基斯坦“哈利德”MBT2000主戰坦克

“哈利德”MBT2000主戰坦克是巴基斯坦與中國北方工業公司于1988年簽署協議后合作研制的。

“哈利德”主戰坦克采用常規總體布置。駕駛艙位于車體前部,戰斗艙居中,動力艙后置;125毫米滑膛炮可自動裝彈,先裝彈,后裝發射藥。乘員人數減為三人:車長、炮長和駕駛員。

該坦克的標準裝備包括計算機化火控系統和供車長、炮長使用的帶穩定器的晝/夜瞄準設備,還裝備三防裝置和反應裝甲以提高戰場生存能力,還可附加安裝通氣管以加大涉水深度。

1.現狀

生產中。裝備巴基斯坦。

2.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上裝甲幾乎水平,炮塔居中。略微凸起的動力艙位于車體尾部。125毫米火炮炮管中部裝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

②炮塔正面、側面和后面以及車體的前上裝甲板、前端和側裙板上裝有大面積爆破反應裝甲。車體兩側各有六個負重輪,誘導輪前置,主動輪后置,有托帶輪,有裙板。

圖4-44 巴基斯坦“哈利德”MBT2000主戰坦克

③炮塔正面傾斜,側面垂直,兩側各有六具煙幕彈發射器,炮塔后部有儲物筐,炮塔右側有一挺12.7毫米機槍。

表4-29 “哈利德”MBT2000主戰坦克性能數據

(六)波蘭PT-91主戰坦克

長期以來,波蘭一直被特許為本國和國外市場生產俄羅斯T-72M1系列主戰坦克,PT-91主戰坦克就是在T-72M1系列坦克基礎上改進而成的。PT-91又名為“瓦蒂”(Twardy,堅固之意),1992年完成首輛樣車,先后有超過200輛生產車型交付波蘭陸軍。PT-91坦克總體布局與T-72相同,駕駛員在前,炮塔居中,動力艙后置。炮塔左側為炮長,右側為車長。炮塔旋轉范圍為360°,火炮俯仰范圍為-6°~+13°。

相對于T-72坦克,PT-91所做的主要改進包括在車體和炮塔上披掛波蘭自行研制的爆破反應裝甲、激光預警系統、計算機化火控系統,炮塔每側各12具電擊發煙幕彈發射器,此外還加強了防雷能力,采用功率更大的發動機。

1.改型車

有PMC-90裝甲架橋車及一種加強訓練坦克,波蘭還為馬來西亞研制了進行眾多改進的PT-91M型坦克,改進包括采用法國薩基姆(SAGEM)公司的Savan-15火控系統。

2.現狀

按需生產。裝備波蘭,已接受馬來西亞訂單。

3.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上裝甲傾斜明顯,駕駛員位于車體上中部。炮塔居中,動力艙后置。車體左側最后一個負重輪上方是發動機排氣管。

②車體正面、炮塔正面和側面裝有緊密排列的爆破反應裝甲。半球形炮塔頂部右側有突出的指揮塔,外裝一挺12.7毫米機槍,125毫米主炮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

③車體兩側各有六個負重輪,主動輪后置,誘導輪前置,有三個托帶輪。行動裝置上部遮有側裙板,裙板披掛緊密排列的爆破反應裝甲。

圖4-45 波蘭PT-91主戰坦克

表4-30 PT-91主戰坦克性能數據

(七)羅馬尼亞TM-800中型坦克

羅馬尼亞TM-800主戰坦克與俄羅斯T-54、T-55主戰坦克十分相似,車體與炮塔幾乎完全相同。兩者在外觀上最大的區別是TM-800有六個較小的負重輪,而T-54、T-55則有五個更大的負重輪。此外,TM-800還裝有與車體等長的側裙板。與俄羅斯T-54、T-55、T-62、T-72不同的是,車體左側無發動機排氣口。駕駛員位于車體左前側,其右側儲存部分彈藥。炮塔居中,動力艙后置。車長與炮長位于炮塔左側,裝填手在右側。

主武器為—門100毫米火炮,炮口附近裝有抽氣裝置。炮塔旋轉范圍為360°,火炮俯仰范圍為-5°~+17°。

標準設備包括車長、炮長和駕駛員用紅外線夜視儀和一套計算機化火控系統。此外,車體前端還可安裝推土鏟和掃雷系統。

1.現狀

停產。裝備羅馬尼亞。

2.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上裝甲傾斜明顯,上部有防浪板,右側裝有前大燈。炮塔居中,略微凸起的動力艙后置,車尾通常裝有自救木和輔助油箱。

圖4-46 羅馬尼亞TM-800中型坦克

②半球形炮塔,裝填手的轉塔位于炮塔頂右側,艙口蓋外裝有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炮塔兩側裝有機槍彈藥箱。

③車體兩側各有六個負重輪,誘導輪前置,主動輪后置,行動裝置上部有裙板。

表4-31 TM-800中型坦克性能數據

(八)阿根廷TAM坦克

1974年,蒂森·亨舍爾公司(今萊茵金屬公司地面系統分部)接受阿根廷訂單,為其研制新型TAM中型坦克和步兵戰車VCI(后更名為VCTP),每種車型生產三輛樣車并海運至阿根廷。阿根廷隨即在本國一家新工廠內開始生產TAM和VCTP,預計兩種車型共生產512輛,但由于預算原因,在完成約350輛后即停止生產。此后,蒂森·亨舍爾公司在TAM坦克基礎上研制出了TM301坦克,改進主要包括采用新型火控系統和功率更大的發動機。

駕駛員位于車體前部左側,動力裝置位于駕駛員右側,炮塔偏后,車長和炮長位于炮塔右側,填裝手在左側。105毫米火炮電動俯仰范圍為-7°~+18°,炮塔旋轉范圍為360°。其裝備一挺7.62毫米并列機槍,另一挺相同型號的機槍位于炮塔頂,用于防空。

為增加坦克最大行程,可在車體后面安裝附加油箱。TM301還可選擇裝備附加裝甲保護。

1.現狀

已停產。裝備阿根廷。

2.制造商

蒂森·亨舍爾公司(德國,卡塞爾);TAMSE公司(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3.識別特征

①車體類似于“黃鼠狼”機械化步兵戰車,前上方傾斜明顯。駕駛員在車體左前部,車頂水平,炮塔偏后,車尾呈楔形。

②炮塔側面為斜面,微向內上方傾斜,炮塔尾艙向后延伸幾乎與車尾齊平。炮塔頂平,車長指揮塔在右側。105毫米火炮位于外部防盾內,裝有抽氣裝置。

③車體每側各有六個負重輪,主動輪前置,誘導輪后置,有三個托帶輪,上部有時裝有裙板。

圖4-47 阿根廷TAM中型坦克

表4-32 TAM坦克性能數據

(九)奧地利SK105輕型坦克

SK105又名“龍騎兵”,由紹勒爾-威克公司于1965年開始研制,1970年由施泰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接手,以滿足奧地利陸軍對快速反應坦克戰車的需求。

第一輛樣車于1967年制造完成,1971年預生產車型完成。

駕駛員位于車體前部左側,炮塔居中,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后置。搖擺炮塔采用改進的法國菲維-嘎依·巴布高克(Fives-Cail Babcock)公司FL-12炮塔,裝備105毫米火炮。車長在左,炮長在右。火炮由兩個旋轉式彈艙供彈,每個彈艙裝有六發炮彈。可發射炮彈包括榴彈、破甲彈和煙幕彈。改裝后的SK105還可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炮塔的旋轉和俯仰均為電力驅動,緊急情況下也可手動控制。炮塔旋轉范圍為360°。105毫米火炮俯仰范圍為-8°~+12°。

1.改型車

圖4-48 奧地利SK105輕型坦克

施泰爾SK105/A2是施泰爾105/A1的改進型,采用了新的火控系統和自動裝彈系統。施泰爾SK105/A3處于樣車階段,采用新式搖擺炮塔,提高了炮塔的裝甲防護能力;裝備105毫米M68型線膛炮,可發射包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內的北約制式105毫米炮彈。

格雷夫(Greif),裝甲搶救車。

先遣車,在裝甲搶救車基礎上改裝而成。

駕駛員訓練車,SK105去掉炮塔,代之以教官及受訓駕駛員使用的艙室。

2.現狀

停產。裝備阿根廷、奧地利、玻利維亞、博茨瓦納、巴西、摩洛哥和突尼斯。

3.識別特征

①獨特的搖擺式炮塔位于車體中部,車長指揮塔在左,體積龐大的箱式紅外/白光探照燈位于炮塔頂部右側,下方是激光測距儀。

②105毫米火炮裝有兩側開口的炮口制退器和熱護套,炮管伸出車體前部。

③車體兩側各有五個負重輪,誘導輪前置,主動輪后置,有三個托帶輪。

表4-33 SK105輕型坦克性能數據

(十)日本74式主戰坦克

74式主戰坦克是為代替61式主戰坦克(該坦克現已基本退役)而研制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紀60年代早期,1969年第一批樣車完成。經歷了一系列樣車的生產,第一批74式坦克于1975年完成,在生產870輛之后,該坦克停產。之后出現了同樣由三菱重工業公司研制的90式主戰坦克。

74式主戰坦克采用常規布局,駕駛員位于前部左側,炮塔居中,動力和傳動裝置位于車體后部。車長和炮長在炮塔右,裝填手在左。車長指揮塔凸起,可360°旋轉。

其采用日本獲準生產的英國1.7型105毫米火炮,電動俯仰范圍為-6°~+12°(借助液氣懸掛調節為-12°~+15°)。駕駛員可根據地形調節懸掛高度,升高或降低車體前部或后部,或者從一側向另一側傾斜。

炮塔頂裝有一挺7.62毫米并列機槍和一挺12.7毫米M2 HB高射機槍。部分車型裝有推土鏟。

1.改型車

78式裝甲搶救車和78式雙聯35毫米自行高炮系統。

2.現狀

停產。僅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

3.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上裝甲傾斜明顯,駕駛員艙蓋位于車體左上部,炮塔居中,略微靠前,動力艙后置。車體側面向內傾斜,發動機排氣管位于車尾兩側,車尾豎起。

②105毫米火炮裝有抽氣裝置,無熱護套,外部防盾明顯,鑄造炮塔斜面明顯,后部有儲物筐,主炮左側裝有大型紅外線探照燈。

③車體兩側各有五個負重輪,主動輪后置,誘導輪前置,無托帶輪。懸掛系統的高度可調節,車底距地高為0.2~0.65米。

圖4-49 日本74式主戰坦克

表4-3474式主戰坦克性能數據

(十一)日本90式主戰坦克

日本90式主戰坦克在1990年正式定型,開始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坦克戰斗全重50噸,最大速度70千米/小時,裝1門120毫米滑膛炮,配有自動裝彈機,彈藥基數34發。輔助武器有12.7毫米高射機槍和7.62毫米并列機槍各1挺。發動機功率1100千瓦。該坦克采用“獵-殲”式火控系統,是除“梅卡瓦”4主戰坦克之外唯一裝備目標自動跟蹤裝置的主戰坦克。該坦克裝有激光探測報警裝置,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之中也是屈指可數的。90式坦克是日本成為坦克技術強國的標志,在1994年和1997年,曾兩度榮登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榜首。但生產數量較少,目前僅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約350輛。

(十二)日本10式主戰坦克

日本從2002年開始正式研制10式(即TK-X)主戰坦克,2010年定型生產。與其他國家的主戰坦克強調“重、厚、長、大”相反,10式為應對反恐作戰,著重提高戰略機動性和減輕車重等。10式坦克重約44噸,全長9.42米,寬3.24米,高2.30米,乘員3人。發動機采用4沖程水冷式8缸廢氣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坦克主要武器為1門44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配有自動裝填設備。輔助武器為1挺7.62毫米并列機槍和1挺12.7毫米機槍。坦克公路最大行駛速度可達70千米/小時。

圖4-50 日本90式主戰坦克

圖4-51 日本10式主戰坦克

(十三)伊朗“佐勒菲爾卡”主戰坦克

伊朗研制“佐勒菲爾卡”主戰坦克的消息于1994年首次對外公布,據悉由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負責研制。據悉,“佐勒菲爾卡”主戰坦克已于1999年投入生產。

“佐勒菲爾卡”主戰坦克采用常規布局。駕駛艙位于車體前部,炮塔居中,動力艙后置。據悉該坦克的125毫米主炮及自動裝填系統來自伊朗產的俄羅斯T-72主戰坦克。自動裝填系統的使用使乘員減為三人:車長、炮長和駕駛員。

據悉該型坦克的標準配置包括計算機化火控系統、晝/夜瞄準鏡、三防裝置、火災探測和滅火裝置。

圖4-52 伊朗“佐勒菲爾卡”主戰坦克

表4-35 “佐勒菲爾卡”主戰坦克性能數據

1.現狀

生產中。裝備伊朗。

2.識別特征

①車體前上裝甲傾斜明顯,車體頂部一直向后延伸至后部。車體尾部豎直,裝有兩個圓形排氣口。

②巨型炮塔偏靠底盤間部。炮塔正面向底部和頂部傾斜。車體側面豎直,豎直的尾部上有儲物筐。主炮炮管中央靠后位置裝有抽氣裝置。

③車體兩側各有七個負重輪,主動輪后置,誘導輪前置,有五個托帶輪。目前未發現兩側裝有裙板。

(十四)韓國K2“黑豹”主戰坦克

韓國從1995年提出研制K2新型主戰坦克,2007年3月制造完成3輛試生產型車輛,2011年開始裝備部隊。K2主戰坦克戰斗全重為55噸,乘員配置3人。K2主戰坦克動力傳動裝置位于車體后部,采用了MTU890型1103千瓦柴油發動機,匹配以S&T重工業公司的自動傳動裝置。K2主戰坦克最大公路速度達70千米/小時。坦克主要武器為一門120毫米155型滑膛炮,輔以一挺12.7毫米機槍和一挺7.62毫米機槍。K2主戰坦克是韓國自主設計、研制與制造的第一種主戰坦克。K2主戰坦克的預計裝備數量約為1000輛。

圖4-53 韓國K2“黑豹”主戰坦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句容市| 黎城县| 股票| 贵定县| 灵宝市| 孝义市| 浏阳市| 客服| 阜宁县| 铜鼓县| 合水县| 新疆| 荣昌县| 江源县| 阿坝县| 延川县| 苗栗市| 南宫市| 虎林市| 二连浩特市| 登封市| 鄂伦春自治旗| 武穴市| 万年县| 阿拉善左旗| 宝坻区| 腾冲县| 高密市| 虎林市| 霸州市| 岫岩| 夹江县| 余姚市| 南涧| 麻江县| 荆州市| 乡城县| 南乐县| 阳高县| 阳西县|